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尔群 黄玉燕

病机十九条取象运数观※

汤尔群 黄玉燕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007)

病机十九条的取象运数观反映了中医原创思维的特点,包括了取象思维和运数思维。取象思维具体体现在取象比类、据象定位、据象定性、据象求因等几个方面,运数思维体现在十九条之数以及运五六之数两个方面。

取象运数;病机十九条;五运六气;《黄帝内经》

取数运数就是指象数思维[1]。象数思维是指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数字等象数工具来揭示认知世界的本质规律,通过类比、象征等手段把握认知世界的联系,从而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思维方式[2]289。病机十九条,出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本义是探讨运气所致疾病的主要病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取象运数思想,而这种思想反映了中医原创思维的特点。

1 取象思维

取象思维[3]198是古人在观察事物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客观世界具体的形象及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表述,依靠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进行思维,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思维方法。取象思维贯穿于中医学实践的整个过程中,是古代医学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方法[1]。病机十九条以“诸……皆属于……”的句式,表达了取某些疾病的征象来进行类比,为疾病定位、定性、求因的取象思维,具体表现在取象比类、据象定位、据象定性、据象求因等几个方面。

1.1 取象比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最基本、最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内经》中所讲的“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素问·五脏生成》),“援物比类、化之冥冥”(《素问·示从容论》),“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素问·示从容论》),都是指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古人认为,百病生于风寒暑湿燥火的变化,为了更好的审查病机,特举出19个例证进行示范,即病机十九条。例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针对临床出现眩晕、振掉,卒然昏倒等证,虽与外界风邪无关,但病变表现有类似风动善变之象,都具有动摇的特征,故归为“风”,因“风”五行属木,肝五行也属木,所以,“掉眩”皆属于“肝”。又如“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突然发作,出现肢体强直不柔,甚或僵仆的病症。风的特点为“善行而数变”,突然发作有类风之象;肢体强直不柔为肝木失于条达之象,是筋脉失去柔和的反映,而筋为肝所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所以风之为病,亦多反映于筋。将病机十九条取象比类的内容进行归类,有五脏取象比类和六淫取象比类,如表1-2。

表1 五脏取象比类

表2 六淫取象比类

1.2 据象定位“病机十九条”根据病人各种临床表现进行定位。首先,根据临床表现确定病变所在的脏腑。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其次,根据临床表现进行上下定位。如“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痿、喘、呕是三种病证。《素问·痿论》曰:“肺热叶焦,发为痿躄”,可见“痿”属于上焦;“喘”是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病位在肺;“呕”是呕逆、呕恶,病位在胃。所以说痿喘呕“皆属于上”,“上”是指上中焦。厥、固、泄也是三种病证,“厥”是指昏厥或手足厥逆,病位在肾;“固”是指二便不通,“泄”是指二便不禁。一般厥逆、二便不通、二便不禁之证,多属于下焦病的范围。所以说“皆属于下”,“下”指下焦。

1.3 据象定性定性是指判定疾病的性质。一切疾病,其主要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种。“病机十九条”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对疾病病性进行了分类,主要是从寒热来分,其中属于寒的病机1条,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属于热(包括火)的病机9条,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胀腹大,皆属于热。也有医家从运气之变来分析疾病的虚实,如张景岳在《类经·十三卷·病机》中指出:“如发生之纪,其动掉眩巅疾,厥阴之复,筋骨掉眩之类者,肝之实也……太阴之复,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者,木不制土,湿气反胜,皆肝之虚也。”

1.4 据象求因古人通过观象体意,由表知里,审证求因,即根据病人具体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求得疾病的原因所在。“病机十九条”突出审证求因,如“诸风”“诸寒”“诸湿”“诸热”及“属于火”“属于风”“属于湿”“属于热”“属于寒”等,均体现了源于六气的病因。其中,风、寒、湿为病因的各1条,火为病因的5条,热为病因的4条。这种据象求因的思维,和中医所强调的“外邪之感,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伤寒溯源集·卷一》)的病因观是一致的。

2 运数思维

运数思维方法是以数为媒介,认识、推断或预测事物及发展变化的方法[3]36。运数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象思维,其数字虽带有量的规定,但主要是为了定性归类。病机十九条所取之数也是以定性为目的,取比类、象征之意。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言:“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关于病机十九条与运数思维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两个方面。

2.1 病机十九条之数有学者对病机何以以十九这个数字来限定进行了讨论。如孟庆云[4]以《周髀算经》《汉书·律历志》《庄子·寓言》《尔雅》等古代文献为据,指出汉代以前术数家们以十九为天地终数,十九在中国古代是天数之意,《素问·至真要大论》以十九条隐示读者所列病机乃天机也。牛学恩[5]等从古人以数为本的世界观、十九年七闰法的确立来探讨“病机十九条”蕴含着古人对天机之数的推崇。可见,古人运用十九这个数字来象征审查病机跟观测天机一样重要,所以才有“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2.2 运五六之数五运六气是中医学典型运用象数思维认知病机、指导治疗的理论,所运之数为“五”和“六”。“五”指地之五行、太少五音以及天干五阳干、五阴干、天干合化五运等;“六”指天之六气、三阴三阳以及地支六阳支、六阴支、地支六冲等[2]301。五运六气通过运五六之数,形成复杂的运气格局,有常有变,各气之下发病不同。而《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是运用五运六气的代表,以“审查病机,无失气宜”为要旨,提炼了运气之常之变与易发疾病之间的规律。

从五、六之数来分析病机十九条,可以将其分为五运主病和六气主病。正如《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指出:“若夫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诸痛痒疮,皆属心火;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诸气膹郁,皆属肺金;诸寒收引,皆属肾水。此病属于五运者也。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诸躁扰狂越,皆属于火;诸痓强直,皆属于湿;诸涩枯涸,皆属于燥;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此病机属于六气者也。”病机十九条对繁复运气格局下的发病情况进行提纲挈领地归纳,将诸多发病情况复归于“五”与“六”,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运数思维。

病机十九条取象运数观反映了古代医家在认识疾病的初始阶段,运用“象”“数”作为工具和手段,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机理的认知过程。整个过程具有客观化、系统化、结构化的特点,既概括了人体发生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又强调了运气致病的重要性,形成了五运主病及六气主病的运数框架,显示古人从现象层面上把握疾病的智慧,为后世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构建打下基础,是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

[1]王琦.取象运数的象数观[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2):410-411.

[2]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3]邢玉瑞.《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孟庆云.病机何以十九条[J].中医杂志,2011,52(12):1075-1076.

[5]牛学恩,刘玲.病机十九条新解[J].河南中医,2015,35(4):373-374.

TANG Erqun, Huang Yuyan
(Institute of Basic Theory of TCM,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100007, China )

Absorbing symbols and taking numbers thought of nineteen items of pathogenesis reflects characteristics of original thought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including absorbing symbols thought and taking numbers thought.Absorbing symbols thought of nineteen items of pathogenesis includes the classification,the site,the nature and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s according tomanifestation.Taking numbers thought of nineteen itemsof pathogenesis includes numbers of nineteen itemsand fivemovements and six climates.

absorbing symbols and taking numbers;nineteen itemsof pathogenesis;fivemovementsand six climates;Huangdi Neijing

10.3969/j.issn.1672-2779.2015.18.003

1672-2779(2015)-18-0006-02

:杨杰本文校对:张立平

2015-08-25)

科技部973计划项目课题(No:2011CB50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