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婕,彭哨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在当前普通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背景下,通过优化课程、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来强化时间教学、构建科学合理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真正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如何结合自身优势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国贸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极大挑战。因此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迫在眉睫,而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是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1 专业建设定位

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国贸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定位是秉承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云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目标,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建设为核心,依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设计以应用、区域经贸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将本专业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所需的经贸人才培养基地。凸显人才培养的区域性应用型特色:(1)区域性。依托云南毗邻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区位优势,在专业建设上体现区域特色,使学生熟知东南亚、南亚国家经济、贸易、市场、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东南亚、南亚各国的经济和商务环境;(2)应用型。以获取专业技能资格证书为目标,通过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设置考证课程、强化实验课教学与考前培训,使学生熟悉外贸流程,具备较强的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外贸函电写作、报关实作、国际货运代理操作、商务谈判的综合外贸实作能力。

近年来,传统贸易增长缓慢,而跨境电商作为国际贸易的新型方式正在日益凸起。国家接连印发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文件,为跨境电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跨境电商催生了巨大的人才需求。据阿里研究院对企业的调研中发现,目前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需求量较大,约85%企业都需要具备丰富的国贸知识、专业的网络渠道营销能力、熟练的跨境电商平台引用能力、较好的英语沟通能力的实战型跨境电商人才。对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实践教学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存在明显的短板,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 现行实践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2.1 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与研究性大学设置大同小异。课程设计过于宏观缺乏针对性,学习过程中未充分体现区域特色,缺乏清晰的就业方向指导,缺乏创新课程。二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比例不科学。毕业要求总学分为179学分,其中实习实践学分为28学分,仅占总学分的15.6%。三是外语课程开设效果不佳。民办高校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外贸中小型企业,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而根据目前的课程设置情况,学习期间仅开设大学基础英语和经贸口语,学生教师受传统英语教学及课时限制的影响,偏向于阅读写作的能力,口语环节实操薄弱,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2.2 校内实训平台投入不足

(1)硬件条件有限。使用校内模拟实训平台教学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必经途径。但由于专业建设投入不足,经费有限,模拟实训平台往往存在滞后性。且没有专门实训室,与其他公共网络资源平台共享硬件,导致软件运行不流畅,软件之间运行矛盾等客观问题。

(2)模拟软件与企业真实的外贸业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目标我校采用的模拟软件为Sim Trade,其设计理念依据外贸业务流程和具体贸易环节,代表进口商(出口商)业务员或相关岗位工作进行仿真模拟操作。从模拟软件设计内容上看,仅仅是单纯的流程性设置,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流程,与真实的贸易环境相比缺乏变化性,如办理业务中对办公环境、谈判环境及技巧、样品推介及业务履行过程的全真模拟,使得学生对真实的经济环境变换缺乏感知,缺乏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经验。因此,难以真正满足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体现,与企业用人是对人才的能力结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2.3 校企合作受限制

一方面是区域经济发展客观要素影响下,外贸型企业单位的数量和规模较少,限制了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的数量及规模,难以建立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另一方面依照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专业实习为4周,毕业实习时间为8 周,均安排在假期,时间限制,周期短,因此,校企合作方式下的集中实习难以实现,较大一部分学生不得不采取分散自主实习的模式进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由于外企担心泄露商业经营机密,很多涉及专业核心业务的内容不愿意公开,因此企业通常不愿意接纳流动性较大的在校学生实习,或者实习岗位大多与专业不相关。

2.4 双师型教师队伍薄弱

专业课任教教师大部分为高校应届硕士以上毕业生,缺乏专业工作经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大都停留到理论层面,却不将其融入实际业务中,因而在教授中自然倾向于理论,而理论与实际业务相结合的操作能力得不到升华和教学中的有效提高。

3 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建议

3.1 深入探索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1)依据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目标定位,把行业与职业需求作为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根据,推行“课程教学+实训”的教学模式,并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训实践内容有机融合,探索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把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训、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强化英语及东南亚国家语言类课程建设,开发基于工作过程情境化的课程内容。大力推进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等教学方法,将考核方式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部分与专业技能实作考试联系密切的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模拟实验环节的充分利用

专业主干课教学中能够实现三个课堂的联动,即一课堂、二课堂和实验室结合的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学生的专业技能。

3.3 推行校企共建专业

推行校企合作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坚持每学期召开一次专业咨询研讨会,进一步加强和企业的联系。聘请企事业单位领导、一线专业工作人员直接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邀请有关南亚东南亚和外贸等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介绍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典型案例。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引进来”,引进企业一线专家担任特聘教授承担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走出去”,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参加培训、参加教学比赛和开展科研等形式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内涵建设;利用假期以联合培养等方式与企业合作,提升专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工作能力和水平。

3.5 尝试构建基于跨境电商平台的真实项目实践

深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双赢机制,依托地方跨境电商平台或阿里巴巴速卖通、敦煌网、Wish等跨境电商平台,构建项目化实践教学。从授课开始以校外企业培训师为主,校内教师为辅,让学生能提前积累实践经验,同时企业也可从中进行人才储备,减少用人成本,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双赢机制。

建立真实的实践项目,即真实的平台、真实的产品、真实的流程、真实的工作任务、真实的订单及真实的专业技能。通过阿里巴巴速卖通或者敦煌网搭建交易平台,选取校企合作中的销售产品进行平台销售,由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认证注册、店铺开展、产品上传、店铺装修、自主营销、订单处理、包装发货、结算交易到数据分析的一系列操作环节,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通过项目化实践提升学生语言沟通及跨文化沟通能力、跨境电商平台运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从而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