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喆燕 黄倩茹 潘晓华 万 隆 王张颖 许金森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省经络感传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03)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既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又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脏腑的病变可以在体表有所反应,如内脏处于不同状态时,经穴在压痛反应点[1]、电阻值[2]、穴位敏化[3]、红外温度[4]等方面存在差异。反之,刺激体表某些部位或穴位,亦可引起相关脏腑功能发生改变,进而达到调整或治疗的作用。

经脉—脏腑间的这种特殊联系一直是中医经络现代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应用为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很好的思路。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够直观反映机体体表热辐射状况,可“司外揣内”通过体表经穴温度变化研究内脏的病理生理状况。本研究借助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法(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 制备的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模型,观察大鼠在不同状态下(生理状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病理损伤态、电针干预态),督脉经穴红外温度变化的差异,探讨电针督脉穴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的影响,为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3月龄雄性SD大鼠27只,清洁级,体质量(250±20) g,由福建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闽)2012-0001,实验前7 d适应性饲养于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比较医学中心。

Morris水迷宫视频跟踪与分析系统(成都盟泰科技有限公司),Thermo Tracer TH9100型红外热像仪(日本NEC公司),SDZ-Ⅱ型华佗牌电子针疗仪(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小动物麻醉呼吸系统(深圳瑞沃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1.2 动物模型制备 术前12 h大鼠禁食,不禁水。称重后,大鼠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麻醉,仰卧位固定,颈正中切口,依次分离左侧颈总、颈外和颈内动脉。结扎颈外动脉和颈总动脉近心端,在颈总动脉分叉近端1 mm处剪一小口,插入栓线进入颈内动脉约18~22 mm,遇阻即停。固定栓线缝合伤口,缺血2 h后缓慢退出栓线至颈总动脉分叉处,实现再灌注。动物放回笼中保温饲养,苏醒后,恢复活动,正常饮食。假手术组只分离动脉,不结扎、不插线。

1.3 动物分组及处理 雄性SD大鼠27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9只。参考《实验针灸学》[5],电针组选神庭和百会穴,0.5寸华佗牌无菌毫针,斜刺0.2~0.3 cm,连接电针仪,以针体轻微抖动为度,疏密波,频率2/10 Hz,每日1次,每次20 min。手术后24 h开始电针干预,连续7 d。假手术组、模型组,术后回笼饲养,给予同等条件抓取,不做任何干预。

1.4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大鼠清醒后,根据Longa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0分: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1分:不能完全伸展右侧前爪;2分:行走时向右侧转圈;3分:行走时向右侧倾倒;4分:不能自发行走,意识丧失。造模24 h后将评分1~3分的大鼠纳入正式实验,剔除造模不成功和死亡的大鼠。

1.5 大鼠认知功能的测定 Morris水迷宫,高50 cm、直径120 cm的圆形水池,水深30 cm,水温维持(26±2)℃。水池等分成4个象限,任选1个象限放置平台,平台直径6 cm,没于水下2 cm。手术后第3天起进行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由摄像系统记录大鼠游泳轨迹和找到平台的时间(逃避潜伏期)。

定位航行实验:实验历时4 d。按顺时针方向将大鼠依次从水池4个象限面向池壁放入水中,如果大鼠在90 s内爬上平台并且停留3 s以上,认为大鼠找到平台。若大鼠在90 s内没有找到平台,实验者将其引导上平台,停留10 s,潜伏期记为90 s。空间探索实验:术后第7天撤除平台,在原平台对侧象限将大鼠放入水中,所有大鼠须同一入水点,记录大鼠在90 s内跨越原平台区域的时间,并以大鼠在目标象限活动时间所占百分比为参考指标。

1.6 大鼠督脉红外温度检测 实验采用日本NEC公司生产的红外热像仪,型号Thermo Tracer TH9100,其主要参数为:检测温度范围-20~100℃,温度设定通常在32.1~42.8℃,最小温度分辨率为0.02℃,精确度为±2%。

大鼠麻醉后俯卧位固定,反馈式控温加热板置于动物腹下,实验中维持肛温在37.2℃;接入小动物麻醉呼吸机,吸入异氟烷持续麻醉。大鼠背部剃毛,暴露督脉处皮肤,适应室内环境20 min。实验室温度保持在(28±1)℃,室内无明显空气流动。拍摄时,调整红外热像仪的位置,使其正对被观察部位。在自然状态下拍摄2~3幅所观察部位红外热像图。电针组在第7天电针干预后30 min进行检测,另外2组与电针组同时进行检测。通过红外热像分析软件,测量督脉皮肤温度,可得到此段经线上的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值。

2 结果

2.1 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 造模后1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P<0.01),模型组与电针组比较无差异,说明模型制作成功;干预7 d后,模型组行为学评分无显着变化,电针组行为学评分则有明显变化,较干预前显着降低,且低于同期模型组(P<0.01),见表1。

