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保 马鸿祥

(1河南省武陟县中医院内科住院部,武陟 454950;2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古籍部,郑州 450008)

糖尿病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因代谢紊乱导致的全身性、进行性、慢性消耗性、并发症多的终身性疾病。临床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尿有甜味或伴有血糖、尿糖增高。临床分为胰岛素依赖型即I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即Ⅱ型两大类,其中Ⅱ型可与中医所谓消渴证相参照治疗。本疗法对Ⅱ型糖尿病疗效显着。

1 病因

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

2 病机

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3 辨证治疗

始终当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治疗大法。

糖尿病初期,相当于上消,以口干多饮、尿频多、烦热多汗、脉洪数为主症。治当清热润肺,兼清胃其。药用葛根、天花粉、麦冬、生地黄、黄连、石膏、知母、玉竹、乌梅等养阴增液兼清热降火。

中消,病症多样、病机复杂,中医辨证多湿、多痰、多瘀,与脾虚关系最密切。当用白术、苍术、半夏燥湿;木香、藿香、佩兰醒脾行气,鬼箭羽、丹参、红花、泽兰、山楂、地龙等活血化瘀。

后期的病机特点多以气阴两虚为主。[2]当用黄芪、生晒参、怀山药、白术等补气;熟地黄、蒸黄精、枸杞子、龟板胶、阿胶等养阴。

无论上消、中消、下消治疗均当以“滋肾”为本[1]。可用熟地黄、枸杞子、五味子、山萸肉、怀山药、蒸黄精等滋肾益精。

4 临床调护

4.1 重视情志对治疗的影响 历代医着关于情志失调、五志过极与消渴病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记述颇多。《灵枢·五变》篇曰: “思则伤脾,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发为消渴。” “……怒则气上逆,胸中蓄血,血气逆乱……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瘴。”《三消论》曰:“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之所成也。” 《临证指南医案》曰: “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临床应指导患者保持情志平和,平常心面对疾病,积极生活,配合治疗。

4.2 注意饮食控制 《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说: “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要求病人必须注意饮食,即 “二低三高”低糖、低脂肪、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应限制主食、油脂类的摄入。忌糖,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

5 典型病例

杨某,女,53岁,2012年5月10日来诊。诉吃的多饿得快,虚胖,乏力、头昏、失眠三年有余,今晨测空腹血糖7.8mmol/L,县医院给予口服二甲双胍片、格列吡嗪片治疗,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前来求治于中医。证见虚胖,面色晦暗,头昏,乏力,便溏。舌体胖大,齿痕明显,舌质暗紫,舌苔花剥,脉细涩。辨证为中消,脾胃气阴两虚兼气滞血瘀证。处方:七味白术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药用:党参30g,生白术40g,茯苓15g,怀山药30g,生黄芪30g,葛根30g,木香10g,藿香12g,佩兰12g,天花粉10g,麦冬12g,天冬12g,酸枣仁25g,夜交藤10g,山萸肉10g,丹参30g,熟地黄30g,生鸡内金20g,知母10g,五味子10g,黄连10g,肉桂2g,生甘草6g。10付,日一付,水煎2次,得到药液500ml,午饭后、晚饭后各温服250m l。睡前用热药渣敷脐半小时。西药继续服用。嘱保持良好心情。

二诊:自述饮食稍正常,失眠、乏力、头昏改善,大便成形。舌体胖大,齿痕减轻,舌质稍黯,舌苔稍滑而满布,脉细涩。晨测血糖6.9mmol/L。上方加地龙15g,生何首乌15g。10付,日一付,水煎2次,得到药液500ml,午饭后、晚饭后各温服250ml。睡前用热药渣敷脐半小时。西药继续服用。嘱保持良好心情。

三诊:前症均减轻,舌体胖大,齿痕轻微,舌质淡红,舌苔薄滑。脉细。晨测血糖6.5mmol/L上方减生首乌、知母,加薏苡仁40g,白扁豆30g,莲子30g,枳实6g,荷叶20g。10付,日一付,水煎两次,得到药液500ml,午饭后、晚饭后各温服250ml。睡前用热药渣敷脐半小时。西药减1/3量继续服用。嘱保持良好心情。

四诊:前证均减轻,形气皆可。舌体稍胖,无齿痕,舌淡苔白。精神大好。晨测血糖6.2mmol/L上方不变,十付,混匀,打成粗粉,每服30g煮散用,得药液200ml,日三服。西药继续服用。

随访半年,血糖一直控制在6.1mmol/L左右。告愈。

6 结论

糖尿病是终身病,病因较为复杂。临床治疗当通过西药控制血糖,中医辨证施治,并加以心理疏导。使症状得到缓解。坚持注意节制饮食、节制情绪、节制房事、注意劳逸、避免酗酒、避免外伤感染,以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

[1]卢书美,李香兰.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效果好[J].光明中医,2004;19:4.

[2]冯文才.糖尿病中、后期病机多以气虚为本[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2):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