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剑

(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长沙410116)

望、闻、问、切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

李仕剑

(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长沙410116)

“望”、“闻”、“问”、“切”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它反映出来的哲理在中药学教学中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文章透过其哲理探讨了其在中药学教学方面的应用。

望;闻;问;切;中药学;教学;应用

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学生必修课,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和药学其它学科的桥梁。笔者在近二十多年教学过程中发现,尽管学生多能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是中药学教学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望”、“闻”、“问”、“切”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现借用这四个字哲理谈谈其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

1 望

“望”字的基本含义是“看”的意思。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强调望其形探其病。用到中药学教学上可引申为:望其形,探其性。通过“望”字法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药的共性。很多老师在讲授中药学时,过分强调理论探究,如讲授黄芩时,先是千篇一律的介绍黄芩的性味归经,然后是功效介绍,再接下来是讲授黄芩的应用,老师在上边讲的是唾沫横飞,下边是学生昏昏欲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直观教学的重要性。我们知道相同的入药部位,药性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如藤类药多数可舒筋活络,如忍冬藤、络石藤、丁公藤、雷公藤、海风藤、鸡血藤、首乌藤等;皮类药多可利水消肿,如生姜皮、冬瓜皮、茯苓皮、大腹皮、桑白皮等;种仁类药常可润肠通便,如麻子仁、郁李仁、松子仁、瓜蒌仁、桃仁、杏仁、柏子仁等。胶类药和炒炭药多能止血,如阿胶、新阿胶、鹿角胶、龟板胶、荆芥炭、大黄炭、棕榈炭、血余炭等[1]。如果我们先这样设计教学:先拿出黄芩的原药材(根类药材)给学生展示或用灯片展示,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设问,最终达到了解黄芩的性味功效和应用的目的。学生这样学习时往往能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2 闻

“闻”即闻气味。中医辨证施治通过闻患者身上的气味、排泄物或分泌物的气味来帮助辨别和诊断疾病。很多中药有特殊的气味,闻其味能知其性。如橘皮、青皮、木香、沉香、香附等气味辛香,能行气;麝香、苏合香、冰片、石菖蒲等气味芳香故能开窍提神;广藿香、苍术、厚朴芳香带苦故能化湿;生姜等气味辛辣故能解表等。在介绍这些具特殊气味的药物性味归经和功效前,先让学生闻闻要讲的中药材气味,然后通过学生可能有过的经历如涂擦风油精可通气止痛等等,与学生一起探讨该类或该味中药性味功效,取得的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3 切

“切”是中医辨证施治过程通过感触脉象的变化来探究疾病或疾病的改变,是一种感性认识。在中药学教学上,可理解为比“望”和“闻”更直接更直观的一种教学法。学生通过触摸药材、品尝药材可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常言说得好:没品过黄连不知黄连的苦,没尝过甘草不知甘草的甜,没吃过乌梅的不知乌梅的酸。通过笔者二十多年来的教学体会,学生在触摸、品尝中药材时表现出对中医药的极大兴趣,渴望去探讨中药的性味功效及应用。

4 问

“问”即提问性地了解,是中医辨证施治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探究病因的重要途径。放在中药学教学上,就是问题式教学。学问很大程度上是学着去问,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好的学习还应当终结于新的问题,而不是终止于结论。而目前我国现阶段中医药教学(包括中药学教学),老师往往自以为是,在中医药理论知识的问题上认为学生就是比不上老师,在知识学习上,只承认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因此教学上往往是那种老医生、老药师带徒弟的那种味道。课堂上不太注重跟学生的交流,而是高高在上、口若悬河,也不管学生是否已经理解所学内容。这样做的结果是:中医药几千年来的发展在老百姓的眼中还比不上发展历史还不过一两百年的现代医学。故笔者认为问题教学法在发展中医药理论方面有很现实的意义。中药学问题式教学包括课堂上以及课后老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在解决问题时要采取平等的探讨式方式解决,要突出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如我在讲授化湿药时,先让学生闻闻该类药广藿香、厚朴的药材的味道,设计出一个问题:该类药可能有哪些功效?在解决该问题后,再设计一个问题:何谓化湿?接下来的问题是:湿阻、湿浊一般会发生于那些脏器?层层设问。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获得了问题的结果和解决、探讨问题甚至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5 望、闻、问、切在中药学教学中的联合应用

“望”、“闻”、“切”是直观的感性认识,教学中能直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人参是根类药材,学生若能通过“望”、“闻”、“切”获得对人参最直接感性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但这只是我们教学所要求的开始。中药学教学的实质是要求学生理解所学中药的性味功效,而不是单纯的去死记硬背或通过一定的方法如编写歌谣、讲讲历史故事来帮助学生记忆中药的性味功效及应用,据我自己以往学习的体验,这种过程非常痛苦,枯燥乏味,而且缺乏对中药更深层次的认识。因此“问”字法教学才是中药教学的实质。通过“问”,可以使学生对中药的了解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获得对中药性味功效及应用的实质性的理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会对中药进行比较:①功能相似的药物有哪些?②同科同属的中药有哪些共性?各药又有哪些个性?③同一植物不同药用部位性味功效有哪些差异?④同一药材的不同炮制品性味功效又存在那些差异?然后对中药进行归纳和总结。

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中药学教学中欠缺的就是问题法教学。主要的原因可能又以下几个方面:①问题法教学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从提出问题到如何去解决问题,需要花精力和时间,以怎样的方式提出问题需要花精力和时间等等,在课堂上什幺时候或时机提出问题需要花精力和时间。部分老师可能没时间和精力采取问题法教学,多数情况是很多老师不愿意花这幺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教学上,而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所谓的科研上或其他方面;②部分老师不愿意采取问题法教学的原因在于害怕在课堂上被问倒,认为那样太难堪,我就曾多次碰到过课堂上被问倒的情况;③部分新进老师教学方法欠缺,不知道如何进行问题法教学。我们知道李时珍伟大,在于他在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否则不会有中医药发展史的伟大巨着《本草纲目》产生,古今中外的中医药名家莫不如此。因此“望”、“闻”、“问”、“切”是中药学教学中不可缺几个环节。

6 目前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1 课程设置设计存在问题目前我国中医临床类专业课程的设计偏重于医,中药相关的课程明显的不足,学生获得对中药感性认识非常少,缺乏感性认识的教学是很难深入下去的。而中药专业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获得对中药的感性认识,但中医理论方面的课程明显偏少。教学同样也很难深入下去。因此改革现行的课程设计模式是现实的需要。

6.2 美学观念教育的不够当前不断有人在各种媒体上叫嚣取消中医药,使得不少中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药的前景产生了迷茫,客观上抑制了学生对中医药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故有学者[2]认为加强中医药教育过程中的美学观念教育,一方面它可消除中医药专业学生目前的一些迷茫;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医药唯美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成为中医药文化的忠实维护者和传播者。中医药美学教育的关键是在中医药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并领会中医药的美,并在认识和领会中医药美学观念的基础上传承中医药、发展中医药。

7 小结

总之,中药学教学即需要“望”、“闻”、“切”这样的的感性教学,使学生获得对中药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又需要“问”字法理性教学,使学生获得对中药知识的真正理解。也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成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真正意义上的接班人和创造者。正如有学者[2]说的那样:“我们知道华佗、张仲景祖师爷是圣人,但他们毕竟生活在两千多年前”。

[1] 胡晨霞,蓝森麟.《中药学》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5(2):41-42.

[2] 黄瀚.中医药教育的美学观念[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2):128-129.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0.037

1672-2779(2012)-10-0064-02

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