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王晓伟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在新的时代背景以及教育发展趋势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高校的共识,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亟须构建以知识共享为导向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方面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促进高校学生有效学习、培养高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塑高校学生知识结构提供保障。

1 大学生知识共享行为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1.1 知识共享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知识共享是为了更高效地完成工作或者创新性地解决问题,而进行知识流动、交换、转化等活动,知识接受者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会得到提升,知识分享者也会在知识共享、交流反馈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原有知识的理解。知识是大学生创新的关键元素,知识共享是大学生创新的前提,也是解决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知识匮乏问题的有效路径,知识共享意愿较高的大学生往往具备创新能力。知识共享也是大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通过大学生之间知识、思想和技能的相互交流,彼此共享,转化隐性和显性知识,拓展知识边界,打破知识壁垒,由此产生新思想和新知识,积累智力资本,解决由于知识局限性所带来的限制能力发展的问题,强化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生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1.2 创新能力促进知识共享行为

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良好创新氛围的形成,在创新氛围的作用下,大学生既是知识共享的接受者,也是知识共享的输出者[1]。一方面,良好的创新氛围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另一方面,创新氛围对大学生知识共享行为的产生具有正向影响,可以促进大学生知识共享和知识收集,帮助大学生在相互交流和创新实践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不断验证知识的有效性以及自身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有效提升大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接受知识、输出知识的意愿,即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促进知识共享[2]。

2 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和问题分析

2.1 创新认知层面

随着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代大学生在创新认知层面具有较为良好的表现,具体表现为了解并认可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并注重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创新教育起步较晚,加之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部分大学生在创新认知方面依旧存在一定问题,使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部分大学生有创新的欲望,却无创新行为,无法准确把握创新的方向,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第二,部分大学生创新行为的目的不明确,创新动力不足,导致其难以持续稳定地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第三,部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行为的依赖程度高,如过度依赖有经验的教师、高年级学生以及已有的文献资料,认为缺少外界经验因素的协助,自身难以完成创造性的研究。

2.2 创新实践活动层面

创新实践是创新教育的延伸,也是检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4]。目前,高校的创新实践主要以校企合作平台、第二课堂、实践实训基地、创新项目等形式开展,结合基于全国938所高校样本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况调查及分析》(刘帆,2019)发现,大学生对于第二课堂、参与创新项目等创新实践活动形式的满意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影响了创新实践能力的养成和发展[5]。此外,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仍是被动的,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体验,导致大学生虽然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但是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难以有效完成创新实践活动[6]。

2.3 创新能力培养路径层面

目前,多数高等教育院校通过“理论+实践”的创新教育路径,实现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新理论精讲、创新案例分析、创新竞赛、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活动、创新教育报告讲座、社会实践等方式为主,创新能力培养方式趋于同质化[7]。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的同质化,导致大学生创新知识储备与创新实践的现实需求脱节,难以将已有的创新知识应用到实际学习和问题解决中,限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3 基于知识共享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3.1 促进知识转移共享,深化大学生自主创新认知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动态化、持续性的过程,良性的知识流动和转化,有助于帮助教师和大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并且有助于激励大学生创新、创造行为的产生[8]。将促进知识的转移共享,作为深化大学生对自主创新的认知、激发大学生创新行为的有效途径,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学生知识共享的意愿[9]。如借助互联网平台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及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增加大学生创新知识储备,促进大学生的知识流动,为教师在创新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端正创新创业态度奠定理论认知基础。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创新知识交流和实践活动,促进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高素质人才交流互动,或者与其他院校合作开展交流项目,拓展知识共享范围,保障大学生知识共享活动的参与质量,整合多元创新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形成“校内+校外”的创新知识沟通交流和经验共享渠道,启发大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

3.2 深化“创新+共享”,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方式,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知识共享行为的融合,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10]。首先,注重创新知识转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其实质是师生、生生之间知识转移的过程[11]。因此,相关教育主体需要借助实习实训、创新创业课堂等载体,为隐性创新知识和显性创新知识提供转移共享的平台,促进知识发送方和知识接收方的良性互动,在知识共享交流中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其次,构建“政、校、行、企、家、社”多主体协同的“创新创业+知识共享”体系,从不同主体维度促进大学生知识共享行为和创新行为的发生,在社会多层面的知识流动中,深化创新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衔接,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生态的良性互动[12],激发大学生创新动机和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效。最后,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知识共享活动内容,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大学生将获得的创新知识转化为创新实践能力。如构建体验式创新实践平台,并与知识共享平台关联,根据大学生的创新现状和知识共享现状,设计创新意识指导、知识交流、知识积累、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活动,通过讲座、企业家访谈等知识共享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兴趣。同时,以大学生创客空间和创业孵化器为平台,为大学生创设创新实践的仿真环境和知识共享的新载体,促进大学生将创新意识和创新知识转化为创新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构建知识共享平台,优化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随着知识共享的纵深发展,通过构建知识共享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资源共享服务,以平台为载体,促进大学生分享知识、技能、创意、设计、经验等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共享,在知识交流、共享、转化的过程中,大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根据共享的知识资源产生新的想法,从而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13]。同时,以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知识共享平台,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宽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14]。相较于传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知识共享平台具有创新性,大学生借助平台可以随时学习创新知识、进行创新活动,并可以通过平台的信息交互功能,与教师、同学以及对创新项目主题感兴趣的其他人员进行交流,相互分享知识、技术和创新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教育主体需要密切关注大学生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趋势,关注大学生在参与知识共享、创新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及时为大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4 结语

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重要驱动力。大学生是推进“双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落实“人才强国”“科技兴国”等战略的现实需求,同时,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乎其未来职业发展。因此,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发挥知识共享的“中介效应”,通过有效的知识共享,充分利用大学生的智力资本,立足创新意识、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路径,通过促进知识转移共享、深化“创新+共享”、构建知识共享平台等方式,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