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明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中药

黄秋明

(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急诊科,厦门361009)

通过对维普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文献及经典医籍中治疗痹病的常用方药,进行了统计、归纳、分析,总结了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药特点。

类风湿关节炎;痹病;常用中药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病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痹病”范畴。西医治疗RA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慢作用抗风湿药(DMARDs)等。2009年欧洲抗风湿大会年会(EULAR)推荐的RA治疗指南是西药治疗的历史性总结和发展,非甾体消炎药和糖皮质激素有利于快速缓解疼痛,慢作用抗风湿药物的早期积极使用,尤其是新诞生的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等)的临床应用,极大地提高了RA的临床疗效,减少了患者的病痛。然而,生物制剂的使用被其高昂的价格、潜在的不良反应所限制,同时传统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也存在不少难以忽视的不良反应,单用西药治疗无法弥补这些弊端,祖国医学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治疗优势,值得继承和发扬。

1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常用药规律

为探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方药,笔者以“类风湿关节炎”and“治疗”为“M=题目或关键词”统计自1989~2010年发表在维普数据库中的文献,共搜索出1954篇,然后再以“中医药”为“M=题目或关键词”在结果中搜索,最终检索出186篇。最后以这186篇为基,排除综述、丸剂、膏药、熏洗方、方药不全、实验研究等,共检索出80个治疗RA的中药方。并且统计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千金方》及《温病条辨》这5本经典医籍,共计48个治疗痹病的方剂。从两方面综合统计,共计128个中药方,笔者统计了这128个方剂中的中药,最终检索出治疗RA常用的50味中药。50味中药按出现频数的大小,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其中“甘草”排在第一位,但由于诸多医家习惯予“甘草”调和诸药,所以剔除掉“甘草”,换以统计量第2味的中药替代,接着循序排列至第50味,但由于第50味中药有5味并列,因此并列其中,至此统计的治疗RA的常用中药,见表1。

表1 方格里的数值表示频数

中药学分类所占比率及频数、频率在治疗RA的53味中药中的数值统计分析,见表2。

表2 按频率高低顺序排列(%)

2 分析

2.1祛风湿药是治疗痹病使用最广的中药之一,此类药主要的治疗作用是祛除留滞经络、肌肉、骨节的风湿之邪,从而缓解或消除痹病之肢体疼痛、关节不利或肿大、筋脉拘挛等症,故均可主治痹病。现代中药药理研究也表明,多数祛风湿药具有抗炎、改善循环、改善神经体液调节等方面的作用[1]。此次共统计12味,其中祛风湿止痛药:独活、防己、威灵仙、川乌、草乌;祛风湿舒筋活络药:秦艽、桑枝、青风藤、海风藤、木瓜、乌梢蛇;祛风湿强筋骨药:桑寄生。

2.2活血化湿化痰药痹病病初以邪实为主,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等,不通则痛;邪痹经脉,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不荣则痛。血滞为瘀,津聚为痰,水停为湿,痰浊瘀血水湿阻痹经脉,出现关节疼痛、重着肿胀、周围结节、屈伸不利、皮肤瘀斑等症状,故痰浊瘀血水湿在痹病的病程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痹病的治疗中,少不了活血、化湿、化痰药。其中活血药类共9种,分别是:牛膝、红花、鸡血藤、丹参、桃仁、川芎、乳香、没药、姜黄。化湿药类主要有3种,分别是:薏苡仁、茯苓、苍术。而化痰药类,本次统计中,前53味中虽然只有白芥子,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忽视其他化痰药在痹病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它们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3虫类药痹病的治疗少不了一类比较特殊的中药,那就是虫类药。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尤善用虫类药,认为“痹证日久,邪气久羁,深入经隧骨骱,气血凝滞不行,湿痰瘀浊胶固,经络闭塞不通,非草木之品所能宣透,必借虫蚁之类搜剔窜透,方能使浊去凝开,经行络畅,邪除正复”[2]。此次统计中,使用较广的虫类药有:全蝎、蜈蚣、地龙。此三药大都具有息风止痉、通络、攻毒的作用,主治项强肢颤、筋脉痉挛、抽搐等。现代研究表明,虫类药多具有镇痛、抗炎、消肿、调节免疫等作用[3]。

2.4补虚药痹病日久,正气耗伤,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损或肝肾不足或其他虚证,因此常常要配伍补虚药。其中补气药有:党参、黄芪、白术、人参;补血药:当归、白芍、熟地黄;补阳药:杜仲、续断、淫羊藿。

2.5其他类(清热、解表、温里等)外邪侵袭机体,可因感受邪气的不同性质及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表里等其他表现及转化,因此痹病的治疗中少不了要配伍一些其他治疗作用的中药。其中清热药共7种,分别是:知母、石膏、生地黄、赤芍、牡丹皮、黄柏、忍冬藤。解表药共6种,分别是:麻黄、桂枝、防风、细辛、羌活、生姜。温里药共2种,分别是:附子、肉桂。

3 结论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的重要优势在于辨证论治,即不仅从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辨证,还究其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饮食情况等,因证立法,循法遣方,然后用药。药物的选择是以辨证、立法为基础的,但若能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用药经验及现代药理作用,有针对性地选择上述药物,或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甑德江.虫类药物的应用和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实用中西结合杂志,2004,(4):1557-1558.

[2]丁安伟,徐立,马红,等.现代中药临床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18,116-132.

[3]孟庆良,周子朋,谷慧敏,等.朱良春国医大师治痹经验临床运用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2012,(5):791.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4.070

:1672-2779(2014)-04-0110-02

张文娟 本文校对:林金梅

201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