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玲

(河北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

2019 年10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引导高校汇聚优秀教师联合建设课程群,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协同的教育理念成为共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是教学改革、教育创新、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1]。但优质课程资源在持续更新落地、丰富度、专业契合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建立可供借鉴的创新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1 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资源不丰富,更新不及时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课程的落地、持续优化、改进更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由于多种原因,课程更新慢,教学资源不丰富,教学活动、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不利于课程的持续改进,影响其共享效果。由于缺少相应的课程激励和监督机制,教师更新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不高[3]。课程资源共享内涵不足,仅仅是高校间的课程资源交换,未涉及优质师资的共享[4],教师缺乏凝聚力,未实现同步协作式更新。

1.2 课程内容和专业契合度不高

教师所在学校、专业,面向的学生,课程学时以及开课学期等都不相同,因此,每所学校对课程知识宽度、深度的要求和侧重也不一样。教学资源已不能满足跨专业、跨校教学的需求,高校难以实现自主教学,未能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课程内容和专业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1.3 各院校信息化教学平台不兼容

很多高校委托相关课程平台建设公司建立了专属的课程资源平台,但由于课程开发企业不同,课程平台的功能、文件存储格式各异,导致各院校平台信息不兼容,限制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导致优质课程资源利用率和共享率不高[3]。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依托超星平台“示范教学包”,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案、教学评价、教学环境方面开展课程建设实践,创建教学共同体,探讨可供其他平台借鉴的 “四共”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创建方、平台方、使用方、学习方等全面参与,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链接全国教育系统资源,贯彻共享合作的新型教育理念,推动优质课程资源持续、全面、深入地发展与共享。

2 “四共”创新教学模式的内涵

2.1 建构全方位教学共同体

从系统要素来看,教学共同体是一个要素众多的系统,它既包括共同愿景、文化、对话协商的“无形场”,又涵盖活动方式、活动空间、活动体系的“有形场”[5]。共同体具有协同、共生、共赢的特征,构建全方位教学共同体就是要努力突破合作的形式化、表层化,牢牢抓住教师进步、学生发展这根准绳,形成共享共创的合作文化[6]。共同体的建设可集聚不同教师的教学特长,让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群策群力,使教学由“单兵作战”转向“集体协同”[7]。

教学共同体可发挥不同高校教师之间、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互补优势,在教学共同体中,不同学科背景、知识层次、教学风格的教师交流沟通,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8],提高教学质量和竞争力,加强不同高校教师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校师生之间的联系,强化主体的共同体意识。

2.2 “示范教学包”的特点

使用超星公司推出的“示范教学包”,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自主编辑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针对性更强,满足个性化教学需要。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避免同一套课程资源在校际共享后课程教学同质化的问题,确保了高校教学的自主性和办学特色[4]。“示范教学包”能更好地发挥在线慕课的作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教学向数字化转型,引领教学空间和教学理念的变革与创新。

目前,“示范教学包”还处于资源共享的初级阶段,不涉及高校间优质资源的共享,是单向输出模式。跨校教师、校企之间的协作无法实现,不能较好地构建多维、内部互动、深层次合作的全方位教学共同体,导致课程更新慢、教学资源不丰富,降低了“示范教学包”的共享效果。

2.3 “四共”创新教学模式

2.3.1 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使得教学资源能获得有效整合,并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传播与利用,能将分散资源聚合为整体,最大限度获得效益[9]。为了实现“示范教学包”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平行课作为载体平台,教师根据需求编辑相关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差异化和特色化,满足更多学习主体的需求,实现优质资源效用最大化,各方主体可实现合作共赢。

教学与研究成果能为优化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提供指导,为教学研究的深入推进指明方向[3]。因此,共享教学与研究成果也是重要内容。

2.3.2 教学方案——共商共议

成立跨校课程组,共同创新教学方案,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调整优化,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发挥学校专任教师理论功底深厚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让学生接受系统性教育;另一方面,发挥企业教师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掌握行业前沿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双方根据不同的课程模块分别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

2.3.3 教学评价——共评共促

传统的评价标准单一、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使得评价结果往往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阻碍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10]。

基于“示范教学包”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 多元交互在线教学评价体系,其核心特点是多元和交互。多元是指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都是多样的,交互是指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之间、评价内容各要素之间以及评价方式之间的互动[11]。评价主体相互沟通和协商,共同关注评价结果及其用,通过课堂自评、生生互评、校校共评、校企联评等方式,真正实现以评价引领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4 教学环境——共创共设

跨校课程组通过共建共享课程内容,协同执行教学方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共评共促教学效果,能够实现信息化教学环境生态建设。横向实现本校师生、跨校教师、跨校师生、校企之间的协同合作;纵向实现本校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深度沟通交流,对信息资源环境、人际关系环境进行改进,呈现具有多种功能,交互性、互惠性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

3 “四共”创新教学模式应用实践

笔者参与建设了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一,并被超星平台评为“示范教学包”,目前被25 家单位引用37 次,参与班级42 个,参与学生共计620 名。

3.1 建立平行课,创建虚拟教研社区平台

首先,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克隆“示范教学包”内容创建计算机辅助设计一平行课;其次,对课程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分为基础资源、教学资源、学习资源等,方便教师建课,分享素材资料、思维导图、课件、学生优秀作业、“专创融合”、“专赛融合”等内容,实现课程内容共建,创建虚拟教研社区平台,使用“示范教学包”的教师可以下载引用共享的资料,持续更新教学内容。

3.2 建立跨校课程组,成立虚拟教研室

虚拟教研室不仅为共建课程资源拓展了渠道,其搭建的多种数字化平台也为各类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利[12]。其强调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域的协作交流共享,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13]。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组织教师进入平行课课程组、微信或钉钉群,成立虚拟教研室。目前开展了以下活动:(1)针对课程的核心内容开展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分享;(2)对学生参赛的校园文创、红色景区文创等作品共评;(3)对学生提交的企业项目作品共评,针对“太行严选”品牌设计的电商宣传页、包装等方案共评;(4)教师举办专题学术讲座等。后续会持续邀请教师跨校举办专题讲座,邀请企业设计师进入课题组。

基于“示范教学包”的“四共”创新教学实践,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性、课程体系的灵活性、教学过程的迭代性与敏捷性、教学资源的协同性等[14],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4 结语

“四共”创新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累积性和共建共享的特点,为优质资源发挥效能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思路;通过打造教学共同体,营造信息化学习的生态环境,在同校师生、跨校教师、学校与企业等不同层面实现多维、内部互动、深层次的协同合作。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课程资源共建主体树立开放的理念,积累协同教学经验,扩大教学成果的应用范围。与此同时,应建立制度,鼓励教师开放其资源并保障其合法权益,这些都需要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步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