黄建美,左桂梅,王莉芬,李先国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

对于我国很多贫困地区而言,作为亚文化而存在的贫困文化并不少见。 贫困大学生在这种贫困文化的熏染之下,往往会极大地影响到自身的创新创业观念以及创新创业行为。而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则能够有效改造贫困大学生这种固有的贫困文化。所以,应当通过教育的途径来改造贫困文化,实现对高校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集中优势,从文化层面充分推动贫困大学生就业、创新创业。高校在培养和提升贫困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当中,除了要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之外,还要逐步使就业型人才转变为自主创新创业型人才,同时还要全面深化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这里,作为组织文化存在的贫困文化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科学知识文化截然不同。 人们在贫困的状态下生活的太久,除了无法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之外,还会导致自身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结构发生改变。 这是源自贫困而产生的行为、心理以及物质存在。家庭的困窘往往会影响到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只有对这种贫困文化进行有效的改造,从教育的角度来改变其思想观念和认知,才能够使就业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也才能够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 所以,通过贫困文化我们能够对更好地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意识观念进行了解以及研究。

1 贫困文化视角下的贫困大学生思想观念解析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必须要依赖文化,特别是文化当中的精神文化,而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其重大的文化特征就是贫困文化,并且贫困大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所以,贫困文化会显着地影响到贫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对贫困大学生的贫困文化进行改造,使他们的就业观更加积极向上,将有助于促进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

1.1 前喻文化的影响

前喻文化指的是晚辈积极学习长辈的优点和长处,这种文化在传统社会当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而言,长期被禁锢在传统文化当中,很少接触到现代文化,因此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当中最具有权威的便就是传承自于长辈的知识和经验,长辈对于晚辈的生活观念和今后的发展通常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即便是在日益发达和普及的现代科技社会,贫困地区开始频频接触到更多的现代传媒,但是由于传承自长辈的观念根深蒂固,现代文化依然无法改变这种固有观念,所以,家庭前喻文化非常不利于贫困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观念。 贫困大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生,所发生改变的除了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之外,大学当中现代性的文化也会逐步的取代贫困大学生落后的文化,但是大学生必须要付诸必要的努力和时间才能够更好地与这种现代文化相适应。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其选择什么样的创新创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长辈的意志所决定的。但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比较狭隘的,比较钟爱于传统行业,不了解甚至其对新兴行业产生了很多的误解,这种错误的认识同样也会传递给比较遵从长辈意志的贫困大学生,因此他们普遍缺乏强烈的自主选择、创新创业意识。

1.2 封建文化的影响

现代学会体制已经将封建社会体制取而代之,并且文化事业的发展非常迅速,科学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封建文化已经被滚滚的历史洪流所淹没。 但是在短期内我们根本无法彻底清除封建社会的文化残余,这种短期内残存的文化甚至会对人的行为以及思维结构产生影响,在惯性的驱使下通过代际传递的方式而存在,并极大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就文化属性层面来说,贫困地区的贫困文化是残存在中国文化中的封建文化。所以,贫困文化还有封建性的特质。在贫困文化当中已经无法改变其中的“养儿防老”生育观,从小的时候开始长辈就将改变贫困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女的身上,甚至是整个家族都希望贫困大学生通过创业创业获得更高的回报。同时,由于物质性以及功利性特征存在于封建文化当中,所以贫困大学生往往会将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作为创新创业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立足于长远来合理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

1.3 下沉文化的影响

贫困文化还具有下沉态势的基本特征。 如果人们将自己的主流文化定位为比较落后的贫困文化时,就是在无形之中屏蔽先进文化,文化下滑的态势将会愈演愈烈。贫困地区在这种下沉态势文化的影响下,往往很难摆脱贫困的状况,落后的程度也只会加深,即便是已经处于先进文化改造中的群体也会因此而变得停滞不前。通过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弱关系经常被应用到个人创业过程中,也就是所谓的社会关系,同时在我国的“乡村社会” 社会关系当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血缘、亲缘、地缘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优化配置资源。 贫困地区的贫困大学生被这种下沉滑落态势的贫困文化所浸染,其人生态度往往也比较低沉和消极,他们中有些人对现代文化中的竞争变革精神往往充满了抵触的心理,不愿意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难以在现代社会当中立足。不仅如此,这种下沉的文化态势通常会导致创新创业心理变得非常消极,不仅难以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态度,而且长此以往,必然会降低创业成功的概率。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贫困大学生固有贫困文化的关系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价值观主要形成于大学阶段,随着先进文化与贫困文化的相互碰撞,贫困大学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在激烈的交锋当中哪种文化能够更胜一筹,就会更加显着地影响到价值观的塑造。在贫困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能能够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即排斥或者接受。

2.1 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在贫困文化中沉沦

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周边人思想和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固有的贫困文化,我们在短期内很难有效改变这种文化形态。 而创新创业教育只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影响到大学,如果在短期内难以有效改造贫困文化,那么将会极大的限制和阻碍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导致产生“煮蛙”效果。 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对贫困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将会永远的沉沦在贫困文化的改造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就无法积极的促进个人的成长。 如果创新创业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必然会严重挫伤贫困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也就无法从教育中获得源源不断的驱动力,使得贫困文化不断侵蚀和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贫困文化中慢慢沉沦。