表1 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比较 (,分)

表1 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比较 (,分)

注:与假手术组相比,**P<0.01;与模型组相比,##P<0.01;与造模后1 d相比,△△P<0.01

组别 只数 术后1 d 术后7 d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9 9 9 0.00±0.00 1.44±0.17**1.33±0.17**0.00±0.00 1.89±0.26**0.44±0.26##△△

2.2 大鼠认知功能测定 造模后第3天,开始水迷宫实验。我们选用逃避潜伏期作为定位航行实验的参数,目标象限百分比作为空间搜索实验的参数。结果显示,术后3 d模型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长于假手术组(P<0.01),与电针组无显着差异;术后6 d电针组的逃避潜伏期显着缩短,且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而模型组的逃避潜伏期仍明显长于假手术组(P<0.01),见图1。术后7 d,即在水迷宫第5天空间探索实验中,模型组目标象限百分比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而电针组目标象限百分比则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见图2。

图1 大鼠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比较

图2 术后7 d大鼠空间搜索实验目标象限百分比比较

2.3 大鼠督脉红外温度检测 干预7 d后大鼠督脉红外热像图显示,模型组督脉平均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均显着低于假手术对照组(P<0.01),而电针组大鼠的督脉平均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则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P<0.01,P<0.05),见图3。此外,模型组督脉大椎穴的温度也显着低于假手术对照组(P<0.01),而电针组督脉大椎穴的温度则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见图4。

图3 大鼠督脉红外温度比较

图4 大鼠大椎穴红外温度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患者因为残疾丧失自理能力[6]。虽然临床治疗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一定程度上的康复,但是仍有超过1/3的患者在脑卒中后6个月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7]。这种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明显或不明显的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被称为血管性认知障碍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8]。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脑卒中患者不断增加,导致VCI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对于VCI的防治尤为重要。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确切有效的干预措施能够治愈VCI,西医西药的治疗效果也非常有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报道显示针灸治疗VCI有较为理想的疗效,有助于减轻和改善VCI患者的注意力、推理、语言、学习和记忆等功能[9-10]。

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对应VCI的确切病名,但有对其主要症状的描述和相关证名的记载,如健忘、不慧、善忘、多忘、好忘、呆痴、神呆等。VCI病位在脑,《灵枢·海论》指出:“脑为髓之海”,脑髓是精神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具有主持思维、产生智慧、发生情感、支配感觉、控制行为、统帅全身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根本之所在[11]。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是运行气血、沟通上下的通道,将人体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经络与脑的关系是辨证论治认知障碍的重要环节。督脉属奇经八脉之一,是人体“阳脉之海”,对整个经脉系统有统帅作用,《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由督脉的循行可见,督脉与脑、脊髓等关系密切,故历代医家认为“病变在脑,首取督脉”。因为督脉与脑有着深部、浅表的联系,又与诸经在头部并行或交会,所有头部疾患与精神系统的病症均可取督脉穴[12]。

现代临床应用和动物实验也表明,督脉取穴治疗可减轻认知功能损害程度,改善认知功能。王旭凯等[13]采用“醒脑通督”针法治疗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可显着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日常生活能力。刘兰群等[14]通过电针四神聪、神庭、本神穴4周后,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 (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均优于非电针组,尤其在视空间与执行、计算、定向、注意与集中、言语及记忆方面的效果明显。冯晓东等[15]发现电针神庭、百会可提高认知障碍大鼠脑组织中Beclin-1的表达,可能通过调控自噬网络系统改善认知障碍。蔡荣林等[16]研究显示,电针督脉穴能显着提高认知障碍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促进海马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提示电针可能通过促血管新生机制改善认知功能。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电针神庭、百会穴后,认知障碍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显着降低,神经缺损程度改善;同时,电针后,认知障碍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显着改善,水迷宫定位航行和空间搜索时间明显缩短。可见,有关督脉取穴治疗认知障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亦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经脉—脏腑的相关性。

从物理学角度,自然界中一切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均可看作天然的红外辐射源,不断向周围空间发射红外辐射能。红外热像仪就是将物体发出的不可见的红外线转换成可见的热图像,通过不同的颜色显示反映被测物的不同温度。当机体发生某些生理或病理改变时,不同体表组织因其血流和代谢变化等产生温度改变,引起红外辐射改变,从而可反映不同机体状态[17]。如红外热像图显示中风患者体表温度分布不同于健康人,尤其在两侧额头及面颊部红外温度分布不均匀不对称[18],背部可出现督脉高温带断续、缩短的现象[19]。本研究借助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模型,发现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状态下,督脉温度明显下降,提示疾病状态下,机体气血失调,热平衡受到破坏或影响,反映在体表温度发生改变;而电针督脉穴干预后,相应的督脉温度明显升高,模型大鼠认知功能改善,提示电针可通过经络腧穴调节机体稳态,改善机体异常的机能状态。其具体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