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王杭芳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义乌 322000)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进入发展新时期的重要创新,更是保障和支撑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机制。产教融合作为制度创新,必须要有丰沃的土壤落地,更需要多元的成长环境与强大且有效的内生动力,能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模式与方案。

1 产教融合的发展沿革

产教融合是一个新名词,但绝不是新概念,其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发展过程,虽然中间有过曲折,但演进脉络却非常清晰(见表1)[1]。

表1 职业教育发展各阶段时间与形态特征

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产教融合一直对不同时代特征下的职业教育特色发展进行诠释[4]。从政府层面看,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必须融入高起点的平台项目,引入高品质的领军型(骨干型、标杆型)企业,导入高标准的社会支持力量与资源,从而产出高水平、标志性、可持续的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成果;从企业层面看,高效率的产教融合必须聚焦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围绕企业亟须的生产技术改进与专业人才资源培训,提供符合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力与智力支持;从院校层面看,高层次的产教融合必须实现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高契合度,对标“双高建设”指标,通过制度、机制、模式创新,实现育人成果、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系统性呈现,并追求其可总结、可推广、可复制。

2 产教融合的义乌实践

2.1 义乌的发展模式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是浙江第四大都市圈——金义都市区的重要核心城市。义乌以“市场”知名,始终坚持围绕“市场”推进城市建设,转型产业结构,提升企业能力,聚焦世界小商品之都建设的发展总目标,紧追数字化发展、内外双循环、共同富裕先行的三大发展趋势,在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上树立高标准与新模式。

截至2021年,义乌拥有注册企业5.41万家,个体工商户14.28万户[5]。单位面积内的经济个体数量庞大,但平均经济体的体量偏小,已经成为义乌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典型特征。由众多小微企业集聚形成的“二、三产业联动创新体系”支撑着义乌“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与转型,成为义乌市场建设四十年最重要的理论与机制创新。

2.2 “双童商学院”的产教融合实践

作为建在义乌本地的高职院校,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同样坚持以“市场”为主线,围绕“市场”发展格局构建专业群建设框架,服务助推地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教融合不仅是职业院校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模式,同时也是符合地方经济发展亟须的专业人才的重要供给方式[6]。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学校与“市场”协同、共向发展的“双赢”选择,也是职业教育义乌实践的生动展现。

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坚持与“市场”共建、共育、共享、共舞、共创,依托义乌“国内贸易流通体制、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市场采购贸易”等多项改革试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市场+小商品”为主线,与区域内特色产业与典型企业构建紧密合作关系,积极践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要求与新模式[7]。学院2018年与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探索企业商学院建设模式,通过建设“双童商学院”,积极融合“政行企校”多元资源,共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共同助力专业发展,共同承担社会服务[8]。

2017-2021年,“双童商学院”的建设成果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学生竞赛、社会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呈现。其中包括主导设计与重构了15项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接受学生实习实训18批次1 000余人;组建订单班,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每年均有10余名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到企业各职能部门和创业体中实习就业;承办“森宇双童杯”第六届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作为本地举办的层次最高、参赛人数最多的大学生赛事,获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校企联合开发课程3门,出版教材4部;共建具有先进科研能力的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塑料与可降解材料工艺技术研究和企业智能管理、产品流程标准化等研究的产教融合实验基地,申报并拥有共享实用新型专利5项;编写企业研究案例获浙江省大学生经济管理案例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圆满完成浙江省“‘一带一路’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创新”高研班、义乌市会计领军人才高研班等政府委托项目,同时完成创业者训练营等企业培训项目10余期,积极搭建学习型创业者的交流平台,赋能企业创新,培养更多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双创”人才。

3 基于“四体四融”的产教融合实践思考

通过与地方特色企业深入实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院逐渐成形“四体四融”产教融合共同体新机制(见图1)。并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构建具有本地特色、企业特点、学校特征的产教融合模式和方案[9]。

图1 “四体四融”产教融合共同体新机制

3.1 “四融”合力,“政产企校”融合创新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被上升为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关键钥匙,也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而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因此,产教融合必须紧紧围绕“产”与“教”两个支点,主动推进“政产企校”的文化融合、制度融合、资源融合和利益融合,打造职业教育横向融合新局面[10]。

(1)文化融合。“政产企校”从结构、作用与功能上呈现不一样的形态,但是要让“政产企校”四方在职业教育上产生合力,必须努力实现“政校”同心、“产校”同向、“企校”同化,借助“文化”这一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式来统领,以文化内涵的渗透、互感与结合为标志,最终达到“政产企校”同心同行、相互融合,联合共创产教融合的新平台与新载体,形成职业教育育人新模式的思想共识[11]。

(2)制度融合。制度是保障组织高效运转的行为规范与行动准则,是组织活动的基本标准,其深嵌入组织内部并有统一的工作流程与遵循。可以确定的是,制度具有组织个性与特点,是隐匿在组织内部的价值判断与奋斗目标。不同类型组织拥有不同的制度框架,要想构建目标行动一致的共同体,必须打破制度壁垒,打通类型制度间的障碍,提取制度最大公约数,进行组织制度创新。“政产企校”产教融合是基于政府、行业、企业和院校四类拥有鲜明组织制度特色的主体之间的合作创新,并在不断变化更新,搭建起灵活有效的制度融合模式,跨越组织边界,形成多元主体之间的制度合力,激发“政产企校”制度体系的充分优化,实现组织跨界融合的“共享、共创、共治”的运作机制。

