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欣,毛春芳

(1.福建省仙游县医院,福建 莆田 351200;2.福建省邵武市立医院,福建 南平 354000)

三七始载于《本草纲目》,临床应用多为研末冲服。 丹参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1]159,李时珍:“丹参,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 ”[1]1204丹参、三七两药功效相近,常配伍使用,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药对之一,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比如被列为国家临床急救必备药物之一的复方丹参滴丸,就是以丹参、三七为主要成分。学术界对于该药对的研究由来已久,仅在万方数据知识平台检索到关于丹参、三七的文章就多达1 636篇,已有研究发现药对不同的配伍比例对于成分的溶出量存在明显的影响,以经典方(丹参∶三七为 5∶3)丹参素的溶出量最高[2],而在复方丹参片(丸、颗粒、胶囊、喷雾剂)中丹参∶三七为15∶4.7[3]。 中药配方颗粒是以符合炮制规范的传统中药饮片为原料,通过现代制药技术模拟家庭水煎煮模式,经过提取、浓缩、制粒而成的中药产品,其性味、功效与原中药饮片一致,供临床调配,即冲即服,与传统中药饮片使用相比,减少共煎的过程。传统中药汤剂煎煮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单煎与合煎引起化学成分及含量变化都很大[4],虽有许多临床医生及药学工作者研究认为配方颗粒的临床疗效值得肯定,但对中药配方颗粒的即冲即服与合煎所产生化学成分影响的对比研究比较少。丹参、三七药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使用频次高,丹参素、丹酚酸B、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三七皂苷R1是丹参、三七制剂常用的质量控制指标[2-5],该药对的传统饮片及配方颗粒的溶液与合煎液有效成分溶出的定性、定量分析,能为临床更合理使用中药配方颗粒提供数据参考,为其发挥更大的临床效用提供新思路。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丹参素(110855-200405)、丹酚酸B(111562-201615)、丹参酮Ⅰ(110867-200406)、丹参酮ⅡA(110766-200619)、原儿茶醛(110810-200205)、三七皂苷 R1(110745-200617)均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丹参、三七饮片及配方颗粒均由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经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质量检测中心鉴定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项下规定。

1.2 实验仪器 Waters Xevo TQ-S型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美国Waters公司);H-Class高效液相色谱仪包括在线脱气机、四元泵、自动进样器(美国Waters公司);XP26百万分之一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公司);Milli-Q纯水仪(默克股份有限公司)。

1.3 实验试剂 甲醇(色谱纯,默克股份有限公司);乙腈(色谱纯,默克股份有限公司);甲酸(色谱纯,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分离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 column(100 mm×2.1 mm,1.7 μm);流动相 A:乙腈,流动相B:0.1%的甲酸水,梯度洗脱,洗脱程序为 0~2.29 min,13%~87%A;2.29~8 min,13%~28%A;8~9 min,28%~61%A;9~15 min,61%~90%A;流速 0.5 mL/min,柱温 30 ℃,进样量2 μL。

2.2 质谱条件 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ESI),同时进行正、负离子检测,正离子模式下检测的化合物为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三七皂苷R1;负离子模式下检测的化合物为原儿茶醛、丹参素、丹酚酸B。工作参数设置为:离子源温度500℃,锥孔电压3.0 kV,雾化气氮气的流速为1 000 L/h,碰撞气氩气的流速为0.12 mL/min。扫描方式为MRM多反应监测模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 295→277(丹参酮ⅡA);m/z277→249(丹参酮Ⅰ);m/z717→519(丹酚酸 B);m/z137→108(原儿茶醛);m/z197→135(丹参素);m/z955→775(三七皂苷 R1)。

2.3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精密称取丹参素、丹酚酸B、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三七皂苷R1对照品适量,置10 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作为对照品储备液。各对照品溶液由混合对照品储备溶液用甲醇稀释制备。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1 饮片合煎液 将丹参饮片与三七粗粉按照两个配伍比例混合后,用10倍水量浸泡1 h后,煎煮2次,每次1 h,第二次煎煮加水量为8倍量水。过滤,合并两次煎液加水补足至18倍量,即得。

2.4.2 饮片单煎液 分别称取2份丹参饮片15 g,煎煮与样品处理方法均同上,得两份丹参单煎液后,分别称取三七细粉4.7 g和9 g,分别将三七细粉加入丹参单煎液中,搅拌均匀,即得。

2.4.3 中药配方颗粒合煎液 分别称取饮片当量丹参15 g配方颗粒与饮片当量三七9 g配方颗粒,加18倍量热水合煎20 min,过滤,加水补足至18倍量,即得。

2.4.4 中药配方颗粒溶液 分别称取饮片当量丹参15 g配方颗粒与饮片当量三七9 g配方颗粒,分别加18倍量热水溶解,即得。

取上述7种供试品储备液,分别精密吸取5 mL至20 mL量瓶中,用甲醇定容至刻度,混匀,过0.22 μm微孔滤膜,即得。

2.5 标准曲线的制备 分别精密吸取丹参素、丹酚酸 B、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三七皂苷R1系列混合对照品溶液各2 μL,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色谱图见图1)。以峰面积(Y)对对照品进样量(μg)进行回归,得回归方程,见表1。

