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琳

(济宁市中医院针灸科,山东 济宁 272000)

膝骨性关节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该疾病以老年人为高发病群体,可导致患者出现关节僵硬、疼痛、麻木以及活动受限等症状,疾病在持续进展的过程中,会逐渐损害患者关节功能,甚至导致患者无法行走[1]。临床治疗本病的方案比较多样化,其中中医疗法可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案[2]。针灸疗法是临床中比较常用的一种,现代医学[3]指出其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对膝骨性关节炎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本文主要探究了火针刺骨法协同浮针疗法用于本病的效果与安全性,并选取了80例患者展开分组比较,详细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济宁市中医院的80 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样本实施研究,病例纳入时间2020 年1 月—2020年12月,依据抛硬币结果实施分组,设置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40 例。观察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47~75 岁,平均年龄(61.23±2.14)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56±0.34)年。对照组男23 例,女17例;年龄48~73 岁,平均年龄(61.18±2.32)岁;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51±0.32)年。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X 线片等影像学检查确诊膝骨性关节炎,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相关描述一致;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近期接受过相关治疗;有精神障碍;不适宜进行针灸治疗;合并有脏器功能损害;患有肿瘤疾病;患有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

1.3治疗方法对照组应用浮针治疗,型号选用一次性浮针(苏州市吴中区东方针灸器械厂,苏械注准20152200333,规格:中号),以进针器施针,指导患者行仰卧位,屈曲膝关节,使之充分显露;找到肌筋膜触发点,皮肤常规消毒后将进针器头部置于皮肤上,针端和皮肤保持25°角,对肌筋膜触发点进行针刺,而后分离进针器,并使用右手退针,使之处于机体皮下;平放针体,使其与皮肤保持平行状态,并缓慢推进针体;推进过程中针尖略微翘起,直到软管套全部进入皮肤,退针至针尖进入软管中,握住针座,将无名指、食指放在中指两侧,拇指指腹一侧置于皮肤上,呈现扇形状态行扫散。操作过程中指导患者展开再灌注活动,详情如下:左手按住踝关节,进行直腿抬高运动;左手按住足背1/2处,实施足背屈活动;左手按住足底前1/2处,进行足背伸运动。每项运动持续30 s,每次间隔2~3 min再次进行灌注操作,共进行50次。若疼痛有显着减轻或消失则退出针芯,将软套管留置在皮下,使用输液贴固定针座,在6 h后行展开针操作,隔天治疗1次,每个疗程5次。

观察组同时联合火针刺骨法治疗,选用贺氏火针(镇江新区长城医疗用品厂,苏镇械备20190240 号,规格:0.5 mm×45 mm),以阿是穴为主,将患者置于仰卧位,膝关节屈曲70°~90°。找到压痛点后标记,常规消毒,使用酒精灯炙烤火针,直至针尖通红发白,快速点刺,以针尖达骨面为宜,深度一般为5~13 mm,快速出针,以干消毒棉球按压穿刺点,隔天治疗1 次。

1.4观察指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相关描述评估治疗效果:症状评分降低95%以上为控制;症状评分降低71%~95%为显效;症状评分降低30%~70%为有效;症状评分降低水平30%以下为无效。总有效率=(控制+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对比2 组症状评分:共包含疼痛、晨僵、麻木3 项,按照轻重程度评分0~3分,分数高则症状重。

对比2 组炎症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

统计2组的不良反应。

1.5统计学方法数据以SPSS 24 统计学软件行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在文中表达形式分别是率(%)、(±s),分别行x2检验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组患者炎症指标比较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1β 和IL-6 炎症因子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炎症因子比较 (± 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0 40 TNF-α/(pg/mL)治疗前11.53±0.14 11.48±0.16 1.4874 0.1409治疗后5.34±0.43 7.83±0.62 20.8717 0 IL-1β/(pg/mL)治疗前0.33±0.05 0.32±0.04 0.9788 0.3263治疗后0.13±0.04 0.17±0.03 5.0596 0 IL-6/(ng/mL)治疗前9.32±0.45 9.31±0.61 0.0834 0.9337治疗后5.32±0.24 6.46±0.52 12.5892 0

2.22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8/40),高于对照组的8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2.32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疼痛、晨僵、麻木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症状评分比较 (± s,分)

表3 2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症状评分比较 (± 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x2值P值例数40 40疼痛晨僵治疗前2.21±0.24 2.22±0.26 0.1787 0.8586治疗后1.02±0.13 1.53±0.15 16.2500 0治疗前2.43±0.15 2.41±0.27 0.4095 0.6833治疗后0.67±0.12 1.15±0.14 16.4639 0麻木治疗前2.36±0.17 2.34±0.18 0.5109 0.6109治疗后0.56±0.18 1.17±0.12 17.8335 0

2.4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治疗期间2 组均未见显着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医将膝骨性关节炎纳入“痹证”范畴,并将本病的发病机制归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以及筋脉失养。风寒湿邪侵入机体,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络,从而形成气血瘀滞[5-7],不通则痛。故针对本病的治疗需要着眼于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祛寒除湿。

浮针疗法是一种新型的针灸方式,与传统针灸相比,在针具和治疗方式上都有改变。其运用了扫散手法,针具停留在肌肉组织上,未达到肌层。该治疗中使用了软套管,可以减少出血、疼痛、血肿等不良情况的出现,降低了治疗中的不适感。针具留置时间更长,可以持续作用于疼痛点,以增强刺激作用,起到消肿、镇痛、抗炎以及行气活血的功效,减轻患者症状[8-11]。

火针刺骨法以阿是穴为主,讲究红、准、快,快速地将烧至通红发白的针尖刺入体内,又迅速拔针,可以刺激骨膜,产生针感[12]。在达到针刺效果的同时,烧红的针尖灼伤皮肤又能够产生灸的效果,具备了针刺、温热的双重作用[13-15]。中医认为火针的热力具有温通经脉的作用,可以鼓动阳热之气,实现祛寒除湿、通经止痛以及调和脉络等多种作用。现代医学研究[16-18]则指出火针的温热力可以促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有效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组织的血液循环、淋巴循环,从而促进炎性介质吸收、炎性渗出物排出等,实现有效的消肿止痛。在本次研究中,检验2 组患者总有效率、症状评分以及炎症因子水平,均显示观察组数据更优,证实了联合治疗的效果更好。两种方式结合应用可以产生叠加效果,互补不足,同时,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火针刺骨法协同浮针疗法用于膝骨性关节炎的安全性和效果值得肯定的,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