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斓 曽 莉 李文林 张 云 张稚鲲 郝桂荣 杨 秦

(1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南京210046;2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46)

浅谈吴门温病学派对江苏地区其他医派的学术影响※

杨 斓1曽 莉2李文林2张 云1张稚鲲1郝桂荣1杨 秦1

(1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南京210046;2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46)

以地域命名的江苏地区中医流派: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和山阳医派在学术思想上相互渗透,各有创新。其中吴门医派以温病学术思想为着,而其对其他流派的学术影响亦最为深远。

江苏医派;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山阳医派

医学学术流派是通过一代甚至数代人广泛和长期的临床实践,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体系,形成独特统一的学术思想体系,经得起长时间的推敲验证并被业内所认可。江苏的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和山阳医派是以地域命名的中医流派,在国内学术界影响较大[1]。“吴”,苏州的旧称,战国时为吴围都城,后亦称吴中、吴郡。辖地最广时包括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省苏南地区以及浙西地区。苏州地处长江之滨、太湖之畔,2500多年的文化熏染,使得吴门地区人杰地灵,名家辈出,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吴文化”。作为吴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的“吴医”,为祖国医学的丰富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并形成了“吴门医派”。吴门医派的学术思想有其鲜明的特色,内伤杂病精于辨证论治,重临床疗效、重师承而敢于争鸣,重门派更兼百家,其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为外感热病的诊治创立了温病学说,在中医历史发展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江苏昆山名医王履,元末明初人,早年师从朱丹溪,深入研究《内经》《难经》《伤寒论》中有关伤寒与温暑两者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治方法,并汲取河间、东垣、丹溪诸家学说中的相关理论精华,提出其独特的学术见解“仲景专为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设也”,伤寒温病“自是两途,岂可同治?”温热病“非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不足以解之”,这对温病学说有着启蒙意义。

明末清初,战乱初平,江南几度流行温疫,温疫是热性烈性传染病,病势凶险,传播迅速,用伤寒治法治疗温疫病收效甚微,形势窘迫,一时间死伤无数,哀鸿遍野。吴县吴又可深入疫区进行调查,总结提出了“戾气学说”——“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对疫病病因提出非同凡响的创见,明确提出“戾气”通过口鼻而入,而非“外邪伤人皆从皮毛而入”,且致病具有特异性,“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他所着的《温疫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着,也可以说是第一部传染性专着,从吴又可开始,专门研究温病的着名医家不断涌现,温病学派遂应运诞生。

将温病学派推向了鼎盛时期则是清代中叶苏州名医叶天士,在他的着作《温热论》中,他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治疗宜“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重视“顾护津液”,“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外,他还重视舌齿斑的诊断,丰富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与叶天士同期同郡的另一位温病大家薛生白,在叶天士的理论上补充完善了温病学说中湿热病部分的内容,辨析湿热受病的病因病机,指出“湿热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强调用“宣湿、化湿、燥湿、利湿、逐湿”五种治疗方法治疗湿热病,着有《湿热条辨》。至此,温病学说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率先在吴地形成中心,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已经形成一套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彻底从伤寒病中摆脱出来。

温病学派的思想不但走出了吴门,还对其他地域流派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孟河医派是清朝中叶以来逐渐形成的江苏医家一大流派,特别是在清末,成为中医学继温病学派后的一支新军。孟河原是武进的一条运河,镇因河得名,孟河镇北临长江,是常州市的西北“边陲”,自十九世纪到民国初年,费、马、巢、丁四家崛起于这个孟河小镇,名震遐迩,有“吴中医学甲天下,孟河医生冠吴中”的说法。孟河医派中最古老的是费氏一派,马氏、巢氏、丁氏都与费氏以师徒或姻亲联谊传承学术,费氏数代医人师承吴门一脉,唯独到了费伯雄这里却在吴门医学之外又另开一派,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对医学本质的理解并不局限于吴门一派的思想,温病学派的医人们喜欢走奇峻轻巧的路数,而费伯雄探求立论平允不偏的醇正医学,他博采古今学术之精华,去芜存菁,对于秦汉后各家悉数容纳而不泥于门派之争,将各派学术熔冶于一炉,用药轻灵平正,即遇危难重症,遣方仍然不离平淡,不以炫奇猛峻求功,“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方能神奇”,是“义理之的当,而不在药味之新奇”,“仲景三承气汤颇为峻猛,而能救人于存亡危急之时,其峻也,正其醇也”,所谓和缓之法,那就是“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去之以归于平”,“毒药治病去其五,良药治病去其七”,若不求和缓之法,“眩异标新,用违其度,欲求近效,反速危亡”。当时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之间存在很深的鸿沟,有如水火不能相容,以孟河丁甘仁、绍兴何廉臣为代表的医家对外感热病的认识,师温病卫气营血的理论而又不墨守于四时之温病,宗《伤寒论》之六经辨证,但不拘泥伤寒方,经方与时方并用,突破伤寒与温病分立的格局,创立了寒温融合的辨治体系。中国医史学家陆锦燧在《香岩经·序》曾说:“江浙间医家多以治温病名,独武进孟河名医辈出,并不专治温症,由是医家有孟河派、叶派之分”[2]。

