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坤,陶长琪,刘朋承,邹显亚,冷琴

(江西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双一流”建设旨在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学科培育与孵化是“双一流”建设的重心,研究生教育则是学科培育与孵化的关键,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1]。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就经管类研究生教育而言,顺应大数据时代潮流,通过学科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来完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是向经济社会持续输送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1 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视。然而,与理工科专业相比,我国经管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普遍较弱[2],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1 创新能力内涵与培养目标尚未统一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现有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未将创新能力构成要素与培养模式有效统一。Amabile[3]提出,创新能力是多种元素内在互动的产物。此后,白福臣[4]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各种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季卫兵[5]认为,理论知识、质疑精神、思维方式、进取毅力和实践行动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此外,沈良峰等[6]认为,创新能力是科研素养的升华。由此可知,创新能力普遍被认为是建立在现有知识体系之上的再创造与利用,但学者们对组成创新能力的各类要素尚未达成共识。

1.2 单一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不匹配

当前地方高校大多数经管类研究生的生源复杂多样,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硕士、博士两个阶段较强的专业性质,导致单一的培养模式难以对不同学科背景、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有效培养[7]。首先,目前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局限于校内培养和课堂理论学习,与产学研结合不够,严重制约了经管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导致经管类人才培养存在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其次,经管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研究生自身因素,还与导师、学校和社会等外界因素密切相关,为了培育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现有机制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8]。

1.3 方法论课程教学效率低且课程考核机制不科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掌握一门方法论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创新。但长期以来,国内经管类方法论课程存在教学效率低和考核机制不科学等问题[9]。在教学理念方面,经管类课程没有注重分层次、分专业培养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与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在授课教材方面,地方高校多局限于“一本教科书”的教学要素,内容缺乏先进性、开放性和前瞻性。在教学方法方面,多数方法论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案例与实践教学。在课程考核方面,多数高校采用传统的“一考定终身”评价方式,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科学锻炼。

1.4 缺乏对创新能力进行检验的实践环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环节的缺失使得经管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难以有效形成[10]。首先,目前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不完善,实践环节考评不够规范,一些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已连续使用多年,无法适应当今经管类专业的需要,导致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不理想。其次,研究生由于课程紧张,与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有限,而多数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缺乏实践意识,致使现有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与实践严重脱节,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足。

2 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剖析

2.1 创新活动手段及过程

宫克勤等[11]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规律,熟悉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杨晴[12]提出,创新活动可以用“3B法则”来概括,即变形(Bending)、拆解(Breaking)与混合(Blending)。

变形(Bending)是指通过改变旧要素的形式,使其变成新要素。对于经管类研究生而言,即对现有理论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具备良好的认知水平。拆解(Breaking)是指将旧要素分拆后,使其组合成一种新事物。就经管类研究生而言,应对现有知识体系和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将二者有效组合。混合(Blending)是指通过把不同来源的旧要素拼接在一起,形成新事物。即经管类研究生需要充分了解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整合现有资源,进行重构与创新。

创新所使用的主要手段,是建立在对存量知识充分学习之后的二次创造。进行创新的主要步骤包括:第一步,要对当前现状进行有效认知,认知内容包括现有知识、现状问题和工具方法等,认知能力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条件。第二步,对旧要素的现状进行有效分析,找出问题并探索创新的可行方向。第三步,对问题的价值、解决问题的预期期限和所采用的视角进行判断,避免在创新创造的过程中无的放矢,从而提升创新效率。第四,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其高效围绕创新活动而使用。第五,采用具备独创性的视角解决问题,形成有效创新。

2.2 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针对创新过程中五个步骤侧重点的不同,创新能力可被分为五项基础性能力: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整合能力和独创能力。具体到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认知能力是在对理论体系认知基础上构建知识框架并能够持续高效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能力是指总结归纳理论知识,分析经济社会运行现象,发现其存在问题的能力;判断能力是指有效寻找解决问题方向,判断问题的价值与执行期限的能力;整合能力是指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协调团队协作和开发交流互动渠道的能力;独创能力则是指采用独特视角扩展知识边界,拓展实践模式,最终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结合五项基础性能力,以《中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驱动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经管类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继续深造直至进入科研机构任职;二是流向生产企业,进行社会生产实践。因此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可被分为两个方向: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以教学改革驱动创新能力提升时,需要通过五项基础能力培养侧重点的不同,形成科研创新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

3 《中高级计量经济学》驱动创新能力提升的改革构想

3.1 《中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理念

3.1.1 《 中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必须契合时代发展要求

《中高级计量经济学》是经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进行经济学实证分析的必备方法论工具。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复杂的数据使得传统的数量分析方法与现有教学模式矛盾凸显。大数据时代亟需数据分析人才,对《中高级计量经济学》进行课程改革,培养能够有效开发利用数据资源的创新型经管类研究生,是契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以创新能力的五项基础能力为抓手,通过《中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专项训练,能够有效形成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

