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萍 范美玲 张秀萍

(江西省峡江县人民医院手术室,江西 峡江 331400)

常规麻醉药物治疗胃切除手术患者时会对其机体生理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如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不够稳定、过敏反应、手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针刺麻醉方法在胃切除手术患者应用过程中较为安全且方便,具有以下优势:(1)并发症发生率较低;(2) 手术后恢复速度快[1]。针刺麻醉是中西医互为结合的产物,现阶段来看,针刺麻醉方法在临床中已积累丰富经验。在胃切除手术患者中,应用针刺麻醉方法具有显着效果。且存在肌松效果不够理想、镇痛不完善等缺点[2]。针刺麻醉联合常规麻醉方法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电针刺激胃切除手术患者的相关穴位之后能够对患者的机体系统产生调节作用,积极保护好患者的各项重要器官组织功能,提高麻醉手术的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76例胃部切除手术患者,治疗组男28例,女10例;平均年龄 47.78岁;平均体质量为(65.85±9.01) kg;疾病类型:胃癌25例,胃十二指肠溃疡13例。对照组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47.85岁;平均体质量为(65.90±8.85)kg;疾病类型:胃癌 2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12例。

1.2 治疗方法 2组胃部切除手术患者均在麻醉前0.5 h注射0.5 mg阿托品和0.1 g苯巴比妥钠,进入手术室之后建立静脉通道,常规监测胃部切除手术患者的心电、血压和脉搏等。

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方法,面罩给氧后,静脉滴注0.05 mg/kg咪达唑仑+4 μg/kg芬太尼+0.12 mg/kg维库溴铵+2.5 mg/kg异丙酚。肌松后气管插管,成功后连接正压通气,麻醉维持以吸入1~2.5%异氟醚、4.0 mg(kg·h-1)异丙酚、0.1 mg(kg·h-1)维库溴铵、2 μg(kg·h-1)芬太尼间断静脉滴注。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针刺穴位麻醉方法,针刺胃部切除手术患者的双侧内关穴位、足三里穴位、合谷穴位等,将电麻仪(上海华谊医用仪器厂,G6805-Ⅰ型)连接至毫针,保持80~90次/min频率,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进针后刺激 15~20 min,再进行全麻诱导[麻醉维持以吸入1~2.0%异氟醚、3.0 mg(kg·h-1)异丙酚、0.07 mg(kg·h-1)维库溴铵、1.5 μg(kg·h-1)芬太尼间断静脉滴注]。

1.3 观察指标 分析2组胃部切除手术患者的清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以及不同时间段(麻醉前 10 min、诱导后、气管插管后即刻、手术结束后、拔管10 min后)的平均脉动压水平、平均心率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胃部切除手术患者的清醒时间分析 治疗组治疗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等清醒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清醒时间分析 (±s,min)

表1 2组患者清醒时间分析 (±s,min)

组别 例数 自主呼吸恢复时间 拔管时间治疗组 38 6.02±1.65 15.15±2.02睁眼时间13.16±2.06对照组 38 12.70±3.52 26.70±6.75 20.85±4.61 х2值 2.5254 5.8718 9.9696 P 值 <0.05 <0.05 <0.05

2.2 2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平均脉动压水平、平均心率水平分析 2组患者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平均脉动压水平、平均心率水平显着优于对照组 (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平均脉动压水平、平均心率水平分析 (±s)

表2 2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平均脉动压水平、平均心率水平分析 (±s)

组别 例数 时间 平均脉动压水平 平均心率水平 х2值 P 值实验组 38 麻醉前 10 min 11.58±1.80 81.77±10.80 2.365 >0.05诱导后 10.65±1.32 75.26±9.08 8.147 <0.05气管插管后即刻 13.01±2.02 86.12±12.23 12.333 <0.05手术结束后 12.93±1.78 82.41±9.55 18.564 <0.05拔管 10 min 后 12.53±1.80 86.02±10.37 22.189 <0.05对照组 38 麻醉前 10 min 11.56±1.82 81.80±10.78 2.685 >0.05诱导后 9.56±1.31 70.02±9.77 1.872 <0.05气管插管后即刻 14.72±2.58 99.81±13.56 6.652 <0.05手术结束后 14.63±2.49 86.30±12.32 10.125 <0.05拔管 10 min后 15.11±2.6791.21±13.4016.323<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胃部切除手术患者在麻醉前10 min平均脉动压水平、平均心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诱导后、气管插管后即刻、手术结束后、拔管 10 min后等时间段平均脉动压水平、平均心率水平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在麻醉诱导前针刺患者相应穴位,能够积极改善全麻诱导和气管插管等血流动力学变化[3]。治疗组所应用的麻醉方法血流动力学功能抑制程度、兴奋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在诱导后、气管插管后即刻、手术结束后、拔管 10 min后等时间段中的血流动力学均维持稳定状态。针刺麻醉方法起着双向调节作用,使得机体从亢进状态逐渐转化为正常状态。将针刺麻醉方法应用在胃部切除手术患者中,能改善传统药物方法镇痛不全的问题。针刺麻醉方法可相应减少总麻醉用量,与本研究结果保持高度一致[4]。

针刺麻醉镇痛方法对机体保护有着独特之处,我国使用针刺麻醉方法已有多年历史。经大量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针刺麻醉方法与传统麻醉方法相比具有独特优势[5],针刺麻醉下进行胃部切除手术期间对呼吸和免疫等系统均具有保护作用。针刺麻醉主要来源于对穴位加以针刺刺激,避免药物用药过量问题出现[6]。此外,针刺麻醉方法通过刺激穴位激活机体调制系统,患者除了感觉轻微疼痛之外,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均趋于完好,患者在针刺麻醉期间处于清醒状态,避免对脑神经产生损伤。

针刺在手术室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显着,具有平均脉动压水平、平均心率水平和缩短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等清醒时间优势,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