(3)资源融合。资源是组织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组织构成与合作的物质要素与前提。资源融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不仅存在于单个组织内部,更重要的是能对不同来源、层次、类型、结构与内容的资源进行选择、重整、组合,从而展现其系统性与价值创造能力。“政产企校”四者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与影响主体,拥有各类丰富的资源。但如何将这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准确定位产教融合的最佳结合点,将是决定职业教育是否能真正走出内涵发展之路、实现特色教育类型定位的关键。

(4)利益融合。利益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组织都有基于其自身需求的利益诉求。将有不同需求的组织整合成一个稳定、持续的发展共同体的基本前提是谋求不同利益的共存与互利。“政产企校”是主体不同的社会组织,“政”的领导性、“产”的引导性、“企”的营利性与“校”的公益性均呈现完全不同的价值追求,精确定位不同利益诉求之间的共通点与链接点是“政产企校”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的基础与思想创新。

3.2 “四体”共促“政产企校”联动深化

“政产企校”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横向“四融”的过程中还应在发展中坚持纵向一体,牢牢把握“战略、行动、情感、利益”四个共同体的协调支撑与依存兼容[12]。

(1)战略共同体。战略是组织的行动指南与全局目标,更是多主体行为统一与目标协同的计划与策略规划。“政产企校”产教融合共同体必须遵循“优势互补、目标一致、共同发展”的建设原则,在顶层设计上实现战略统一、目标一致、策略同步,真正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组建战略共同体,以实现政府信赖、产业需要、企业认可、院校满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2)行动共同体。行动是战略执行的重要载体,也是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政产企校”各方统一行动、同向发力、协同互促,只有形成高度一致的行动共同体,才能不断强化政策协调、结构改革、发展对接、增长联动,形成横向融通育人合力,事半功倍地强化多元育人的综合效果[13]。

(3)情感共同体。情感不仅是个体是否满足需求的态度表现,更是整体合作关系的黏合剂与润滑剂。打造情感共同体有利于改善在复杂社会关系变化过程中的合作稳定性与持久性,也打通了各方对话与沟通的渠道,建构了不同主体之间的共同话语载体与平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等教育必须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同时也赋予“政产企校”共同体建设重要的情感寄托和使命责任,让“政产企校”四方都拥有了深耕教育育人的荣誉感与收获感。

(4)利益共同体。合作的前提不是极致追求个体利益,而是谋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利益共同体虽然关注的是结果,但也必须认同多元主体、多方合作的利益诉求基础。“政产企校”共同体强调将政策优势、服务优势、技术优势与教育优势充分融合,在融合中实现个体利益,从而促进整体利益转化为职业教育综合育人优势。

3.3 产教共同体赋能校“引”、企“获”

“政产企校”联合打造产教共同体(冠名学院、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学院等)为产教融合构筑了协同育人新机制[14],并主动服务,实现校“引”、企“获”。

3.3.1 院校“四引”

(1)行业岗位标准。产教共同体的构建能为职业院校带来最新的行业岗位标准,并由此促使职业学院重新审视校内专业(或专业群)的布局与调整,重新认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重新制定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以此对应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要求。

(2)先进技术技能。产教共同体能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展现先进的生产技术与行业发展水平,打破院校技术技能教学相对滞后的常态,将真实生产场景带进实践教学现场,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3)优秀产业导师。产教共同体为院校提供了经验丰富的经营实践和技术师资,真正组建“双师多能”的职业教育师资团队,解决理论强、实践弱的职业教育难题。

(4)优质社会资源。产教共同体为院校吸引优质的社会资源,能共同作用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有效激发职业院校的人才与智力优势,能助推“产、学、研、用”的四维聚合创新。

3.3.2 企业“四获”

(1)后备人才资源。人才是企业发展与竞争的重要资源,院校是人才的重要提供源。因此,产教共同体能持续而稳定地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并有效缩减人与企业磨合的时间,提升企业后备人才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2)科技服务支持。发挥智力聚合效应,提供技术创新服务,是院校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产教共同体能为企业发展提供的支持。联合技术创新不仅使企业减少了技术升级的“三力”投入,也可以避免创新失败和技术摩擦带来的风险。

(3)创新创业项目。多元化经营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多元化需要的是在企业现有的发展基础上进行项目拓展创新与产品延伸创新。基于产教共同体的构建,“政产企校”综合运用资源,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并融入到企业发展版图,可以有效提升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率与成功率,帮助企业扩展新业务与新市场。

(4)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产教共同体,企业将积极参与纵向三级联动、横向校企地多跨协同的变革型组织体系的构建当中,以“科学管理理论+数字经济创新+实战管理实践”的全新组合方式重构职业教育模式,从而让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4 结语

“双童商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为基于“四体四融”共同体理念的产教融合实践提供了新验证与新实例。虽产教融合“四体四融”共同体建设还需要在理论体系与制度框架方面进行完善,但“政产企校”必然是职业教育发展当仁不让的参与者,是职业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执行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者。要强调“政产企校”四者协同创新,共同致力于“四体四融”共同体机制创新,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