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发甲

(联勤保障部队解放军第九四三医院内一科,甘肃 武威 733000)

面神经炎又称Bell 麻痹,是指因茎乳突孔内面神经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进而引发面神经水肿变性或脱髓鞘改变,导致以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急性起病,较易诊断,但因缺乏特异性措施,疗程长,影响生活质量[1]。临床常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消除神经根水肿治疗;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中西医治疗面神经炎患者取得显着效果。本文将以64 例患者为对象,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6 月—2020 年7 月在联勤保障部队解放军第九四三医院治疗的面神经炎患者64例,采用SPSS 11.0 统计软件包产生随机种子数及分组数,使用患者单盲对照的原则,按已制定的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 例。其中研究组男15 例,女17 例;年龄(19.0±2.6)岁。对照组男14 例,女18例;年龄(20.0±3.4)岁。2 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资料齐全者;符合《神经病学》[2]中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者;认知正常者;均熟知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妊娠期、哺乳期女性;血液系统疾病者;不配合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阿昔洛韦注射液(上海上药新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022735)0.5 g,静脉滴注,日2 次,疗程1 周;甲钴胺注射液(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4048)0.5 mg,静脉滴注,日1 次,疗程1周;口服强的松(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123)20 mg,日1 次,疗程1 周;局部红外线治疗,日1 次,疗程3 周。

1.3.2 研究组 口服强的松和中药牵正散加减。牵正散加减组成:全蝎6 g,白附子10 g,僵蚕10 g,防风6 g,当归10 g,地龙10 g,川芎10g。风寒证加细辛4 g,白芷10g;风热证加连翘10 g,板蓝根10 g;1周后加黄芪15 g,红花10 g,白术10 g[3]。日1 剂,水煎服,每次200 mL,早晚各1 次温服,疗程10~14 d。强的松服法同对照组。发病后5 d 行针刺治疗,主穴为阳白四透、地仓透颊车、颧髎透地仓,闭目露睛加四白两透。口角歪斜严重者加水沟,9 d 后加关元、足三里、中脘穴[4]。操作步骤:阳白四透采用一穴四针,针尖与表皮呈15°,分别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穴;地仓与颊车采取多针浅刺,每隔0.5 寸1 针;四白两透采用一穴两针,针尖与表皮呈15°,针向目内眦、目外眦。均用捻转泻法,各穴均留针30 min。

1.4 观察指标 对2 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天数进行对比观察。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5]确定如下。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面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角不明显对称。无效:面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口仅有轻微运动。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х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96.9%(31/32)高于对照组的87.5%(2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 组面神经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 组患者治疗天数比较 研究组平均治疗天数(14.2±1.8)d,对照组为(18.4±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2 组面神经炎患者治疗天数比较(,d)

表2 2 组面神经炎患者治疗天数比较(,d)

3 讨论

面神经炎是一种急性起病的常见神经内科疾病,是面神经受损导致面部肌肉瘫痪的一种神经缺损性疾病。面神经从颅内中枢出发,最后分布在面部,支配面部肌肉运动,面神经通路较长,其中任何一处的面神经运动神经元受损,均可导致面神经障碍,面部肌肉瘫痪,丧失面部表情。临床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眼裂变大、讲话漏风、流涎,不能闭眼、不能吹口哨、不能顺利完成皱眉,少数患者可出现口唇、面颊不适感及乳突疼痛,部分患者用力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Bell 现象;少部分患者可出现听力及味觉障碍。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主要与病毒感染、各种方式的寒冷和自主神经不稳致神经营养血管收缩而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压迫面神经引起,目前治疗原则主要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促进机能恢复。现代医学以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及维生素B 治疗为主,疗程长,不良反应多。本病为临床常见疾病,治疗不当可留下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面神经炎属于中医学“口僻”“口眼斜”等范畴,其发病责之于经筋病变。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特别是阳明经散布结聚之处。经筋循行表浅,易感外邪,常因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邪趁虚而入,经气失于正常布散,气血痹阻,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引发此病。中医治疗常以祛风通络,养血和营,补益气血,疏筋活血为主;主要采取针刺、灸法、推拿、方剂口服、药物外敷、针刀等方法。

本研究应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强的松口服,抗炎、消除神经根水肿;中药牵正散是治疗面神经炎的古方,具有疏通经络、祛风活血的功效。根据临床症状辨别以风寒、风热,给予祛风散寒或祛风清热的药物,1 周后加用黄芪、白术、红花,以补益中气,健脾活血通络;针刺选穴主要为手、足三阳经筋循行于面部的要穴,故用石学敏教授“经筋刺法”,以祛风邪、活血通络。面神经主干从面神经管穿出茎乳孔后,分为颧支、颊支、颞支、颈支、下颌缘支,共同组成面神经颅外段,主司同侧面部表情肌。“经筋刺法”所选择的地仓(颊支、下颌缘支)、阳白(颞支)、四白(颧支)、颊车(下颌缘支)、太阳(颞支)、下关(颞支)等均位于面神经颅外段各分支的重要解剖位置上。由此提示本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取得满意疗效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针刺患侧面部手、足三阳经筋分布区,可以广泛刺激面神经颅外段分布区,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组织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增强肌纤维收缩,从而有利于病损面神经功能的迅速恢复。患者正气亏虚,随着病情发展,耗损气血,加关元穴,以培元固本、补益气血;《灵枢》云:“足阳明之筋,其病颊筋”,脾主肌肉,为胃行其津液,营养周身,张介宾注:“此申言口眼歪僻之证,必系足阳明、手太阳之筋病也”。与面部关系密切的经筋主要涉及足太阳、足阳明、手少阳、手阳明等,《儒门事亲》云:“足之太阳,足之阳明,左目有之,右目亦有之”“足之阳明,手之阳明,口左有之,口右亦有之,此两道也”。根据经筋理论,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主要分布于口颊部,加足三里、中脘,以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本研究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患者,效果显着,治疗天数明显减少。且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简便易行、费用低廉,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