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丽,谭 涛,李丹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5)

失眠是指以入睡困难或者睡眠维持困难为特征的一种睡眠障碍疾病[1]。目前失眠患者的人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失眠患者中老年人的比例更高[2]。失眠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受睡眠环境、精神、神经因素影响较大。长期失眠可能导致患者认知能力、工作能力下降,情绪异常,躯体感觉异常[3]。同时患抑郁症、代谢性疾病及精神类疾病风险也明显增加[4-6],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等,但存在费用高、不易戒断等问题[7]。失眠亦称“不寐”,《黄帝内经》中称不寐为“不得卧”“不得眠”[8]。中医在治疗不寐上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具有远期疗效显着、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等特点。

李丹丹,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湖南省中医院首届名医,从事科研、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善于运用中医辨证思路诊治疾病,对于治疗老年性失眠颇有心得。笔者有幸跟诊3年,学习其治疗老年性失眠辨证选方经验,受益匪浅。现将其对此病的病机认识及用药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心脾两虚,情志不遂 李丹丹认为,“卫气出阳入阴障碍”是导致失眠的病机关键[9]。老年人不寐总的病机为各种病因所致“阴阳失衡”。李丹丹从脏腑论治,老年人不寐临床病因多样,与心脾肝相关。《难经·四十六难》将老年人不寐的病机归纳为血气衰少。老年不寐多因血气虚衰而起,而心主血脉,脾主统血,肝藏血,故大都可从心、脾、肝论治。心为君主之官,统领全身各脏腑功能。心为生之本,主神志,与血脉密切关联。血脉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若心之血脉不足,精神情志失养,则不得安卧[10]。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统血、升清。《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四季脾旺不受邪”[11]。若脾气亏虚则气血化生无源,不能濡养心神,心神虚烦而寤寐失常,故见失眠健忘[12]。肝主疏泄,肝气条达,则气机通畅。肝失疏泄,则气机郁阻,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目不合则不寐。肝主藏血,血舍魂。肝血充足,魂归于肝则能卧,肝血不足,魂不归肝而发为不寐。老年人群随着身体生理机能的退化及人际交往的减少,负面情绪逐渐增加,常致肝气郁结,甚则肝郁化火,扰动心神而不得寐[13]。正如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所云:“虚劳虚烦不得眠”[11]。李丹丹认为老年人年迈体虚,天癸枯竭,气血阴阳皆有所虚衰。又多思虑过度,心脾两脏,血不养心则神不守舍。加之现代人多饮食不节,常喜食肥甘厚味,饮食生冷,使脾胃受损。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中焦气机不畅,则痰湿内生,郁而化热,痰热扰乱心神,可见心中烦乱不得安卧。心血暗耗,则肝肾失养,水不涵木,肝阳偏亢。肾阴不足,虚火上扰,心神不安,则见失眠多梦。

1.2 瘀血内阻 李丹丹依据“久病必瘀”“百病多瘀”“老年多瘀”的理论,认为老年人多因气血亏虚,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留而为瘀。瘀血阻滞不仅可直接导致不寐,还影响气血的生成,导致气虚不寐、血虚不寐[14]。瘀血既作为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贯穿整个失眠的过程,尤以失眠病程久者为突出。瘀血不去,新血难生。故活血化瘀之法应贯穿失眠治疗的始终[15]。

2 用药经验

2.1 从心脾论治,补益心脾 归脾汤出自严和用的《济生方》。原方中并无当归、远志,薛己在《内科摘要》将上述两味药物加入,使其养血宁神之效尤彰。李丹丹认为老年人失眠常由心脾气血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而归脾汤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为治疗不寐心脾两虚之基础方,可改善失眠症状,优化睡眠结构,显着提高睡眠质量[16]。该方包含四君子汤,方中黄芪、白术、人参、甘草等甘温之品健脾益气生血;当归、龙眼肉、远志、酸枣仁、茯神养血宁心安神;木香辛散醒脾,与诸养血补气之药相配,补而不滞;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诸药配伍,心脾得补,气血得养,诸症自除。老年性失眠病程一般较长,反复发作,易合并有焦虑、抑郁情绪。归脾汤对此类患者也有明显疗效。李丹丹还常用此方治疗由气血不足引起的头晕、脑鸣及郁证,均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2.2 从肝论治,调畅气机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和方之祖”,可疏气行滞、健胃生津、补足正气以祛邪[17]。柯琴《伤寒来苏集》云:“小柴胡称和解表里之主方。”[18]李丹丹临床常用此方治疗失眠。其认为和畅枢机、解郁调达正是治疗气机郁结、枢机不利、卫气出入不畅所致失眠的关键。方中柴胡归肝、胆、肺经,配伍黄芩能疏散少阳之邪,同时清少阳胆腑之郁热;半夏、生姜能助柴胡解郁散邪,同时能止少阳经逆之呕,助三焦通畅条达;人参、甘草、大枣能补中气之虚,防邪入里。本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升降协调。气郁得达,火郁得发,枢机自利[19],肝气调达,气血阴阳运行如常,目合得寐,则失眠自解。李丹丹临床也常用此方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抑郁、焦虑等情志类疾病,均有较好疗效。若患者长期失眠,则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致血行不畅,瘀血生,一般以虚证、瘀证偏多[20]。瘀血阻滞则气血不能濡养心神,魂不内守,可致失眠顽固不愈。故在治疗时应注意活血祛瘀,使气血和调,患者得愈,并可降低失眠复发率[21]。

