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兴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领域掀起了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的内涵式发展与改革。教育部办公厅及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开展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的通知,确定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基本框架为“五纵五横一平台”,包括决策、生成、资源、支持、监控5 个纵向系统,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纵横联动的自主式质量保证体系[1]。

1 教师层面的“诊改”现状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质量是影响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师质量保障体系。教师队伍建设体系乃至教育质量体系为美国占据世界强国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2]。

国内以高职院校内部5 类主体之一“教师/师资”为视角开展高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以“教师/师资”等为主题/关键词的高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学术研究较为薄弱,见之于知网期刊网的学术论文和硕博论文数量较少。笔者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搜索互联网、查阅职业教育主流报刊,只获得少量的教育部以及各省市关于推进“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相关文件与解读材料。全国诊改专委会建有“职业教育诊改网”发布“诊改”的工作动态,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实践层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淄博职业技术学院等27所高职学院积极开展“诊改”工作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主创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成果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参与了第二批省级诊改试点院校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明确将“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程”作为推进高水平院校建设工作的八大工程之一,系统而全面的“诊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逐步展开。

2 教师“诊改”工作的价值向度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管办评分离”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更加需要高职院校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为抓手,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而教师质量无疑是所有学校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计划的中心[3]。做好教师“诊改”工作,对于解决现阶段学校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方面暴露出的一些突出问题,构建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1 顺应职业教育新形势,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高职教育改革是否取得实效性的决定性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系列文件均强调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素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完善教育质量保证体制机制[4]。

2.2 提升教师参与“诊改”的主动性,形成一体化的质量共治机制

通过建立并完善师资质量保证体系,引导教师通过自主确立发展(成长)目标与标准、自觉定期开展个人发展质量监测分析、自我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及时预警、自我调整、及时改进、持续提升,形成网络化联动、多循环改进、常态化运行的质量共治机制。

2.3 开展教师胜任力研究,优化教师成长机制

构建并完善师资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描绘高绩效教师的胜任特征,促进教师产生持久的学习力和创造力,使教学工作常做常新,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统一于工作全程,为学生的成长提供高质素的师资[5]。

3 教师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构想

3.1 理论基础

教师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理论主要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系统科学理论、高等教育评价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的精髓为高职院校强化教师质量保证、全面分析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地进行质量监测与改进提供强有力支撑[6]。

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视角来看,TQM 是由美国学者菲根鲍姆(A.V.Feigenbaum)提出的,它强调组织或机构内全体人员的质量概念和责任,通过质量的发展、保持与改进获得产品质量的最优化和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教师是重要的质量生成主体,教师群体既是质量的生产者,也是质量的管理者,同时也是质量的设计者。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本质上在于提升教师的质量。正如人们经常热议的话题——大学,最需要的是大师。

3.2 教师质量改进螺旋

质量改进螺旋是指质量主体在质量保证前提下的螺旋式持续提升与发展的过程。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淄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诊改”工作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与经验。纵观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校发展历程,也体现了在学校党政有力领导下的办学质量与水平螺旋式提升与发展的态势,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各层面的发展质量都在按阶段规划目标不断递进。教师层面8 字质量改进螺旋示意图(见图1)是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以及首批“诊改”试点院校长期研究与实践的结晶。从图中可以看出,教师质量的提升是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过程。

图1 教师质量改进螺旋示意图

教师质量改进螺旋的运作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定制师资队伍建设的“学校—二级学院(部)—专业—教师”四级目标体系,落实建设任务,制定建设计划;二是根据教师发展主要标准要素建立阶梯式教师发展标准(见图2),以教师发展标准为依据,构建教师发展标准体系,完善兼职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等岗位考核标准; 三是建立与教师发展标准匹配的激励提升和质量保证问责机制,搭建培训进修、挂职锻炼、学历提升、出国研修等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开展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等教学竞赛和相互听(评)课、教学观摩、以老带新等教学活动,将薪酬分配、教师职称晋升与聘任,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选聘,教学标兵、名师名匠评选等与教师发展标准有机结合;四是运用教师发展、教育教学、履职情况等状态数据作为诊改、激励、问责的依据。

图2 教师发展标准要素示意图

3.3 教师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思路

充分了解上级管理部门的思想有助于有针对性做好诊改工作。从江苏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项目来看,师资质量保证的诊断项目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与诊改两个层面,前者主要包括目标与规划情况、标准与制度制定情况以及实施保障情况等,后者主要包括常态化诊改机制和实施效果(见图3)。

