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柯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 150088)

论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对中医特色的选择

★ 黄柯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 150088)

学界就中医药现代化的具体内涵及发展目标等相关命题的探讨已持续多年,却未达成共识。但无论“中医药现代化”的内涵与目标如何界定、具体实践如何展开,都强调保留中医特色。而中医特色是什么,是否能够被保留,是否与给定的中医药现代化具体内涵相适,是否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等问题却鲜有论及。若这些问题含糊不清,势必影响甚至阻碍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

中医现代化;中医特色;选择

“中医现代化”是林中鹏先生在1979年中西医结合座谈会上提出的。这一口号是针对当时模糊不清的中西医结合模式的一种委婉的批评。他指出:无论中西医都应该现代化,而中医的现代化是在当前形势下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西医不要来干扰中医。[1]至今,距这一口号的提出已34年之久,学界对于“中医现代化”的释义也有了更多理解,且相关探讨仍莫能歇止,却无法达成共识。诸多问题没有得到澄清,仍然存有大片学术上的空白。因此许多人试图从宏观上来把握中医现代化,认为它是一个内涵、外延都十分复杂且内容丰富、兼具传统与现代的一个有机系统工程。它的实现是一个科技现代化、农业、工业、社会人文、中西医结合以及国际化的全面实现。[2]它的本质内涵则包含了一个实践和持续发展的过程这一要素。[3]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现代化具体内涵的界定其实都与改变和发展相关,都以使中医药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平台为最终目标。

另外,在对中医药现代化论述的文献资料整理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即无论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具体内涵如何界定,中医特色都是力在保留的,即使是在最新的理论研究资料中也是如此。许多文献中明确指出:中医药现代化要以符合中医特色为前提,如果丢弃了特色,中医药现代化定会面目全非。并且强调违背中医理论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中医现代化。针对这一观点,有学者提出过质疑,认为这是“中医现代化悖论”,指出:中医药现代化在科学化或西医化的内涵支撑下必定以丢弃特色为前提。那么这个悖论的逻辑矛盾表述为不改变中医非现代科学形态的中医现代科学化或不抛弃中医特色的中医西医化。作者认为,对客观对象采取同一种研究手段或方法想得出不同的结论、建立一种有别于西医的医学体系是不可能完成的。这符合辩证唯物论一元真理观的结论。所以,在不抛弃中医特色的情况下又要实现科学化或西医化的中医现代化是非常困难的。但作者旋即又表示,中医药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是对中医药既定存在的一番修补,在这一界定下才可保留中医药特色且一定不能丢。[4]同样的表述如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根本上无法兼容。如要实现中医现代化必定要处理一个继承和发扬的问题,旨在坚持中医自身主体性和特色之上将之纳入现代科学整体的发展轨道并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医学理论进行重构,通过多学科交融的方式以达到与现代科学相容。[5]可见,中医药现代化的具体内涵可以无限修订,但保留中医特色的宗旨永恒不变。作者曾扳倒的观点绕个弯又成全了自己的立论,不严谨之处昭然若揭。这至少反映出有些重大问题甚至还未开始涉及:第一,中医药现代化的本质是什么。第二,中医药特色与现代化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第三,中医药特色是什么,是否都能够被保留。以上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纠正,对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与相关实践的展开只会在错误的轨道上偏行,甚至阻碍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中医药现代化的命题关乎发展的本质与革新的魄力,追求质变而非量的简单加减,它一定会伴随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过程。想在旧有理论中加新意,在保全中医药基本理论不违背的前提下以保守主义期待实现现代化的革新才不是真正的中医药现代化。因此,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对中医特色就应是有所选择的,因为它并不等同于优势,不利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特色将被自然的淘汰,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中医药特色与现代化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应该正确表述为:中医特色的去留皆以符合中医药现代化为前提。这是非常重要的主次关系。那么,中医特色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会被自然淘汰的特色,什么又将是被留下的特色?为什么?大量文献中提倡保护的中医特色虽未指破,但言语间字字直指的皆是所谓的中医药学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即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例如对人体这一客观对象的客观生理病理现象与治则治法经验体会等有着与西医完全不同的人文形式的表述,在描述中融合了多学科知识概念,涵盖了哲学、天文历法、气象、宗教伦理等多学科内涵。但作为医学而言,它研究的始终是人体生老病死的客观现象与规律,本质上依然属于自然科学属性。而众所周知,自然科学超越了国家与民族,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接受且具有国际通约性。因此世界上不存在有民族特色的自然科学,也不存在有民族特色的自然规律,医学的发展终要归于统一。基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那么与这一结局的走向不相适的中医药人文的表达形式也正是许多文献中强调的被普遍认为是中医药最具精华的传统文化特色,反而会在医学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的被淘汰。于此,“特色”俨然不是利于中医药发展的优势,相反,这样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妨碍了医学向前探索的可能。若不断强调保留中医药的民族性特色并加以发挥,强调中医学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并试图左右科学性走向的所有尝试必定要失败。所以不必在强调保留特色时再停留在“必要”“应该”“合理”等词汇层面,用情感表达掩盖理性分析,也不应该用民族保护主义去掩护重大的学术问题,这是非常幼稚的表现。而无根据的情绪发挥更是对中医药现代化产生不了任何积极的作为。关于这一点有学者早已指出,认为今天提到的特色只是一种主观强调的特色,它与客观实践存在的特色并非是同一含义。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区分而突出主观强调,会造成人们从民族文化层面进行发挥,加重中医药科学内容的文化遮盖。[6]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可以被留存的中医特色?这是最需要引起重视的。关于这点曾有人进行过论述,认为从中医学丰富的临床实践内容和防治疾病的独特疗法这一角度而言,中医是有特色的,这是人类医学实践中个别和一般的关系。[6]也就是说,实践的真实内容以及独特的治疗方式等作为普遍成立的经验事实是可以作为特色留存的。而进一步,我认为中医特色还应体现在其正确的医学指导思想上,具体表现为整体观、治病求本、个体化诊治等理念,这些才应是真正的可以存留的中医特色所在。尤其是在目前生物-社会-心理这一医学模式驱动下,现代医学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甚至是缺憾,而就解决生命健康问题、提高临床疗效而言不可缺少正确的医学思想的指导,这就有了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达成互补的需要,也就对中医特色有了必然需求。

