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锐敏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平顶山467000)

玉屏风颗粒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36例

樊锐敏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平顶山467000)

目的观察玉屏风颗粒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36例,服用玉屏风颗粒和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对照组30例,采用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玉屏风颗粒联合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能有效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减轻患儿痛苦。

小儿过敏性鼻炎;玉屏风颗粒;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中西医结合疗法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是鼻黏膜的过敏反应,中医学称为“鼻鼽”,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见于儿童,且反复长期发病,经常导致过敏性咳嗽,甚至支气管哮喘。我院采用玉屏风颗粒联合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6例患儿均为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就诊的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3~12岁;病程1月~5年。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3~13岁;病程2月~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拟定。以长期经常有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为主症;查体有不同程度鼻黏膜苍白水肿,部分查变应原皮肤试验,至少有一项为阳性,全部患儿平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自汗、纳食减退、便及睡眠尚可。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服用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1~5岁儿童:口服,每日1次,每次半袋(1.25mg);6~11岁儿童:口服,每日1次,每次1袋(2.5mg)。

1.3.2 治疗组在口服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的基础上,

加服玉屏风颗粒。四岁以下每次半包(5g/包),一天两次;四岁及四岁以上每次1包,一天两次。

1.3.3 疗程两组均两周为一疗程,治疗两周后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期间禁用其它抗过敏药物及其它滴鼻剂。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痊愈:无喷嚏(一阵连续次数),每日无流涕,无鼻痒,无下鼻甲肿胀,鼻黏膜颜色淡红;显效:喷嚏(一阵连续次数)1~3个,每日流涕次数1~3次,鼻痒轻,偶有鼻塞,轻度下鼻甲肿胀,鼻黏膜颜色暗红;有效:喷嚏(一阵连续次数)4~9个,每日流涕次数4~9次,鼻痒有蚁行感,鼻塞轻,中度下鼻甲肿胀,鼻黏膜颜色苍白或充血;无效:喷嚏(一阵连续次数)≥10个,每日流涕次数≥10次,鼻痒剧烈,鼻塞严重,重度下鼻甲肿胀,鼻黏膜颜色灰白水肿。

2.2 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3 不良反应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出现。

3 讨论

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鼻腔黏膜的由于特异性过敏源刺激所导致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基本病理为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和腺体分泌增加,促进组织胺形成和释放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使鼻腔黏膜发生炎症反应。

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可抑制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且既能抑制组胺介导的速发相反应,又能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而抑制迟发相反应。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故常需联合其它药物治疗。

中医学认为过敏性鼻炎病位主要在肺,因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肺常不足,常卫外不固,外邪易乘虚而入,客于鼻窍而发为本病。可见,本病的发生与肺气虚有着密切的关系。肺气虚、过敏体质为内因,过敏因素或六淫外邪为外因,祛除过敏因素是治疗的一个方面,而调理体质、补益肺气以固表尤为重要,故采用益气固表法治疗本病为解除病痛之根本。

玉屏风颗粒系根据传统的中医学理论与经验研制的中药制剂,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有扶正祛邪、益气固卫、增强免疫功能及抗感染、抗过敏之功效。方中黄芪补气固表,白术健脾扶正,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功,二者合用使气旺表实,邪不易内侵;防风走表祛风并御风邪,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以达固表御邪之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提高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增强体液免疫的作用[2];白术具有抗菌、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及强壮作用[3];防风具有抗菌、抗过敏、抗氧化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诸药合用,益卫固表,祛风散结而使鼻窍畅通。研究证实玉屏风颗粒可抑制IgE的产生,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调节血浆环苷酸水平,改善细胞及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恢复黏膜纤毛功能,减少组织水肿。研究表明玉屏风颗粒联合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疗效较好,不易复发,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324-327.

[2]李燕玉,徐丽梅,刘又宁.黄芪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7,23(2):99.

[3]陈文,何鸽飞,姜曼花,等.近10年白术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2):53.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1.026

1672-2779(2013)-11-0041-02

��苏 玲

201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