教师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可以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建立、实施、诊改成效等层面依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建立与实施层面,一是制订或修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注意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学校、二级学院(部)、专业、教师等层次的一致性和可行性、规划目标的可达成度;二是建立师资队伍质量标准与保证制度,包括专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等;三是检查教师质量保证体系的实施状况,是否具有必需的外部环境、组织管理、资源支撑、经费保障等。师资队伍建设诊改成效层面,重点在于师资质量保证机制的常态化,以及教师群体质量持续改善、社会服务能力、学生满意度等视角的实施效果情况等。表1显示教育部和江苏省出台的“诊改”工作实施方案中决策、生成、资源、支持、监控5 个纵向系统中教师层面的重点工作,即目标链、标准链、实施链、保障链、信息链环环相扣、相互支持,形成扎实有效的诊改机制,最终实现质量持续提升的教育教学工作目标。

表1 教师质量保证体系框架与构成要素

图3 师资质量保证诊断项目示意图

“诊改”工作的成效也取决于智慧校园的建设与使用状况。学校应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建设对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校本数据平台,构建教师教研、教学运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监控反馈、质量评价一体化管理系统; 建立教育教学管理等一系列信息化系统,实现工作过程状态数据的实时采集[7];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创新课程教学形态,建设并使用智能化移动与在线教学平台; 建立学生评教等课程教学质量跟踪系统; 完善校本数据平台在质量保证运行中的状态分析、过程监控、质量预警等功能,实现不同角色的应用。将状态数据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诊改”的主要来源和分析依据,查找存在问题,实现教育教学行为、质量、常态监控的动态管理和问题与薄弱环节诊断、偏差预测,通过及时发布质量预警,采取切实有效整改措施,解决潜在问题,实现质量实时监控,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达到设定的质量目标。

4 教师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实践

学院按照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五纵五横一平台”构建自主式教师层面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决策指挥(目标链、标准链)、质量生成(实施链)、资源建设与支持服务(保障链)、监督控制(诊改机制)5 个纵向系统及智能校园质量管理平台等(信息链)。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目标与任务,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目标等建设形成目标链;从教师发展标准区分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称层次,基于教师的产业教授、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不同定位,构筑教师任职考核标准、聘任考核标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考核标准、教师培养考核性诊改标准等标准链; 实施链包括生成与资源两个纵向层面,生成层面主要包括教师培养体系与年度培养计划、个人发展计划、个人工作计划,资源层面主要是强化教师教学、工作、生活条件,创建教授(产业教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等;从教师发展的政策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服务保障支持等构筑保障链;从教师道德风尚、教学能力、服务学生与社会的能力、教师发展质量报告、第三方评价机构等社会评估等多方面形成了诊改机制。

以教师质量标准建设为例。学院依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聚焦优秀教学队、科技创新团队、技能大师等,建立完善与教师发展、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绩效考核融为一体,包括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实践等四个维度的教师资格标准与教师发展标准以及专业带头人、技能大师、骨干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等聘任考核标准,形成教师发展质量标准体系(见图4),为新教师逐步成长为青年骨干、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铺平道路。

图4 教师发展质量标准体系

要求每一位教师结合自身基础,规划未来五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消除职业倦怠因素。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见表2)主要包括未来五年教书育人计划与目标、科研及技术服务工作计划与目标、继续教育计划与目标等,涵盖师德、教学、管理、教改、科研等方面的已有成果、近期发展目标任务设计等,形成教师发展的目标链。

表2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学院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贯彻执行《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成立师德建设与考核工作小组,依据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规范并考核教师职业行为,促进教师坚守理想、脚踏实地、教书育人;选聘32 位专业带头人;出台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细则(修订) 及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试行)等文件,开展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改革;修订并实施职称评审系列文件,破除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而是看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及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中实实在在的贡献。

通过两年的建设,学院在教师层面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诊改运行的各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两链打造。构建了学校—院系—专业—教师4 个层级的教师成长与发展目标体系和标准体系,教师个人制定了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自身基础等相适切的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形成了明确、具体、可检测的教师发展目标链和标准链;(2)实施保障。学校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目标的有效实现提供了必需的政策制度、外部环境、组织管理、资源支撑、经费支持等保障措施;(3)运行机制。建立了教师发展“8 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依据校本数据中心和大数据分析平台,常态化开展教师个人发展自我诊改和师资队伍建设考核性诊改,形成师资质量自主保证机制和常态化诊改运行机制;(4)实施效果。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内生动力,教师质量自主保证意识明显增强,教学改革动力明显提升,师资队伍数量、结构、水平、能力等得到了持续提高,师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持续提升。

“诊改”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教师队伍质量提升工程是高职内涵式发展的重中之重。开展教师“诊改”质量提升工作有利于学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为学校进一步推进学校、专业、课程、学生4 个层面的诊改工作,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发挥学校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