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本生,罗霞,杨军,王杰,范舟

(西南石油大学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

1998年,创新创业精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后[1]。 全国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融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的大背景下,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提出,使得社会对与装备制造业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2]。

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教育。 我校是四川地方省部共建高校,也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而“双一流”高校建设致力于建设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创新创业强调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因此,基于“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和实践研究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专业课程的内容占了较大的份额,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主要力量是“专创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创融合”中,并把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有效结合,对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1 “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基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专创融合”的内涵即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叉融合、相互学习和借鉴,在理念、思路、路径、模式等方面相互促进。 其“专创融合”的实质是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与创业能力,提出用系统化的观点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

为了推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有效的引导高校的教育改革,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等9 个方面给予了指导性意见[3]。 各地政府和高校等机构也纷纷响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了许多相关措施,为“专创融合”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资金和人力等。

通过分析“专创融合”的现状发现,高校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滞后、学生认知不足、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程度低、缺乏实践平台支撑等问题。

1.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滞后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4]。当前部分高校所实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仅仅是传统培养方案的延续,局限于单一的知识与技能层面,未能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优化培养方案,且不太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产业创新所需的综合型人才特征。究其原因是部分院校对“专创融合”的认知过于狭窄,仅仅将专业课和创新创业简单地叠加组合,并没实现培养方案与产业的紧密衔接,难以充分发挥交叉融合的优势。

1.2 学生认知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及创业能力。 而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只和具有创新创业想法、能力的学生有关,与其他学生无关,可以不参与,仅仅完成创新创业课程的任务,修满学分,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宗旨,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人均为其中的一部分。 学生是“专创融合”的主体,若无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分参与进来,那么将阻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1.3 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率低

专业课程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适应期长,知识更新慢。创新创业课程致力于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创新意识、创新技能,鼓励学生针对现状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并动手解决问题。当下的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融合程度低,相互独立,导致学生的发展不够全面[5]。 专业课程是创新创业得以开展的根本保证,创新创业课程是促进创新创业转化为现实价值的动力。 将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充分结合,是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必要途径。

1.4 缺乏实践平台支撑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双创”教育,各个高校逐渐开设了许多相关课程,加强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但此类课程大多以兼职教师理论讲解为主,使用PPT 为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缺乏实践和应用的机会。 同样,创新创业课程往往由院校的学工层面或“双创”中心牵头,未能与以学校层面或教务处管理的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多作为选修课或“第二课堂”,其地位远远不及专业课堂,最终可能流于形式,未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专创融合”的目的[6]。 部分院校没有构建实践所学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课程的平台,致使“专创融合”的程度不够,缺乏平台支持。

2 “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实施成效

“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目的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解决理论与实践不匹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创造性地培养出适应甚至引领行业发展动向的新型复合型人才[7]。

2.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人才培养已经取得明显成果。 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产教融合”为主,即产业发展与教学课程已经实现有机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实现了产业与教学的“无缝”对接,满足当下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分析可知[8],具有单一专业知识的学生在职业岗位上往往难以晋升、实现转型。通过“专创融合”的实施,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灵活自由的“双创”课程可以增强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其次,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双创”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使得学生可以用创新的思考方式学习专业知识,也可利用扎实的专业知识来助力创新创业的落实,进而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2.2 有利于引导学生的角色转变

相较之前传统课堂“教师单向灌输、 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双创”课堂和专业课堂有机融合的课堂组织形式使得课程教学有了全新面貌。 将“双创”融入专业课堂,促使实现传统课堂转型升级,从“传授知识”变为“启发式发现、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也从单纯的“聆听者”转变成“参与者、主持者”,通过演讲、汇报、展示、辩论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学习中,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并提高了教学质量。

2.3 有利于改革教学模式

实施“专创融合”,将实际场景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 走出课堂、校园,进入生产企业、研究所。 学生在实际生产中,接触、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理论,夯实专业知识,真正做到所学即可用、“产教融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目的。 例如,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开设的部分课程,就是在成都金堂四川川锅锅炉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生产实习,了解实际工件生产流程;在学校实验室进行手工制作手工电弧焊焊条,并前往四川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了解焊条实际生产过程。

2.4 有利于师资队伍的融合

学校“双创”型教师进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研发,进一步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 一方面,在寒暑假期间,充分利用企业的有利资源和环境,选派教师定期进入企业学习;另一方面,企业也定期指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项目经理及创新创业人员,进入学校,与学校教师一同开展“专创融合”教学实践,从而大大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在有能力的学校设立校企合作工作室,由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人员组成,将一些企业实际案例交给学校解决。

3 实践经验

经过前期的实践调研、分析及实施,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具体实施了“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总结得出一些实践经验,后续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专创融合”课程的改革,以更好地谋求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提高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3.1 因地制宜,建立系统化、递进式“双创”教育体系

根据高校自身所在省市经济产业、 专业设置和优势学科群等状况,整合可利用的资源、因地制宜,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双创”教育体系,教育体系的具体内容,需多方统筹考虑,如学生已有知识、教师指导经验和经费资助等,兼顾大众教育与个性化指导,体现“专创融合”的系统化特点。 教育体系内容的建立可从通识性的基础教育到“双创”项目实践,也可从创意、观点到实施、运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的学生,形成不同的教育方式,达到难易程度分明、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递进式培养。

3.2 理实结合,注重课程融合与实践平台打造

院校从已有的人才方案优化入手,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将创新创业的可取之处有机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又将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双创”比赛、“互联网+”等创新创业项目中。 充分利用和学校有合作的政企及校友资源,搭建“双创”实践实训平台。修建并开放专门的创客中心、创业园区,鼓励和支持已毕业创业学生入驻其中,以一人创新创业激发、带动多人参与。

3.3 完善制度,保障“专创融合”顺利开展

在“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有序推进中,学校各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减少不必要的手续环节,让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等投入“专创融合”的中。建立学生的学分积累及互认制度,使得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时没有后顾之忧,充分激发热情。还将“专创融合”体系加入教师的评价考核中,不仅可通过专业教学实现,也能用“专创项目”完成考核,提升教师的积极性。 此外,在学生进行“双创”实践的过程中,建立一套包含资金、公共服务设施、场所、教师指导等多方面支持的完整制度,确保“专创融合”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应始终贯穿着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增设几门创业相关的理论课程,应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认知、校企平台搭建、保障制度等出发,建立起一套适合本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际情况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为在校学生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持,也能为相关院校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