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苗苗 孙超 秦林 (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250014)

丝虫病是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所致的寄生虫病,主要由蚊叮刺吸血经皮肤感染所致。丝虫病作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较常见的寄生虫病,目前我国仍存在晚期丝虫病患者,按世界卫生组织规划要求,2020年将实现全球消灭淋巴丝虫病[1]。对此需要进一步挖掘中医文献,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整理中医古籍文献和现代临床资料,对丝虫病病因病机及其防治进行总结。

1 历史考证

丝虫病,虽在中医学文献里未见此名,但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尤其是丝虫病到了晚期,形成了象皮腿,文献中有类似的记载,如“膈病”“足尰”“膏淋”“癞疝”“脚气”“冬瓜腿”“大脚风”“溜血胶”“沙木脮”以及“红丝瘇”“流火”“瘇筋”等。这些文献所记载的病名,与丝虫病所特有的淋巴管炎,乳糜尿,象皮肿等症状很相似。而在汉·《诗经》小雅巧言篇记载有“既微且尰”,尰者即下肢粗肿的意思;《左传》有“民愁垫隘,于是有沉溺而重膇”。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三十三卷》的膈病篇,也有类似丝虫病的原因和症状的记载。清·王孟英《潜斋医案》也说:“凡水乡农人,多患脚肿,俗名‘大脚风’,又名‘沙木脮’,一肿不消,与寻常脚气发过肿消者迥异,治之辄无效”。可见丝虫病在我国发现的历史很早。

2 病因病机

2.1 感染湿毒 中医认为,丝虫病的发生与感染湿有关,但又不同于单纯之湿,属于湿毒、以及风寒湿毒、风湿热毒范畴。如中医发现本病多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潮湿多雨地区。北宋·《通鉴》记载:“郁雾冥其上,麋水蒸其下,善生流肿”;“大脚风,水乡农民多患之”。也有“脚气病者,皆由感受风毒所致”(孙思邈);都说明丝虫病的发生与湿及风湿毒有关。

因于湿,故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加之脾恶湿,湿遏脾阳,脾失运化,湿流下注而为下肢脚胫肿胀,尤以足太阴脾经为最常见。《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疾病初期,伴见湿阻中上焦而可伴见发热恶寒、胸闷咳嗽、以及头痛、关节疼痛等风湿毒郁滞经络、气血阻痹之证,并易郁而化热,热毒内陷,而见“红筋胀”“流火”等证。如“膈病者(《痈疽论》有“喜着四肢”四字),由劳役肢体热甚,由自取风冷,而为凉湿所折,入于肌肉筋脉,结聚所成也”(《诸病源候论》);也有“因伤络瘀凝,气血阻痹,风湿热杂合之邪,袭入而不能出也,故病起必胯间结核而痛,恶寒发热,渐以下行至足”(王孟英《潜斋医案》)等认识。

2.2 脏腑虚弱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则气血虚弱,易感邪发病。如《诸病源候论》云:“尰病者,自膝以下,至踝及趾俱肿直是也。皆由气血虚弱,风邪伤之,经络否涩而成也……”。而病邪日久,湿毒郁滞,缠绵难去,则或三焦壅滞,水道不通;或损及脾肾,气化不行,均可致水湿停滞,而为水肿。湿毒内蕴,脾失升清降浊,则精微随溺下泄而见白浊。《诸病源候论·水肿候》中记载“三焦不泻、经脉闭塞,故水气溢于肌肤而令肿也”;“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也有:“胞冷肾损,故小便白而浊也”之言。

