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玲,周开梅,胡爱红,魏鹏

(湖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国家提出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指出我国高校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1]。

新工科凸显的是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特点,更强调在实践中体现对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快与新工科关系及其紧密而重要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立足现实,全面深入分析目前影响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以期将培养适应新工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任务落到实处。

1 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基础教育(幼儿至中小学)阶段校外过度培优的影响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小学乃至学前教育,是培养这种能力最重要的阶段,如果缺失,后期难以弥补。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只是通过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现实的生活和社会,比如:接触大自然、和同伴玩耍、做家务、干农活、孝敬老人以及参与其他各种社会实践等,慢慢积累和建立的。

教师通过长期观察大一新生的实践课程发现:生活和社会实践经历丰富的学生自信心和动手能力更强,特别是面对综合性强、工作量大的实验,能较快地进入实验情景顺利完成任务,而那些衣食住行等生活事项都被家长包办的学生,即使学习成绩比较优秀,却往往表现得手足无措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短期内很难改善。因此,需要深入分析基础教育(即幼儿至中小学)阶段影响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因素。

目前,各种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优机构泛滥[2]。过度的校外培优,剥夺了孩子们接触生活和社会的机会,导致出现体质下降等问题[3]。因此,在身体素质都得不到保障的条件下,何谈锻炼基本生活能力,又何谈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尤其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以徐玉玉生命为代价的电信诈骗事件不仅让我们反思未成年人心理承受能力等问题,更暴露出信息时代中小学生生活能力的薄弱面[4]。中小学生本身处于相对封闭的学校环境,过度培优则加剧了他们脱离社会的程度,谈不上接受挫折教育,更谈不上在实践中去感悟、发现、思考并创新了。

谈到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爱国、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这些美德不仅只需学校,更需要在生活中进行长期积累。试想一个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目标,课外终日奔波在各培训机构的人[5-7],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这些美德?又如何获得未来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2 大学阶段的影响因素

1.2.1 网络娱乐

如今,大学生沉迷网络现象比较普遍[8-9]。当一个孩子苦读12年之后,终于脱离了家长和老师的层层“监控”和“保护”,上大学后就自然出现了一个“放松期”。因此,“痛快地”玩网络游戏、看网络小说和电视剧等行为似乎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成了大学新生释放自我、放松身心最流行的方式。但是如果不能理性对待“放松期”而导致的沉迷网络、荒废学业等严峻问题,已经成了家长、教师乃至整个社会的痛。

很显然,沉迷网络娱乐会导致精神颓废、学习兴趣减弱、缺少自主学习动力,也就谈不上在实践中去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了。

1.2.2 实践环节

理工科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在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主要优势是:每一位学生都均等地得到机会,并且各层次的实践环节是循序渐进的。由于学时限制,也为了统一考核标准,各高校所开设的大多数实验都是预先准备好实验试剂和器材,而且是有“标准答案”的。这种模式对基础性、规范化操作训练是必要和有效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学时不足,学生无法反复练习;另一方面,这种预先设计好“过程”和“结果”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被动学习意识。

1.2.3 师资队伍

要实现培养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目标,必须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高校在师资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由于精力所限,科研和教学任务往往难以兼顾;第二,教师队伍自身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不足。

1.2.4 文化自信

为了培养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的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必须认识到工程教育和国际接轨的重要性,但是全盘照搬照抄他人的先进经验是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虽有规律性但并不意味着只能有唯一标准。当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一些新的理念或规律时,却常常显得自信不足,往往是找国外教育权威的话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忽视了自己的特色。教育本身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创新的,各国国情不同,如果我们缺少文化自信,对于真正的原始创新是非常不利的。

2 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新对策

2.1 基础教育阶段

基础教育阶段的校外过度培优不利于能力培养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本质上在不断强化被动学习意识,对分数的追求会导致注重个人得失,团队合作意识难以养成。长期下去必然遏制中小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潜能。因此,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牺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为代价的校外培优终将退出历史舞台,还青少年自然成长的环境,真正为中小学生减负。

有了真正的课余时间,才能谈得上生活能力、体能、自我保护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也才能进一步培养探索意识、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目前我国的国情是独生子女居多,青少年未来不仅要应对就业的挑战和压力,还要面对人口老龄化等严峻社会问题,在此现实条件下,如何练就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协调好生活和学习,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将来成长为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养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现实却是基础教育阶段为大学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过程,几乎完全偏重于前人已有成熟知识的反复和过度学习。这显然不符合互联网时代飞速发展的要求。主要对策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网上共享,让校外培优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纳入高考;重视并开发实践和创新性较强的课程,如信息技术等。

2.2 大学阶段

2.2.1 引导大一新生顺利度过“放松期”

网络游戏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已是众所周知。究其主要根源在于:基础教育阶段偏重于对前人已有成熟知识的过度挖掘,从而导致其他方面能力培养的弱化,也影响了中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因此,当一个对未来迷惘的中学生,进入了相对比较自由的大学环境之后,沉迷网络娱乐尤其是游戏就显得非常 “自然”。 而且很多丰富的课外活动都是面向新生的,从中学阶段的“压”到大学阶段的“放”,往往令一些人从此轻视学习。

具体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帮助学生顺利度过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阶段。第一,学校层面要高度重视大一上学期。高校应对此阶段的学习、课外活动以及职业规划课程更加科学地布局和设计,彻底从思想源头上在网络游戏和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之间筑起一道心墙,使得新生能够顺利地度过“放松期”,为后期的能力培养奠定坚实基础。第二,从高校到社会应强化宣传网络游戏的危害,特别是对那些公众都意识到对人的身心危害性比较大的网络游戏,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法律监管,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伤害。

2.2.2 强化和改进实践教育教学

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与社会需要适应能力强的多元化工程型复合人才,如何强化和改进实践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高校应进一步开发并共享优质网上实践课程资源。让那些可以预知“结果”的实验课实现全程网上可视,内容则要更加精品化、规范化,这样既可以弥补学时不足造成的影响,也创造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客观条件。

第二,打破专业壁垒,不同的专业之间可互选实验课程。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学科交叉。

第三,除了学习和科研方面,还应该增加生活能力方面的竞赛。大学生既要仰望星空,也能脚踏实地。创新来自实践,因此,重视生活技能的锻炼,就是在实践中培养务实精神。

2.2.3 提高教师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如何让教师不受干扰地投入到教育这一项创造性工作中,如何提升自我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教师队伍应保持相对稳定。相应地,聘用新教师的制度应更加科学、全面及细化,尤其是应考察新进教师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应该依据绩效而不是职称。创新的过程,可能有挫折和失败,所以更应该突出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而不是让末尾淘汰制带来恐慌。最后,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制度,确保教师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渠道有保障。

2.2.4 增强文化自信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需要增强文化自信,敢于相信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探索出的教育规律和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

文化自信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创造性的劳动,不仅要求一定的专业素养,更需要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信念和勇气。当前,应改进和丰富大学阶段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考核方式,加大对传统文化类课程建设的投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目的。

3 结语

为了适应新工科对人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本文深入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总体来说,基础教育阶段校外过度培优的影响最大,它剥夺了青少年接触生活和社会的机会,更谈不上正确认识上大学的目的,无形中切断了循序渐进地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完整链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中小学生拥有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机会,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沉迷网络娱乐往往都是从大一“放松期”开始的,我们不能回避,需要积极主动地正面宣传和引导。另外,该研究也从实践环节、师资队伍以及文化自信等影响因素和相应的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总之,就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符合国情的教育规律,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任务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