图1 6个对照品的MRM质谱图

表1 6种对照品的回归方程、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

2.6 方法学考察

2.6.1 精密度试验 取丹参素、丹酚酸 B、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三七皂苷R1系列混合对照品溶液各2 μL,按上述色谱条件,连续进样6次,分别测定各对照品峰面积,结果显示6种对照品的 RSD 分别为 1.1%、1.6%、1.0%、1.1%、1.7%、1.5%,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6.2 稳定性试验 分别精密吸取各供试品,按上述色谱条件在 0、4、8、12、24 h 分别进样测定,结果显示,丹参素、丹酚酸B、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三七皂苷R1的RSD分别为1.3%、1.8%、1.6%、2.0%、1.2%、1.9%,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 h内稳定性良好。

2.6.3 重复性试验 将饮片丹参、三七及配方颗粒丹参、三七,按“2.4”项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平行6份,按上述色谱条件,分别连续测定6次,计算含量,结果显示,丹参素、丹酚酸B、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三七皂苷R1含量的RSD分别为1.6%、1.2%、2.1%、1.8%、1.5%、1.2%,说明方法重复性良好。

2.6.4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供试品溶液6份,精密加入丹参素、丹酚酸 B、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三七皂苷R1系列混合对照品溶液各2 μL,按上述色谱条件,分别测定6种有效成分的峰面积,计算回收率,求得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3.57%、97.76%、94.8%、95.03%、98.71%、94.19%,RSD 分别为 1.7%、0.6%、1.8%、1.6%、0.7%、1.9%,说明此方法回收率良好。

2.7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分别取各供试品液按实验色谱条件进行测定,计算各样品每克饮片中含丹参素、丹酚酸B、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三七皂苷R1的量,结果见表2。

表2 丹参、三七饮片及配方颗粒单煎及合煎中6种成分含量比较 μg/g

3 讨 论

丹参中已经发现的成分有一百多种,其有效成分主要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其中水溶性成分丹酚酸A、丹参素、丹酚酸B、原儿茶醛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冠心病及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是抗菌消炎、抗肿瘤的主要有效成分,同时对心血管疾病有预防和保护作用[5-6]。三七中的三七总皂苷对循环系统作用效果显着,尤其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应用更为广泛[7-8]。

研究结果显示:由两个配伍比例的饮片单、合煎液中丹参素、丹参酮Ⅰ合煎液的含量稍有提高;丹酚酸B、丹参酮ⅡA合煎液的含量未看出规律性变化;原儿茶醛合煎液的含量略有下降,但总的趋势不太明显。三七皂苷R1合煎液的含量明显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合煎时采用粗粉而单煎时采用细粉,说明三七入煎剂时采用传统的细粉兑入法成分溶出率更高。

在丹参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煎煮比较结果发现6种成分含量差异不大,仅丹参酮类成分稍高。中药配方颗粒为水溶性提取物,在水中完全溶解,不存在受溶出量因素的影响,三七和丹参配方颗粒混合再煎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含量下降明显,推测可能是脂溶性成分再煎煮过程中析出或破坏;丹酚酸B受热后会转化成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彭九嫚等[6]的研究表明丹参酚酸B随着提取时间的延长峰面积开始下降,而丹参素的峰面积开始增加,配方颗粒经过合煎后,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含量明显提高,这可能由于再煎煮过程中受热导致丹酚酸B含量降低,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含量增加。

配方颗粒合煎后三七皂苷R1的含量提高,可能是由于三七配方颗粒为超微粉,经加热提取增加了三七皂苷R1的含量,而三七配方颗粒的溶液只是用热水溶解,所以含量相对较少。

复方中药是复杂的一个整体,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疗效,合煎过程所伴随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使得中药有了发挥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也是复方中药制剂质量评价的难点和重点。丹参、三七药对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有研究发现丹参、三七单煎与合煎的薄层色谱斑点数及色泽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明成分的含量及种类有一定的差别[9]。所以,我们认为从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考察,当某些药对或处方经过合煎能提高有效成分的含量[10],使用配方颗粒时应该再煎煮或高温焖;或者将一些常用的、有效成分溶出量明显提高的经典药对直接制成免煎复方颗粒,可以提高中药配方颗粒临床使用合理性。但对于受热易转化分解的药物,不能对药对配方颗粒再进行煎煮,否则由于延长药物的受热时间导致化学成分和传统煎煮药对的化学成分不一致,因此,不同药对之间或药对不同的使用范围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 《中药辞海》编审委员会.中药辞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

[2]陈锐娥,申东艳,李鹏,等.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Ⅴ)——丹参三七药对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2):1342-1348.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213-1220.

[4]崔景朝,赵自明.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进展(Ⅱ)——中药单煎与合煎对比研究概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4):240-245.

[5] 曹冬,黄喜茹,王建华,等.丹参的化学成分及其制剂的指纹图谱与质量标准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5,16(17):1339-1341.

[6] 彭九嫚,柴尧,潘旻,等.丹参中酚酸类成分在不同工艺条件下转化关系[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5):67-70.

[7] 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31-136.

[8] 钟晓凤.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7(6):116-117.

[9] 吴婷,石敏娟,李凡,等.角药陈皮、丹参、三七单煎和混煎的成分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1,17(6):97-98.

[10]李吉锋,王淑荣.柴胡疏肝散分煎混合液和合煎液指纹图谱及有效成分变化分析[J].医药导报,2014,33(3):39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