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丰雪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 225002)

1 《诗经》与美育

1.1 美育的内涵

席勒在其《美育书简》最先提出美育的概念,并把美育定义为“情感教育”。王国维认为,为了实现“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教育必须分为“智育、德育、美育”。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中,如此定义美育:“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者也。”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2018年教育部又与13 个省区市签署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心灵教育、情操教育。美育有着塑造灵魂的重要作用,更需要通过美育工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把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孩子们的内心,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使其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最终养成完满的美的人性。

1.2 《诗经》蕴含的美育因素

1.2.1 音乐美

《诗经》收录的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国风,是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音乐,“雅”即正,是周朝京畿地区的雅正之之乐,分大雅和小雅;“颂” 是祭祀时所用的歌舞乐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诗经》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之美。《诗经》结构严谨整饬,多数是四言,同一个位置上的事物互相对照,更运用了大量比喻和象征。

《诗经》的押韵使其主要音乐特征,其收录的305首诗歌中只有七篇没有押韵。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就是两句一韵;《唐风·蟋蟀》的韵脚落在“堂”“康”“荒”上,间隔押韵,一韵到底。

语音上,《诗经》中出现了大量的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流传。如《王风·黍离》中“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心中摇摇。”通过双音节叠词,反复吟诵,强化了诗歌想表达的情意。《小雅·伐木》中“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则利用象声词,再现了劳动人民伐木时的声音,使人身临其境。

1.2.2 画面美

《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诗歌集,通过“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全面展现了上古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图景,如农耕、桑蚕、狩猎等。《周南·桃夭》描绘了女子出嫁的热烈;《豳风·七月》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周南·芣苢》“采采芣苢”描绘出植物的自然之美,体现了先秦社会生态美的审美意识。通过文字,这些画面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心向往之。这与其说是《诗经》的画面美,不如说是《诗经》所包含的现实之美。

1.2.3 情感美

《诗经》受到周朝礼乐文化的影响,语言朴素敦厚,体现出“和”的品质。的无论是时令、山水、人事,都能以其感性形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诗经》 中的诗歌就充满了人的真情实感。

《邶风·击鼓》 表现出战士离家征战的凄凉无奈与思念之情;《魏风·硕鼠》讽刺了统治者的剥削,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悲苦;《周南·关雎》 则生动地体现出一位“君子”对“淑女”的思慕之情。

这些感情充沛而丰富,简朴而直接,又具有克制的中和之美。在教学中,学生不仅从中体会情感,学习了表达情感的方式,全身心地接受美的熏陶。

2 《诗经》美育教学在小学课堂的实践

2.1 实施原则

2.1.1 直观性原则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育学》中提到,“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在感官的眼前”,可见直观性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文字和话语都需要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知识。在《诗经》教学中,教师利用插画、视频的教学手段或媒介向学生描绘出《诗经》中的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带领学生初步了解文本; 或是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现场表演的形式,化静为动,让诗句真正转化为具体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诗经》让对小学阶段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通过直观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体味诗经之美。

2.1.2 循序渐进原则

人认识事物的规律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如《诗经》的诵读教学中,首先应熟悉文本中许多生僻字词的意思,再进入诗歌情境,体会诗歌的感情,引导学生富含感情地朗读文本。由于《诗经》本就是上古歌谣,其音乐性不可忽视,所以学生学会朗读文本后,教师进行吟诵的教学,让学生浸润在传统文化中,感受《诗经》的独特之处。

2.1.3 创新性原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对待传统文化,必须要处理好“扬弃”的关系,做到古为今用、与时俱进,实现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现实价值的转换,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诗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必须要做到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文化教育与学生技能培养相结合、传统文化与新媒体应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诗经》美育教育。

2.2 实践策略——以扬州大学文学院“诗经娃娃”美育课堂公益项目为例

2.2.1 趣味导入,用游戏激发审美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在《诗经》美育课堂中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为接下来几十分钟的教学创设初步的审美情境。采用人偶教具、文学作品、音乐曲目等多种教学用具来引导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增强了美育的趣味性。

所谓“寓教于乐”,游戏与美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游戏法也是趣味导入的方法之一。学生通过游戏在最自然、放松的情况下感受美的教育,更容易生出对学习目标的期待。

教学片段:《我和美德手拉手》歌曲

诗经小娃娃,四朵美德花

唱起歌来拍拍手,大家要听好

黍离最爱国,鹿鸣信誉高

七月很敬业,关雎最友善

美德好少年,我是好宝宝

我和四美手拉手,一起成长了

扬州大学文学院美育课堂公益项目团队设计了“诗经娃娃”玩偶,“诗经娃娃”憨态可掬,是游戏工具更是美育教具。同时,团队通过朗朗上口的原创歌曲将课程内容《黍离》《鹿鸣》《七月》《关雎》串联。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新奇的。当游戏结束,学生带着游戏的余味进入学习,自然地带入了浓厚的兴趣。

