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晋 段青 侯酉娟 郎朗 徐丽丽 曾银

摘要:《黄帝内经》中十分重视疾病的防治,强调疾病预防的意义绝不亚于治疗,充分重视防患于未燃的重要价值,从《黄帝内经》中涉及的预防调摄的原则与方法出发,汲取精华,结合今年年命特点提出从固护阳气和祛湿排邪两方面入手加强主动防御,亦能增强国民体质,无病者享健身延年之益处。

关键词:黄帝内经;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2-0099-03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未病先防”思想尤其被强调重视,“治未病”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第二》:“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其中涉及的指导思想及临症防治原则至今指导临床实践,为后世医家临症实践汲取智慧之不竭源泉。笔者通读《内经》,从其中涉及的预防思想出发,汲取精华,提出于疾病预防中的一点思考,望能使“往圣之绝学”为今人之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1 《内经》对疾病预防的认识:主动防御与被动防御

《内经》中十分重视疾病的防治,强调疾病预防的意义绝不亚于治疗,充分重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价值,所谓“上工治未病”。关于疾病的预防,《内经》中一方面强调躲避邪气的重要性,“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另一方面十分看重提前采取积极有效的防御措施,谓“真气内守,病安从来”即是此旨。

《内经》中描述过两种相反情况,一为《灵枢 贼风第五十八》中:“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另一为《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又《灵枢 本脏第四十七》:“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即是说一类人不离屏蔽,不出户门却会突然生病,另一种为虽然接触邪气而能安然不病。

《内经》对造成两种情况的原因做出分析,认为前者是素有“宿邪”留于内,机体自身处于失衡状态,极其轻微的外因便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所谓:“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后者则正气强胜,虽触犯四时不正之气,却终不能干扰机体,不会对机体正常运转产生任何影响,即所谓:“阳气固”是也。

《内经》在提出被动防御的同时,更指出了主动防御的重要性。被动防御即躲避邪气,避免为不正之邪气所侵犯,是预防的方法之一,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主动防护亦极其重要不可忽视,主动防护就包含了顾护正气和清理、调伏宿邪两个方面。调和阴阳平衡,调伏宿邪,以减轻宿邪对机体干扰,继而降低邪气对机体产生影响而诱发病变的可能性。换言之,中医思想不仅看到邪气,更加看重对人体自身的调节防御系统的调动。

2 《内经》中疾病预防的原则与方法

笔者通读《内经》试从以下三方面简要概述《内经》中所包含的预防调摄原则。

2.1 根据季节特点调整作息 《内经》指出一年中春夏秋冬四个时段各有特点,生命体受到四个时段的影响表现出生、长、收、藏四种变化。人生存于天地之中受到天地之气变化的影响,《内经》中强调根据不同时令的特点而调整作息规律,从而使得机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进而臻于天人和谐之状态,使得机体健康,抵御病邪,以此达到不病的目的。如《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第二》中所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并就四时的不同特性以及调养原则做出了详细论述。《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第二》中:“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冬三月,……早卧早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

2.2 根据运气节律变化调整 《内经》中十分强调五运六气的作用,认为气候变化对机体有着重要影响,《素问·六节脏象论第九》云:“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五运六气学说是研究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影响及与发病关系的理论[1]。五运六气学说运用天干、地支作为演绎符号,对气候变化做出推论[2]。《内经》中有7篇专门论述运气理论的‘大论’篇章,详细记述了关于五运六气的推演方法,旨在说明不同年份的气候各有特点,按照一定规律循环往复进行着变化,强调根据不同年份时气偏盛特点而做出相应调整,以减轻太过或不及之气影响人体导致相应性质疾病的发生。《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云:“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

2.3 根据不同体质特点采取护养措施 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有着共性的普遍规律,然而不同个体由于先天获得和后天遗传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内经》中注重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性,《灵枢 寿天刚柔篇》:“气质有盛有衰,骨骼有大有小,肌肉有坚有脆,皮肤有厚有薄”,并指出不同体质人具有不同特点,调养方法亦有差别。体质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演变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体质特点与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密切相关[3],如《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所论:“邪之中人脏,奈何?曰: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

故而,《内经》中对疾病预防强调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性,同时,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顺应不同时段的特点而变化,以达到远离疾病的目的。