总之,丝虫病早期多为湿毒累及脾肺中上焦,而晚期则多为累及脾肾两虚,甚至肝脾肾阴阳两亏。

3 丝虫病症状

主要有二:其一,“喜着四肢”,以下肢为甚。“其状赤脉起如编绳,急痛壮热,其发于脚者,喜从鼠蹊起至踝,赤如编绳,故谓艑膈病也。发于臂者,喜从腋下起至手也,可即治取消,其溃去脓,其热歇,气不散,变为尰肿,缓涩(指脉象)相搏,脚肿已成脓也”;“尰病者,自膝以下,至踝及趾俱肿直是也。皆由气血虚弱,风邪伤之,经络否涩而成也……”(《诸病源候论》)。隋唐以后的记载更为详尽,如“蹁病喜着四肢,其状赤脉起如编绳,急痛发热,……喜从鼠蹊起至踝”(唐·王焘《外台秘要》);“两足胫红肿,寒热如伤寒状,从此或一日一发,半月数月一发,渐渐四肢挛缩转筋,脚膝肿大”(清·梅启照增辑《验方新编·卷八》)。其二,累及生殖和泌尿系统。“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女子阴户突出”(金·张子和《儒门事亲》)。隋唐时期有关描述更为具体:“小便白如米汁,如豆羹汁状”(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膏淋,……溺与精混,或沉在漩下如糊状。或浮在漩上如脂膏状”(明·戴思恭《证治要诀》)。“癞疝重坠,囊大如斗”(清·梅启照《验方新编·卷八》);“初起胯间结核而痛,增寒壮热,渐而下行,至脚即肿,肿胀木硬,终身不便,诚可悯也。”(清·赵学敏《串雅》);“阴囊肿大,如斗如栲栳,或顽麻不仁”,即所谓“癞疝”(《中国医学大辞典》)等。因此丝虫病具有易流行、易郁结,并时发时愈、缠绵难愈等特点。

上述所描述的症状,与丝虫病所特有的症状——淋巴管炎,乳糜尿,鞘膜积液以及下肢、阴囊象皮肿等很相似。甚至由尰肿进展而发生淋巴漏,诱致续发性细菌感染,成为慢性脓疡(大脚开花)的极不容易痊愈的一种后期症状。

4 防治

4.1 单方验方防治研究[2-6]杀虫祛湿、清热利尿为主要治法之一,常选用射干、萆薢、桑叶、榧子等中药及其复方验方。

(1)射干:本品苦、寒,归肺经。具有良好的杀虫、破瘀血、消痰结的作用。《补缺肘后方》中说,治水蛊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阴疝肿刺:鬼扇细捣绞汁,服如鸡子,即下水。《药性论》中曾经记载“治喉痹水浆不入,通女人月闭,治疰气,消瘀血”。《日华子本草》中说射干具有消痰,破症结,胸膈满,腹胀,气喘,痃癖,开胃下食,消肿毒,镇肝明目的作用。射干治疗乳糜尿确有较好疗效。用射千治疗乳糜尿古今本草书籍虽未载,但各地民间早有治疗此种病症的单方。用法为鲜者约10克,切细,与鸡蛋一个搅匀,再加糯米酒一小杯(约50毫升),久蒸。日服3次,连服七天;或射干15g,水煎后加适量白糖,1日分3次服;或制成水丸,4g/次,3次/日,治疗乳糜尿。病程长者,酌加川川芎、赤芍;乳糜血尿者,酌加生地、仙鹤草。另有“射干煎剂”,即射干、金樱子、萆解、桑螵蛸、金钱草,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二次服。10天为一疗程。脾虚便溏及孕妇禁服。

(2)萆薢:性味苦平,归肾、胃经。善利湿祛浊,为中医治疗膏淋、尿浊(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乳糜尿、丝虫性乳糜尿)的常用药。《滇南本草》言:本品“利膀胱水道,赤白便浊”。《本草纲目》曰:“治白浊,茎中痛,痔瘙坏疮”。现在常用于丝虫病所致小便混浊,淋沥,象皮腿。如川萆薢、芹菜根、荠菜、糯稻根各30~60g,水煎服,治乳糜尿。

(3)榧子:甘平质润,入肺、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而不伤正的特点,甘香可口,方便易食,为安全有效的驱虫良药。本品对蛔虫、钩虫、绦虫、姜片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均有效,治疗丝虫病报道,榧子肉5两、血余灰1两,研末共蜜调制150丸。每次2丸,日服3次,4天为一疗程,以微丝蚴转阴为度。