2.2.2 识字写字,以吟诵加深审美感知

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作出了要求,指出小学生应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 500字左右。识字写字教学在诗歌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

所谓吟诵,是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

所以,学生只有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吟诵的联系,才能深刻体会《诗经》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教学片段:《七月》之“说文解字”

教师:老师先读一遍,然后我再带大家读几遍。读的过程,一定要注意里面比较难的字,找找自己不认识的字,读的时候一定要用心哦。

教师:老师发现了两个字。一个是觱字,这个字原来的意思是一种形似喇叭的管乐器,你们看这个字是角字旁,因为古代的乐器大多是用兽角做的。它发出的声响就像是风声,所以这首诗里面的觱发就是寒风吹拂的意思。另一个是馌字,这个字把它拆开,就会很容易理解。你们看,这个字,是食字旁,代表了饭,右上角形似一个走动的人,下边像一个盛饭的坛子和器皿,意思是古代的妇女做好了饭,然后去给田里劳作的人送饭。

《诗经》 中的生僻字词对小学上来说是一个难点,扬州大学文学院“诗经娃娃”美育课堂公益项目团队针对文本的生僻字进行“说文解字”识字写字教育,首先排除了学生在读诗阶段的困难,使学生对于学习全文时不会因为不认识字而抗拒。对于学生来说,细说字形也是带领学生领略中华汉字之美。

2.2.3 情境创设,让形象引发审美想象

王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叶圣陶先生要求在诗歌教学中“扩展学生的想象”,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语言的简约凝练,内涵丰富深刻,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在诗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在美育过程中至关重要。教师通过创设具体可感的情景,指导学生感受诗歌内容、体悟诗歌内涵。

教学片段:《黍离》小剧场

平王(教师扮演):各位小朋友们,我来自几千年前的东周。你们可以叫我平王。我真的好羡慕你们这样快乐的生活啊,你们现在有电脑手机可以玩,有这么多书可以看,还有这么多美食可以吃!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从前快乐的时光。

我们自己种粮食,自己收获,吃自己种的谷子和米饭。每天日出出门,日落回来,晚上还可以来聊聊天。这样的生活真的好快乐啊!

可是,后来敌人侵犯了我们的国家,战争打起来了。而且好多人因为战争都死了,粮食也没有办法耕种了,我们都很害怕打仗,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去更远的地方。

当我独自一人流浪到回到家乡以后,看见原来平整而富饶的土地,看着这些谷子长时间没有人打理,自己从矮矮的小苗长成了果实,但是周围完全杂草丛生,再也没有人耕种这些珍贵的粮食,房子也都空了,周围也全是杂草。

原来谈天说地的快乐生活完全消失了。我好难过啊……有人能懂我吗? 苍天啊,你能理解我吗? 你们能理解我吗? 朗诵《黍离》(退场)

扬州大学文学院“诗经娃娃”美育课堂公益项目团队创设的情景不仅概括了《诗经》的内容,更包含了古代汉服、古代发髻等传统汉元素。传统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情感、个性特征和民族凝聚力的载体之一。通过对于传统仪典的重现,孩子们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投射入实践。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代表着独特的汉民族风貌性格。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对汉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2.4 知识延展,多形式进行审美创造

《诗经》的美不仅局限于它的文本,对《诗经》的美育教学更不能单纯停留在对文本的识字写字、诵读演绎等,需要从一个点延展成一条线、一个面,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教学片段:《黍离》之爱国知识拓展

教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一些小知识哦!

教师: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学生: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

教师:同学们作为小学生,该如何爱国呢?

学生1:小学生爱国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爱同学、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

学生2:小学生爱国应该关心国家大事,时刻关心家乡的变化。

学生3:小学生爱国应该天天佩戴红领巾,严肃参加升降旗仪式,高唱国歌,眼睛望着国旗。

教师:是的!小学生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信念,更是一种行动。小学生只有学会付出、传递“小爱”才能汇聚成祖国的“大爱”。

在美育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诗歌进行再创造,通过读诵诗歌、改写现代诗、改写散文、创作小说、排演歌舞等,使学生可以得到文学美和艺术美的熏陶,从而全方位地感受到《诗经》之美,最终达成“经典传习,美育涵养”的目标。

3 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发展小学美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国文学经典与学术经典着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传统文化经典感兴趣,各地的国学诵读、学习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学习内在的精神。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美的元素进入孩子的世界,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孩子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中国画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什么是礼乐文化中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什么是诗词书画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

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发展小学美育,就是让教育回归传统、让美育植根文化,探索传统文化教育与美育精神培养的融合之道。

4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包罗万象、韵味悠远,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学生进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美育”,是每一位教育者刻不容缓的任务。近代以来的思想家们站在民族兴衰的高度看待美育,正是因为美育起着塑造灵魂的重要作用。

通过《诗经》美育教学,加深学生对《诗经》之美的了解,使学生成为真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延续传统文化“美”的生命,深入挖掘《诗经》中“美”的内涵,焕发以《诗经》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