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俞霖

(中共大竹县委党校,四川达州 635100)

“微形式”通常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各种新媒体形式,无论是微信、QQ、微博等社交工具,还是以微电影、短视频、微小说为主的各种新媒体形式,都属于“微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社交工具与新媒体平台迅速兴起并在学生群体中得到普及的背景下,“微形式”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可行途径,而针对“微形式”中高校思政教育的相关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1 “微形式”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1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在讲解、传播思政教育内容的同时,需要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同,只有当学生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并对其产生强烈认同感后,才会主动将各种思想价值观念、政治理念、道德观念贯彻到实际生活、学习行为中来,并使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1]。而在“微形式”的支持下,由于高校教师能够依托微信、 微博等社交平台与学生展开相对私密的平等交流与实时互动,或是从学生发布的各种动态中了解其思想状况,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学生间的距离会被迅速拉近,可以轻松与其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在讲解各种思政教育内容时,赢得更多学生的认同,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显然很有帮助。

1.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微形式”的支持下,高校可以依托各种新媒体平台,获取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同时将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网络信息资源融为一体,以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参与思政教育活动或课程。另外,通过对“微形式”的利用,高校还可以积极创新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方式,借助微小说、微电影或微信公众号推文、短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开展更为灵活的思政教育,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同样能够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1.3 拓展思政教育形式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是对学校的政策规定、服务、基础设施等存在不满意之处,但问题出现后,要想向学校进行反馈,却会显得比较困难。而“微形式”的出现,则恰恰能够在学生与学校间建立起通畅的沟通桥梁,使学校能够在及时了解学生意见与建议后,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同时围绕这些问题与学生展开沟通,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这样一来,学校不仅可以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提供更多帮助,同时还能够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问题处理措施来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使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2 “微形式”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2.1 创新性

“微形式”作为互联网各种社交工具及新媒体形式的集成,虽然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全新形式,但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却并不仅限于对思政教育形式的创新,而是要以全新的思政教育形式为基础,对高校思政教育做出全方位的优化、创新、改进,以充分发挥出“微形式”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优势[2-3]。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要想实现对“微形式”的有效应用,首先就必须遵循创新性原则,持续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在内容、形式、方法、理念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使学生能够转变对思政教育的固有印象,同时解决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

2.2 专业性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微形式” 的应用仅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提供路径,创造良好基础条件,但却并不意味着思政教育创新的实现,要想取得理想的思政教育效果,仍然需要根据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各类社交工具、新媒体形式进行灵活应用,做好新媒体运营、微电影创作、微小说相关校园活动组织等各方面工作。因此在“微形式”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还需遵循专业性原则,从专业视角出发开展新媒体运营的思政教育有关工作,同时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执行,使“微形式”的具体应用措施能够更加合理。

2.3 实践性

“微形式”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使德育教育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对于“微形式”的应用还需遵循实践性原则,不仅要引入各种德育教育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同时还需将这些德育教育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同时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参与实践、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德育教育内容的深刻内涵,实现对德育教育内容的内化[4]。

3 “微形式”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

3.1 构建线上思政教育平台

高校要在“微形式”下开展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首先就必须要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将系统的线上思政教育平台构建起来,同时依托不同类型官方账号开展思政教育,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思政教育效果。例如为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构建良好师生关系,高校可安排各院系、各班级的辅导员(及班主任)创建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QQ 等)账号,与学生开展平等的交流互动。或是在微博、朋友圈上发布与自身工作相关的各类信息,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使学生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政治理念等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从服务学生的角度来看,则可以由教务处等职能部门来建立官方微博账号与官方微信公众号,用于收集学生提出的各类意见或建议,发布校园活动、校园规定等方面的信息[5]。另外,高校还可以建立以思政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官方账号,发布图文、短视频等形式的思政教育内容,以适应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并对其思想价值观念做出正确引导。

3.2 重视社交平台账号运营

在建立社交平台官方账号,并将线上思政教育平台构建起来之后,高校同样还需提高对社交平台账号运营、维护工作的重视,以吸引更多学生关注,提高社交平台官方账号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因此在对“微形式”的应用中,高校还需进一步提高对社交平台账号运营维护工作的重视,同时结合新媒体运营行业的相关理论、技巧、技能,不断提高学校在各平台官方账号的运营管理水平,为线上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基础条件。例如在信息发布上,应发布校园美景、校园新闻、校园活动通知、校园生活趣事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吸引学生关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的官方账号,待账号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力较高的情况下,再将思政教育内容适当融入发布信息[6]。而在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上,则要以平等的朋友身份与学生展开沟通,以消除学生的距离感,使学生在关注学校官方账号后,始终对账号保持较高的关注度。另外,学校官方账号还要保持相对频繁的信息发布频率(通常应在每天一次以上),这对于提高学生关注度及账号影响力十分重要。

3.3 创新思政教育活动形式

在“微形式”下的思政教育工作中,高校还可以将微电影、 微小说等新媒体形式与思政教育活动融合起来,对思政教育活动形式加以创新,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思政教育活动,并将这些新媒体形式信息“短小精悍”、内容轻松幽默、创作简单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可依托学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组织以节日为主题的线上微小说大赛,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传统节日起源、习俗等方面的了解,开展微小说创作比赛,同时通过学生线上投票与教师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优秀微小说作品评选。这样既可以扩大学校官方账号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节日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及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等情感,取得理想的思政教育效果。

3.4 改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

在“微形式”的支持下,高校还可以转变以线下课堂教学为核心的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组织学校辅导员、思政课程教师等思政教育工作者建立教研团队,围绕“微形式”下的全新思政教育模式展开探索。“微形式”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虽然需要考虑到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但整体上仍然要遵循“线上线下互动”的基本原则,开辟线上教学这一高校思政教育新阵地,同时将线上思政教育与线下课堂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7]。例如在每节思政课之前,教师可借助微信等社交平台提前发布预习任务,告知学生下节课的主题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对课程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身边趣事、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并在上课后分享给其他同学。而在每节课的课后,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微沙龙”活动,提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议题,同时鼓励学生围绕议题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其他同学积极进行互动讨论,或是借助这些社交工具将电子文件形式的报告提交给教师,以锻炼学生理论思维的全面性和层次性,加深其对课上所学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主要信息获取渠道的全新时代背景下,“微形式” 虽然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很大帮助,但对于国内各高等院校来说,要想将“微形式”有效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做好“微形式”下的思政教育工作,仍然需要遵循创新性、实践性、专业性等基本原则,同时在线上思政教育平台构建、 学校社交平台官方账号运营维护等方面采取合适的思政教育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