由此可见,研究者遗留了许多亟待引起重视并期望得到深入论证的议题交给了下一步的研究者。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从大局着眼,紧靠医学发展的命题触动发展的实质。虽然中医药学可开放多学科多渠道多角度的研究,但它依旧属于医学范畴,研究的是普遍客观的规律问题而不是特殊的社会、民族问题。[7]不以它能提取其他学科的内涵和研究思路而改变了性质。它始终以探究人体生老病死的过程和规律、解决生命健康问题为存在。因此中医现代化的相关探讨也必定要考虑到这一基本认同和根本作为。另外,改变需要有破除糟粕的勇气、敢于革新的魄力以及兼具维持优秀传统与反对偶像崇拜两方面的个性。这样才能正确把握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其次,中医药学虽然多以人文的表达形式阐述相关实践内容的科学性现象,但作为医学而言其根本属性是符合自然科学性质的,与西医相较都在于探究人体这一客观存在的客观现象与客观规律。有学者也曾指出,它不应为某一民族所独有,它作为科学而不是艺术而言长期的保持民族特色是不可能的。而这些客观的规律本质上也并不因民族的不同而改变其普遍性。所以反应这一客观过程与规律的医学理论本质上应是非民族性的。而历史的形成的各种民族医学必将历史的在更高层次上走向统一。[7]那么,其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这一方面特色显然是不利于学科发展的,恰是要努力剔除的。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一点甚至满足于此,定会遮蔽其实践活动科学性的部分,妨碍医学发展的进程。所以,以传统文化色彩的描述来表达客观实践现象、疗效机理等部分的民族性特殊认识的中医特色虽具有其他学科的研究价值或智慧启发,但在医学走向统一的这一基本认识与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也将逐渐走向消亡,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最后,做学术研究者需要保持客观、理性及冷静的态度去解决问题,真实的描述事实并进行严密的论证。忌讳用情感的宣泄去取代逻辑的论析,用顽固的民族保护主义去掩护重大的中医学术问题。对中医药炽烈的热爱之情对解决具体问题起不了多大作用。

如能全面考虑上述建议,那么接下来深度化规范化的中医药现代化相关研究也就亟待展开,并能逐渐达成共识。

[1]郝光明. 突破中医瓶颈促进中医发展[J].中医药学刊,2004,22(5):906-908.

[2]王勤,郭花玲,程延安,等. 践行科学发展观,振兴中医中药学[J].中医学报,2012,27(173):1 319-1 320.

[3]梁灿德,鲁海,刘文刚,等. 浅析中医药现代化[J].河南中医,2011,31(10):1 113-1 115.

[4]张其成. 再论中医特色不能丢[J].中国医药学报,2000,15(3):3-5.

[5]何倩,周小青,刘建新,等. 中医现代化的古典哲学思考[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2):101-103.

[6]门九章,常存库. 中西医结合的文化思考——中西医结合的必然性论证[J].医学与哲学,1998,19(5):250-251.

[7]常存库. 中医科学性与民族性散论[J].医学与哲学,1987(11):15-17

R 2-03

A

201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