2.2 贫困文化被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造

贫困大学生通过高等学府的深造,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思想水平、判断能力以及较高的认知水平,与贫困地区其他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而言,对新事物和新思想有更强的接受能力。并且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往往会接收到不同的社会思想,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现代性的文化,因此他们会形成相对较为客观和理性的思想。所以,如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目标、 比较具体的内容以及更加有效的方法,那么贫困大学生相对就会更容易接受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体系,从而实现对贫困文化的有效改造。 假设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引导,让其认识到正是由于比较贫瘠的文化积累、 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才导致产生了贫困和贫困文化,贫困的现实既不是源自遗传,也并非坚不可摧,如果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点,找到导致贫困的罪魁祸首,那么反贫困文化的愿景就会形成,从有助于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大效力,从而完成对贫困文化的改造,并使贫困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文化,积极推动其职业的发展。

3 基于改造贫困文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对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观重塑对策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改造贫困文化,能够对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形成的机理充分了解,从而对其创新创业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就业选择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按照传统的观念,高等教育通过影响和干预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实际上就是将新的资源和机会提供给大学生,加强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最终使大学生现实阶层目标得到有效改变。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造贫困文化的方式还有很多,对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观进行形塑,使其能够主动地参与变革,有足够的能力去把握资源和机会,促进创新创业状况的彻底改善,改变自己原来所处的阶层。

3.1 创新创业教育应发挥引领文化功能,培育积极乐观的创新创业心态

贫困并不可怕,关键是在贫困的环境中还不自知,没有改变这种环境的动力和想法,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贫困者中一部分人认为社会不公平是导致出现贫困的根源,而不是从自己内部找原因,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争取更好的生活。比如,在富裕家庭的大学生面前,贫困大学生往往会产生自卑的心理。通过相关的研究不难得知,很多贫困大学生并未意识到需要改变自身的贫困状态认识,而是将其作为获取资源的砝码,习惯于接受国家和学校的资助。这种不主动依靠自身力量去改变生活而过度依赖于他人的思想,导致他们在创新创业选择的时候无法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贫困大学生由于无法很好地适应现代化的文化而导致很多的发展机会没有被把握住,由此一来,“竞争无力感”便油然而生,在竞争中难以获得自己的立足之地。 除此之外,由于自己囊中羞涩,迫于经济条件的制约而对创新创业产生了畏惧感。 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促进其引领文化功能的充分发挥,使校园文化更加积极向上,将一些“补偿性”的竞争机会提供给贫困大学生,使其能够从贫困文化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与社会相适应、相融合。

3.2 创新创业教育应发挥文化整合功能,培育理性发展的就业观念

最近几年,国家开始采取更加多元化的经济资助模式来帮扶农村贫困大学生,对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加关注,促进其学业水平的有效提升,促使其获得更强的实践能力等。 比如,南华大学就曾经对“多线资助”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不仅有效提升了贫困大学生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能够使贫困大学生改变当前贫困的现状。然而,贫困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立足于更加宏观的层面,多角度、多层次的考虑经济贫困问题的处理。 我们除了要将物质资料提供给贫困大学生之外,还要帮助其将传统观念彻底地摒弃,只有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才能够将贫困状态有效改变。所以,要想更好地帮扶农村贫困大学生,就要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整合不同的文化,并实现对传统落后的封建文化进行改造,使贫困大学生变得更加的理性,对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密切结合社会需求,主动与社会发展相融合,才能够使创新创业观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合理、科学的规划,既传承传统文化当中的优秀部分,同时也积极地汲取现代文明成果,以感恩的心自食其力,为家庭、国家乃至是整个社会给予更多的回报。

3.3 创新创业教育应营造主体文化功能,促进大学生独立自主创新创业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对各个参与主体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予以明确,从不同的层面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这有助于有效改造贫困大学生固有的贫困文化。要想更好地改造贫困文化,还必须要高度重视主体对所处文化的认知。就现阶段而言,社会各界都普遍接受了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主体的观念。 然而,随着高校行政化的发展,高校当中普遍将创新创业率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所以,在短期内还无法将就业交给市场。 高校生必须要能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积极把握就业创新创业机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积极进行就业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在就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联系,明确各自的权责,推动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多维体系的构建。 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将促进主题文化的形成,从而使贫困大学生能够从思想认识以及行动上对贫困文化进行改造,充分发挥贫困生在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确保与能力谁相适应的自我发展能够较好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塑造时必须要注重个体的自由成长,确保主体性得到凸显,引导贫困大学生主动破除藩篱,而并非一味地遵循长辈的意志; 在教育途径的选择上要与实际相符合,激发贫困大学生敢闯敢拼的勇气,而不是通过安土重迁的方式来报恩。 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进行重塑,从思想上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