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萌 王桂美 莫 梅 刘伟丽 张宏萌※

(1.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招生就业处,山东 济南 250355)

随着《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颁布,各高校“双一流”建设工作正式实施,开展得如火如荼。衡量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标准之一是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成为高校“双一流”建设的5 大任务之一。同时,中医药的发展也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离不开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来说,如何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加快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这既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任务,也是中医药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历史使命。

1 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是“树立以人为中心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主流教育观”,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授课内容、突出创新精神。在实践训练方面,实施多种本科生科研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1969 年创立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支持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1]。英国研究型大学以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为基础设计课程,以学院制和导师制为主导,建立起“产-学-研”协同培养的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2]。日本高校重视与企业的科技合作,通过实行系列实践课程、国际实践教育等形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3]。

国内高校中,清华大学于1996 年开始率先开展旨在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1998 年浙江大学借鉴麻省理工学院和清华大学的成功经验,试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中医药院校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湖南中医药大学结合转化医学理念,采取尽早接触临床与科研的渗透式培养,推出了辅导答疑制、拔尖人才班和临床导师制,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4]。辽宁中医药大学以科教结合为指导,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做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试点单元,为在校大学生搭建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促进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成临床和教学成果,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5]。北京中医药大学构建了“五维一体,一以贯通,多途径培养”的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6]。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众多经验,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大学生创新教育与训练的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条件总体上比较落后。创新教育氛围不浓,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二是大学生创新训练研究项目缺乏深度,整体质量有待提高。许多项目层次偏低,项目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高质量创新成果的产出数量偏少。

三是学生研究团队组成单一,不利于多学科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团队成员大多都是本专业或本班级学生,很少有跨学院跨专业学生。团队构成的局限势必影响了研究思路的开放,缩小了研究领域的范围。团队管理也多数较为松散,协作不充分。

四是部分教师创新教育理念薄弱,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参与指导学生创新项目的热情不高。

2 中医药创新人才1+2+3 培养体系的构建

在“双一流”背景下,我们提出构建体现中医药特色的“1+2+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体系,为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问题提供有益的解决方案。

“1”是指一个校级创新训练大平台;“2”是指两个创新能力培养载体: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创新竞赛;“3”是指“三个结合”和“三个早入”的人才培养理念:“三个结合”——多元化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大众化创新思维培养与科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学生创新与教师科研相结合,“三个早入”——早入实验室、早入课题、早入科研团队。

“1+2+3”模式就是以一个创新训练大平台为依托,以两个创新能力培养载体为抓手,遵循“三个结合、三个早入”的理念,利用“双一流”建设的有利契机,形成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多学科交叉,多部门联动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在面上,实施大众化培养,积极引导鼓励全体本科学生参与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和校内创新比赛,全民创新,提高创新成果产出数量。在点上,依托一流学科科研团队,科教协同育人,实施科研拔尖创新人才的精英教育,重点培育提升优势项目,着力培养优秀大学生创新团队,参与省级以上创新与技能大赛,提高创新成果产出质量。

具体措施包括搭建创新训练大平台、构建创新课程体系、拓展实践载体、组建师资队伍、完善评价体系等。

2.1 整合实验室资源 搭建学校创新训练大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有良好的创新训练平台硬件做保障。高校教学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创新训练的主要场所,面向大学生全面开放,但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仅能满足一般需求。若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需有更为良好的平台。一流学科建设往往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科研实验室条件的改善和提升,采购高端仪器设备。因此,一方面要不断改善教学实验室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先进性,同时还要整合学校各级重点学科科研实验室资源以及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等资源,在学校层面搭建一个创新训练大平台,开放共享,为学生创新训练提供优良的资源与环境。

2.2 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 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拔尖创新人才是“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打破单一学科的限制,充分利用综合性中医药高校多专业、多学科建设资源,形成医、药、文、理等多专业多学科培养人才的合力。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体现中医药特色的模块化、个性化、综合化、分阶段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2.2.1 改革教学方法与内容 改革以往课堂单一式讲授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PBL、CBL、翻转课堂、对分课堂、虚拟仿真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实验实训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删除老旧的教学项目,鼓励教师将自己成熟的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引导学生接触科研前沿和热点,拓宽视野;减少验证性实验,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依托先进的虚拟仿真仪器设备和信息化设施,设计“医护结合”“医药融通”“针药结合”“人文护理”“机能学整合实验”等多学科交融的创新实验实训项目,使教学模式由以往的“单一纵向”向“多学科融合”转变。解决当前“医药不通、道术不通、内外不通”的专业知识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2.2 独立开设创新教育课程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成立创新教育教研室开展教学研究,构建4 大创新知识模块,开设独立设置的创新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基础知识模块:涵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病理学、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

实验技能模块:包括一般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高级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基本实验技术等。

科研思维与方法模块:包括科研思维、科研热点与动态;文献检索、论文写作、图像处理、数据统计等。

人文素养模块:涉及医学伦理、政策法规、诚信教育、医患沟通等。

每个课程模块均设置必修和选修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个性化学习。完成基础学习和技能训练并考核合格后,筛选出优秀学生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根据学生兴趣和意愿,自主选择一流学科各科研团队进入提高阶段学习,由团队负责进行某一研究方向的课程教授和技能训练。

2.3 依托第二课堂 拓展创新实践载体 第二课堂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培养基和助推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第一课堂无法比拟的优势和作用。学生通过参加第二课堂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锻炼组织管理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一方面,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载体,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原则,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学生参加项目式科研训练。既有面向全体在校生的一般项目,也有针对拔尖创新团队培育的重点项目,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强化学生创新实践,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以各类创新和技能竞赛为载体,激发学生争先争优意识,培养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等实践能力。举办创新创意大赛、虚拟仿真实验大赛、实验技能比赛;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竞赛,如中医知识竞赛、中药辨识与炮制大赛、中药标本制作大赛、针推、护理、康复、临床等各专业技能大赛。此外还有模拟法庭比赛、心理大赛等非医药专业竞赛。

2.4 选聘科研高层次人才 组建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优秀的指导教师是培养优秀创新学生的重要前提。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为“一流学科”建设筑巢引凤,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要搭乘“双一流”建设的东风,为培养创新人才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探索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一体化建设,使一流学科人才队伍也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队伍。制定完善选拔、聘用、激励、考核等相关制度。选聘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创新意识足的科研团队专家学者和教师组建导师库,实行师生双选。引导教师树立科教融合育人、教学相长的理念,激发教师从事创新教育的热情。加强对导师的培训,不定期举行教学讨论和专题学习,不断提高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5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提高科学性系统性 建成一套兼具客观性、有效性与可靠性的创新人才考核评价方法与标准。采取多维度、多方式、多节点进行考核评价。考核内容要突出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在低年级,可以是基于学生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横向考核,例如中医经典背诵、文献检索能力、基本实验技术操作能力等;高年级可加入基于创新训练项目的纵向考核,重点考查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考核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课程考试、撰写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或者研究团队组会汇报等。实行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同时,将学生创新成果产出数量与质量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动态筛选淘汰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和团队予以淘汰;考核成绩优秀的,予以适当奖励,优先推荐参加比赛,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优先立项,重点资助,优先推荐参评国家级和省级项目。

3 结语

在“双一流”建设新形势下,国内各高校都日趋重视创新人才培养,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金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改革。中医药院校更应抓住当前中医发展的有利时机,结合中医药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医药“守正创新”的伟大事业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中医药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