3.1.2 《 中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必须符合创新型人才战略

建立经管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是《中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为此,应当以培养目标为锚点,改革课程教学理念[13]。《中高级计量经济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有的课程,是解决和剖析实际经济问题的必备工具,从研究生培养目标出发,明确《中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理念。

由于各层次、各专业的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与目标侧重不同,应该分层次、分专业和分阶段培养创新能力,以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本文将根据研究生的类型,提出不同的教学理念。其中,针对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突出其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学术型硕士以“研究性教学为主,实践性教学为辅”,博士全盘采用“研究性教学”,侧重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创造与应用;专业型硕士培养偏向于职业指向和应用实践,突出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研究性教学为辅”,侧重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实践应用。在改革理念指导下,形成课程改革路径,如图1所示。

3.2 《中高级计量经济学》驱动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3.2.1 做好教材建设规划,提升认知水平,训练认知能力

课程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础,根据教学理念做好教材建设规划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应有之义[14]。第一,分层次建设教材,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根据硕士和博士的阶段性特征,对比国内外优秀教材,选择中、高难度两套教科书,作为课程教材建设的基石。第二,引入前沿学术材料,丰富现有认知水平。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教科书,除教材、专着和参考教材外,可以适当引入前沿学术材料,以拓展研究视野。第三,讨论经济社会实际问题,训练认知能力。将经济社会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形成启发式教学,将所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

3.2.2 梳理重构教学内容,学会发现问题,训练分析能力

通过对教学内容分层重构,分专题训练分析能力,加强计量理论与经济现象的结合。第一,根据认知水平差异,分层填充课堂内容。硕士生要求在理解理论原理的基础上,形成使用统计软件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性能力。博士生已具备广度、深度并重的分析能力,需在掌握坚实理论的基础上,熟练使用前沿方法进行问题的分析。第二,依据不同学科分支,专项训练分析能力。经管类不同学科分支对计量经济学的需求不同,在制定教学内容时,提出“内容讲授实用化,教材内容模块化”的教学改革理念。增设经济、金融和统计等专题内容,提高学生分析经济社会热点现象的能力。第三,经济运行现状入课堂,训练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中,将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现状以及关键时期状况引入课堂,通过对经济社会运行状况的深入分析,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2.3 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多维切换视角,训练判断能力

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组合加强判断能力的训练。第一,理论教学与文献导读相结合,搭建计量分析常规模式。硕士以“研究性教学为主,传统式教学为辅”,而博士则采用“研究性教学”。进行教学时,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探讨+教师点评”双主体互动的授课方式,通过讲授前沿理论方法,布置相关学术论文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重点和难点进行探讨。随后安排上机操作,鼓励研究生结合经济问题撰写学术论文或参与科研项目。第二,分阶段进行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训练判断能力。通过对科研实践活动的案例分析,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切入视角以及对问题价值与可行性的有效判断。通过实验教学,验证判断能力的有效与否。结合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使得研究生形成判断创新方向、价值与可行性的“强效直觉”。

3.2.4 扩充研究实践资源,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整合能力

在具备基本的认知、分析与判断能力后,形成高质量的创新能力还需要整合能力的支撑,即整合现有资源使其服务于创新活动的能力。通过构建“两支撑,双赛道”教学模式,能够全方位支撑整合能力的培养,以教师、学生为教学主体,高校为管理主体,根据研究生需求结构和培养方向,培养实践创新与科研创新能力,依托《中高级计量经济学》对其他课程的辐射作用,从平台支撑、机制支撑、论文写作与项目实践四个方面,改革《中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完善对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机制。

一是以平台拓展为资源支撑。搭建科研交流平台,开展“云交流”“云会议”和“云合作”,引入其他高校、企业,实现产学研联合,为研究生科研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拓宽渠道。二是以机制驱动为制度支撑。研究生管理部门建立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和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整个课程改革和研究生培养过程提供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并进行监督管理。三是以项目建设为实践赛道。以实地调研、教师科研项目、研究生创新项目和数学建模等实践竞赛为载体,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四是以论文写作为科研赛道。论文是创新成果的规范表现形式之一,强化经管类学生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能力,有利于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3.2.5 多维考核、多元评价,以严格考核检验独创能力

《中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目的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的特点在于独创性,需要多角度进行评价。因此,课程考核需要制定多形式、多标准的考核体系,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特点,转变单一考核方式,定制考核标准;分类规定成果呈现方式,多维度考核独创能力。在理论知识考核的基础上,考核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对独创能力的有效考核,倒逼研究生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有效解决现存问题,形成创新能力。

4 结语

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离不开一流研究生课程的持续建设。通过研究生课程的持续建设,打造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以驱动培养创新能力,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本文在对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剖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以经管类研究生核心课程《中高级计量经济学》为直接载体,探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改革途径。通过这些措施,在教学活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为培养经管类创新型人才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