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柳蓉

(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广西柳州 545006)

2015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2016年4月,教育部职成司颁布了《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这两个文件的出台,使各中职学校“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全国上下开启了学校内部质量管理的新时代。

诊改的理念在于“刀刃向内、激发内生、变管理为治理、以质量效率为核心、大数据思维”,并以“五横五纵”“8字螺旋”基本架构不断推进。在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目标的诊改过程中,制度的建设是确保诊改顺利运行的重要支撑。教学管理制度是学校制度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结合诊改理念、诊改方式、诊改要素来修订或建立新的制度,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中职学校原有教学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有管理,无治理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多局限于保障教学秩序的顺利运行,但并未考虑到管理制度建立的主要目的。管理制度比较散乱,临时性制度比较多,常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系统性,只能保证教学管理不“乱”,没有共同的目标来支撑各项管理活动,缺乏系统性思维及各方面的优化,未能体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服务的宗旨。

1.2 缺少问题导向,无刀刃向内意识

诊改的推进主体是学校自身,应该用自己打造的“尺子”来丈量自己的“个子”。但是调研了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大面积的“千篇一律、千校一样”,教学管理制度没有体现学校自身专业的特点,也没有针对本校的常态管理问题来制定,使制度成为空谈,无法得到切实执行。

1.3 内容不全,与时俱进程度低

诊改包含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然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相关管理在很多中职学校的制度中没有体现,教师层面上,学校对教师提出了师德师风、教学常规等的要求,但是教师的培养及考核的相关制度较缺乏,教学的评价制度也没有建立。

对于当今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都会随之进行巨大的变革,同时就业市场也出现了很多新的业态,但是还有很多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内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手段上还沿用旧的模式,这将会阻碍学校的发展。例如,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积极鼓励老师们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但仍然有很多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无疑这将无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及课堂效益。

1.4 有制度,无标准

大部分的中职学校都已经建立了一套教学管理制度,但是制度并不能对学校的自身情况进行诊断,更谈不上“改进”,究其原因在于缺少“标准”。学校各项工作已经开展,但是做到怎样的程度才是“好”,并没有具体的判断依据。因为没有标准,执行者没有方向感;因为没有标准,无法评价,无法找出差距,也就不知道如何提高,这与诊改的8字螺旋是不相吻合的。

1.5 未能体现“以人为本”

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停留在“向下管理”,多数是在向教师提出各项管理要求,但未充分考虑教师的激励及发展,没有给教师提出灵活的可施展能力的平台,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

2 结合诊改,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创新

2.1 围绕诊改目标开展制度建设

诊改目标是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教学管理制度也应该围绕此目标进行建设,而不应停留在保障教学秩序正常运行上。学校应该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进行分解,并出台相应的工作标准,并通过制度来支撑教学活动达到标准。例如,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奖级别及数量是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指标,围绕这个指标我们应该制定出每年各专业获奖目标及实施的标准,并建立机制来促进目标的达成。例如制定相应的《技能竞赛组织及集训的管理办法》,将学生竞赛团队的选拔、教练的组建及指导要求、集训计划的审定、集训过程的监控、集训的待遇、竞赛的总结要求、竞赛的奖励机制都纳入制度中,从而为达到竞赛获奖目标而服务。

2.2 结合诊改层面设计制度框架

“诊改”明确指出了教学中心工作的落脚点和人才质量关键层面就是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学校从上到下各项工作、各类资源的配置都围绕这些展开。对应以上层面,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教学常规等方面的制度都需纳入制度的设计框架之内。

某国家重点中职学校,对制度的建设框架采用以思维导图推导的方式进行梳理,使制度系统化。例如专业层面,关注哪些要素能支撑专业建设发展,设置了专业群建设系列:《专业群建设指导意见》《学校专业设置及论证管理办法》《学校专业 (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新专业申报管理办法》等;设置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系列:《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论证管理办法》《企业调研工作流程及要求》等等;设置了实训基地系列:《实训基地开放合作管理办法》《实训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实训室日常管理规定》等等;设置了校企合作系列:《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合作企业遴选工作标准》《校企互兼互派管理办法》等等;还设置了教学实践系列等。

2.3 结合诊断点创新制度内容

对照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项目参考表》中,共有99个诊断点。在进行了制度框架设计之后,我们应把诊断点所涉及的内容加入各项制度的条款中。例如,诊断要素“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状态”中,“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社会评教覆盖面”是3个诊断点,我们应该把这3个方面的评教要求写入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对每年或每学期要求评教的次数、参与的人数提出规范要求,对评教的内容进行设计、对评教的结果提出目标,使评教工作成为常态,同时促进学校对本校教学水平的了解及改进。

国家列出的诊断点是对一个学校最基本的诊断,但实际上每个中职学校结合本校的办学水平,还可以增加很多的诊断点。只要将诊断点合理纳入制度体系里面来,就意味着通过“依法办学”的形式来全面推动诊改,全面朝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而努力。

2.4 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制度建设

进入信息化时代,数据化管理是制度建设的主要管理手段和方法。我们在修订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时,要将数据理念渗透其中,采用可观测的语句来描述管理标准,采用数据来衡量管理工作的优劣,使诊改的执行者找到与达成目标的差距,使管理者的决策依据科学、精准、有效。

2.5 关注教师的发展空间

2019年出台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国家将对教师的双师发展提供很多的平台,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也须顺势而为,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企业实践”的具体要求之外,也为老师们提供培训和发展的空间,在制度上保障教师合理的培训学习机会,为教师提供向上申请资源的通道,在建立教师评价机制的同时,也能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认定,并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参与学校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围绕诊改理念和诊改要求,我们应该从关注目标、诊改关键层面、诊断点、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及教师的发展空间入手,修订或新建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这最终将会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