3 辛丑年疾病预防原则与方案

3.1 辛丑年运气特点 2021年为辛丑年,《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云:“上太阴土,中少羽水运,下太阳水,雨化风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一宫,雨化五,寒化一,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和,下苦热,所谓药食宜也。”

《内经》中表明辛丑年总为水运不及之年,司天之气为太阴湿土,在泉为太阳寒水。太阴湿土司天者,太阴主湿,辛丑年上半年总体雨水多而湿气偏胜,客气加临可加重中焦湿阻,脾肾更易为寒湿所乘。太阳寒水在泉,水主寒,寒盛侵犯机体,易生痛症,《内经 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

3.2 疾病预防原则 结合本年度运气的特点,防疫当更加重视固护阳气和祛湿排邪两方面。

3.1.1 固护阳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人体阳气无时无刻不在温养周身,在外则温煦体表。抵御外邪而为屏障,在内则推动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如果阳气不振不能抵御驱除邪气或温煦作用减弱导致阴邪内生则导致疾病的发生。

3.1.2 祛湿排邪 湿性重浊属阴,邪气过剩,阳气不能驱除邪气,受到伤害,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云:“阴胜则阳病”,另外湿性重浊也最易困阻阳气,刘完素《宣明方论》“湿气先伤人之阳气,阳气不能通调水道,如水道下流淤塞,上流泛溢必为水灾”[4],又如《温热论》“湿胜则阳微”可以为证。祛湿排邪为恢复机体阳气正常功能的重要方法,故曰:“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5]。

3.3 疾病预防方案

3.3.1 顺应季节的变化,顾护阳气生发 春夏季节,万物复苏,植物由枯萎到繁秀,是阳气生长与养护的重要时段,当鼓励民众顺应季节特点,加强运动,以社区为单位推广五禽戏、八段锦、道家卧功等养生保健功法,顺应季节特点保护阳气的正常生发、生长与隆盛,使得身体强健,从而更好的屏退外邪的侵袭。另外,可适当进行家庭艾灸方法的普及与应用。艾草,为温通经脉之良品,张介宾《景岳全书》:“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湿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且艾条的香气有芳香避秽之能,适当推行温和灸等简单的艾灸方法有防病驱邪之能。

3.3.2 运气节律特点与疾病防治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辛丑年有:“其化上苦热,中苦和,下苦热,所谓药食宜也。”

“上苦热”指出药食之用的原则当主以味苦性热之品建功,苦能燥湿,温热可行其寒湿。故而,借助自然界阳气生长时段而补益自身阳气十分必要,当注重除湿顾护脾阳、肾阳药膳以及足浴的应用。“中苦和”,间气湿热相搏,而苦味性燥,饮食当以味苦性平者为主。“下苦热”,寒水在泉,寒气侵袭,饮食亦当辛温性热者为宜。

3.3.3 重点人群的防护 阳虚体质者、痰湿体质者,老年人以及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尤其素有痰湿或阳气虚弱之证者。

阳虚体质者,注意饮食调摄,三餐增加甘温食物的比例,强调避免过食冷物,贪凉浴冷。脾阳虚者,狗肉、羊肉、鲢鱼、糯米、洋葱;肾阳虚者韭菜、韭子、黄鳝、山药;阳虚体质者可以生姜煎汤浴足[7]。痰湿体质者可适当应用成方成药,如正确指导使用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水组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藿香正气散,功能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汤头歌诀》记载本方能“辟一切不正之气”[6]。另外,可以驱寒、除湿、通经络的艾草煎汤浴足。

综上所述,从固护阳气和祛湿排邪两方面入手加强主动防御,如家庭艾灸、运动功法、药膳、足浴等多种防疫方法的推广应用,增强国民体质,无病者享健身延年之益处。

参考文献:

[1]张泽渊,陈永坤.五运六气与疾病治疗小议[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9):62.

[2]王庆其,陈晓主.实用内经词句辞典 修订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66.

[3]李淑萍,杨建宇.国家中青年名中医 李淑萍[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7:161.

[4]裘庆元辑.医话医论秘本十五种 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426.

[5]周鸿飞,吕桂敏,徐长卿点校.温病条辨 温热论 湿热病篇 外感温病篇[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59.

[6]乔模主编.汤头歌诀[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5.

[7]臧俊岐着.足浴足疗轻图典[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9-30.

(收稿日期:202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