3 典型病案

3.1 病案1 患者,女,61岁,2021年11月11日初诊,主诉:失眠2年余。患者自诉2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失眠,表现为每晚入睡后半小时左右进入睡眠,多梦易醒,常于凌晨01:00:00—03:00:00醒来,醒后难再入睡,平均每晚睡眠5 h。白日困倦思睡,无头晕头痛、胸闷心慌等不适。未服用镇静类药物治疗;无明显口干口苦,怕冷,平素烦躁易怒,纳食可,每晚夜尿5~6次,大便色黄质黏。舌质暗淡,苔稍白腻,脉细。既往有室性期前收缩史15年。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心脾两虚,情志不遂证)。治法:健脾养血,调畅气机。方选归脾汤合小柴胡汤加减,处方:白术15 g,人参6 g,黄芪30 g,当归10 g,甘草6 g,茯神30 g,远志10 g,酸枣仁30 g,龙眼肉10 g,柴胡15 g,法半夏12 g,黄芩12 g,干姜10 g,大枣10 g,龙骨30 g,牡蛎30 g,丹参20 g。14剂,1剂/d,水煎服,分2次温服。

2诊:2021年11月27日,患者诉服药后睡眠明显改善,入睡后半小时左右进入睡眠,仍有做梦,半夜醒来次数减少,平均每晚睡眠时间可达7 h。自觉白天精神较前明显好转,纳食可,每晚夜尿5~6次,大便色黄质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在原方基础上加莲子30 g,桑螵蛸20 g。14剂,煎服法同前。

2021年12月12日电话随访,患者诉多梦易醒均较前改善,夜尿次数较前较少,每晚1~2次。

按语:患者为老年女性,年过六旬,脏腑功能下降,心脾气血不足,心神失于濡养,心神不宁则多梦易醒。加之患者平素烦躁易怒,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机失调合而发为本病。李丹丹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凡心脾两虚兼有情志不遂、气机郁滞失眠患者,皆可选用归脾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方中黄芪、龙眼肉合用,既补脾益气,又滋养心血。白术、人参益气。酸枣仁、当归、龙眼肉养血,更增补益心脾之力、益气养血之功。柴胡性寒味苦,能疏肝解郁以清胆腑郁热,疏泄气机使邪气得以疏散。柴胡配黄芩可和解少阳,调畅气机。以上药物合用,补益效佳且气机调达而不壅滞。远志、茯神宁神益智。甘草调和诸药。患者怕冷,素体阳虚,故改原方中生姜为干姜以温中散寒。龙骨、牡蛎固涩潜阳,安神除烦。患者失眠日久,故加丹参以活血养血。诸药合用,达健脾益气、养血活血、调畅气机之功效。2诊患者效果良好,平均每晚睡眠时长增加,但夜尿次数多,加用莲子、桑螵蛸养心安神,健脾固缩。继服14剂而愈。

3.2 病案2 患者,男,71岁,2022年4月28日初诊,主诉:反复入睡困难5年余。患者自诉5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入睡困难。表现为每晚准备入睡后2 h左右方能入睡,睡眠质量差,易惊醒,醒后再难入睡,梦少,无汗出易醒,常于凌晨05:00:00醒来,平均每晚睡眠6 h。自行电子监测每晚2 h深睡眠。白日精神欠佳,困倦乏力,偶有头晕,午睡难眠,性格急躁,善太息。无头痛、胸闷心慌等不适。无明显口干口苦,纳食一般,每晚夜尿1~2次,大便正常。舌淡苔白腻,舌边有齿痕,脉细。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心脾两虚,情志不遂证)。治法:健脾养血,调畅气机。方选归脾汤合小柴胡汤加减,处方:白术15 g,人参6 g,黄芪30 g,当归15 g,甘草6 g,茯神30 g,远志15 g,酸枣仁30 g,龙眼肉10 g,云木香6 g,柴胡10 g,法半夏12 g,黄芩10 g,大枣10 g,生姜10 g,珍珠母30 g,首乌藤20 g,丹参20 g。14剂,1剂/d,水煎服,分2次温服。

2诊:2022年5月11日,患者诉服药后睡眠明显改善,入睡后半小时左右进入睡眠,半夜醒来次数减少,平均每晚睡眠时间可达7 h。自觉白天精神较前明显好转,纳食可,每晚夜尿1~2次,大便色黄质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14剂,煎服法同前。

2022年5月28日电话随访,患者诉入睡困难及易惊醒均较前改善,平均每晚睡眠时间可达7 h以上。

按语:患者为老年男性,年过七旬,脏腑气血亏虚,失眠日久,情志不畅。辨证为心脾两虚,情志不遂。归脾汤合小柴胡汤加减健脾养血,调畅气机。患者病久,久病多虚,加入珍珠母、首乌藤安神潜阳,养血安神。久病多瘀,加丹参以养血活血。诸药合用,健脾益气,养血安神,疏利气机。2诊效果良好,入睡时间缩短,平均睡眠时间延长,效不更方,继服14服而愈。

4 结语

“五脏皆有不寐”[22],李丹丹治疗不寐提倡从中焦脾胃论治。《四圣心源》云:“脾胃者,四藏之母,母气亏败,四子失养,脉见真藏,则人死焉。故四脏之脉,必以胃气为本。”[23]若脾胃不和,升降失因,则气机逆乱,出现“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情况。临床中应注意调理中焦,使得全身气机畅通。气血运行正常,阴平阳秘,阳入阴而得以安眠。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失眠患者不仅需要药物的调节,心理调节也尤为重要。焦虑、恐慌、抑郁、紧张、易怒往往在失眠患者的身上有明显的体现[24]。对于长期失眠的患者,应在使用中药的基础上配合心理疏导[25],嘱患者不必过分关心睡眠情况,避免入睡前自我消极心理暗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药物治疗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