山阳医派亦是以中医温热病学为其研究中心的一个医学流派。“山阳”今指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楚州原名山阳县),因淮安在明清时代设府之故,其中还包括现在的江苏淮安、宿迁、盐城、连云港和扬州、徐州等市的部分地区。山阳医学流派形成时间距今200余年,从清代中叶以来,在江苏中医有“南孟河,北山阳”之说,清初楚州淮城、河下古镇出现程、叶、刘、倪等医学世家。还有明清山西太原名医傅青主、苏州名医徐大椿、山东名医黄元御等也曾寄居楚州行医着书立说。山阳医派的宗师吴鞠通在他的着述《温病条辨》中对叶天士温病学说的继承较为突出,在感染途径,具体治疗包括辨证法等方面俱借鉴引用叶氏理论,再以三焦辨证继承与补充叶氏的温病学说和吴又可的《温疫论》。他自谓:“惟叶天士持论和平,立法精细。”,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该书自成书后被后世广为流传,影响较深,“两淮医林,奉为圭臬”。自此以后淮安名医辈出,民国初淮安城乡出现诸多中医世家,治疗温病、伤寒及内、外、妇、儿、喉等科各有专长,且门徒众多,其中张治平擅治温病,时称苏北“三大名医”之一。山阳医派以吴鞠通为宗师,治温病为其特色,后人多有阐发,但各家临床各科均有独到经验[3]。

温病学派的学术思想也渗入影响其他学派,如通俗伤寒派发展至清末,大量消化吸收了温病学说并兼容并蓄。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吴坤安的《伤寒指掌》、章虚谷的《伤寒论本旨》,都能在六经的框架下吸收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的学说和经验,以温病学说的理论内涵着书立说,创制新方。绍派伤寒代表名医何廉臣,号印岩,从其自号知其对叶天士(号香岩)仰慕之意切,其着述受吴门叶、薛之说很深,叶氏经验集《临证指南医案》中有许多治疗湿证的宝贵经验,但较为分散零乱,而何廉臣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其规律总结归纳,得出叶氏“湿热治肺,寒湿治脾”,“总以苦辛温治寒湿,苦辛寒治湿热,概以淡渗佐之,甘酸腻浊,在所不用”[4]。

江苏地区的主要中医地域流派为上文所述孟河医派,山阳医派和吴门医派,此外还有众多学派如龙砂医派,澄江针灸学派,外科三大流派正宗派、全生派和心得派,世医流派如丁氏痔科,昆山郑氏女科。不同流派的学术思想开放交流,相互渗透形成了江苏中医界热烈浓厚的学术氛围,正如孟河名医张泽生,为孟河名医贺季衡之徒,却在学术上极其推崇吴门医派的张路玉与叶天士,并对《张氏医通》《叶天士医案》有极深的研究[5]。正是这种学术流派之间的开放交流促使了中医理论的不断成熟和发展。

[1]陈仁寿.江苏主要中医流派分类与特点[J].中医药文化,2009,(4):19-22.

[2]朱雄华.孟河四家医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425.

[3]杨建华.山阳医派的形成与发展初探[J].江苏中医药,2010,42(4):8-9.

[4]陆治平,陈超.吴门医派之源、涵、流刍议[J].环球中医药,2010,3(6):458-460.

[5]张泽生.从医生涯七十秋[J].山东中医杂志,1982,(4):227-231.

古今名人抑怒养生(一)

生活中,常有人为一些鸡毛蒜皮小事发怒气,不仅伤了朋友间的和气,还有损自己身体健康。请看一下古今名人遇不顺心想发怒时,如何抑怒养生。

“佩韦以缓气”的西门豹

《韩非子》载,春秋时魏国邺令西门豹性情暴躁,易怒,为自控,“佩韦以缓气”。韦者,熟牛皮也,其质地柔软。西门豹效其特性以自戒,每当脾气发作,即用手抚之良久,怒则消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

The Academic Influence of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s of WuMenon Other School of Medicine in Jiangsu Area

Yang Lan1Zeng Li2LiW enli2Zhang Yun1Zhang Zhikun1Hao Guirong1Yang Qin1
(1 Library,Nanjing University of TCM,Jiangsu Province,Nanjing,210046,China;2 Nanjing University of TCM,Jiangsu Province,Nanjing,210046,China)

There are three Chinese medicine schools in JiangSu which are Wu Men,Meng He and ShanYang.Wumen school has the most reputated academic theory about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which made a profound impact on other school.

JiangSu school;WuMen school;Meng He school;ShanYang school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3.001

:1672-2779(2013)-23-0001-02

吴义红

2013-10-08)

南京中医药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No:11XSK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