(4)桑叶:本品甘、苦,寒。归肺、肝经。能祛风清热,润肺凉血。《本农本草经》中记载说其作用为“除寒热,出汗。”《唐本草》中说水煎取浓汁,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本草蒙筌》也记载了其“消水肿脚浮,下气,利关节”。现代治疗象皮肿,采用10%桑叶注射液肌肉注射。桑叶片,用于治疗丝虫性象皮肿和乳糜尿,也具有明显效果。用单味干燥桑叶,水提醇沉法制得桑叶注射剂,肌肉注射,有抗丝虫病的作用,用治象皮肿、丝虫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

(5)马鞭草(《名医别录》):本品苦,凉,归肝、脾经。截疟杀虫,清热解毒,利尿消肿,通经散瘀。治疗丝虫病,马鞭草6钱,苏叶5钱,青蒿4钱,加水煮沸浓缩至50~80毫升。每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服下。1~10岁和11~15岁的儿童,剂量约为成人总量的1/3和2/3,连服10天为一疗程。治疗血检阳性但无明显体征的丝虫病人,经过一个疗程后复查,微丝蚴阴转率达90%,45天后复查阴转率为81.4%。

4.2 分型辨治研究 现代寄生虫学一般将丝虫病分为两期——急性炎症反应期和慢性阻塞病变期。前期主要表现为周期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等;后期常见的病变为象皮肿、睾丸鞘膜积液和乳糜尿等。中医学根据患者的不同病变性质、部位和病程长短,形成其特有的辨证论治方法,多分为早期和晚期[7-8]。代表证型及其辨治如下:

4.2.1 早期 患者增寒壮热,自汗或无汗,甚至泛恶呕吐,胃不知饿,四肢无力,倦怠,鼠蹊部有条红丝样流注于下肢脚胫,局部淋巴结肿大,足以上引起红肿光亮灼热压痛,肿处按之如泥陷下,早轻午后重。甚至局部硬肿,皮肤增厚。小便黄浊,舌苔多厚腻微黄,脉象浮数或弦数。此乃风毒湿热之邪流注于脚,宜祛散风毒,清除湿热之法治之。常用药方如鸡鸣散(《证治准绳》方)、当归拈痛汤(李东垣方)、麻黄左金温汤(集验方)等。

4.2.2 晚期 (1)虚实夹杂证:足及胕肿硬不消,皮肤有结节而粗糙,色深沉晦而滞,局部知觉迟钝不仁,步履不便,鼠蹊部淋巴结肿大,或阴囊肿大,或小便白如米泔汁(乳糜尿)。发作时恶寒发热,渴不喜饮,舌苔厚而白滑,脉象濡弱沉瀒等。此乃寒湿毒邪,凝滞经脉,宜用温通寒湿,活血消肿之法治之。常用药方如乌头汤(千金方)、近人跳建勋方(煎服后将药渣加开梁酒捣和盖敷腿上,以布包裹)。若阴囊肿大者,用橘核丸(济生方);而萆薢分清饮(《杨氏家藏方》)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盐一捻,温服。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月、便白浊,频数无度,被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脚澄下,旋如膏糊;或小便频数,虽不白浊,亦能治疗。

(2)以虚证为主。①脾虚气陷:尿浊反复发作,小便混浊如白浆,淋漓不尽,小腹坠胀,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舌淡,脉虚数。治宜健脾益气,升清固涩,补中益气汤合苍术难名丹。若胃脘胀满,呕吐嗳气,加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兼食积停滞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山楂消食健胃;若气虚及阳,腹痛即泻,手足欠温者,加肉桂、炮姜;腹中冷痛,加高良姜、制香附、吴茱萸温中理气止痛。

②肾阴亏虚:尿浊迁延日久,小便乳白如凝脂或冻胶,精神萎顿,消瘦无力,头晕耳鸣,烦热口干,颧红,舌质红,脉细数。选用知柏地黄丸,滋阴益肾。若虚火妄动,精关不固,肾虚遗精者,加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固肾涩精,精血枯竭而见耳聋、足痿者,加紫河车填补精血。

③肾阳亏虚:尿浊迁延日久,小便乳白如凝脂或冻胶,精神萎顿,消瘦无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沉细。以鹿茸补涩丸温肾固涩。若阳虚不能制水,犯溢肌肤而为肿者,加泽泻、白术、车前子;五更泄泻者,加吴茱萸、肉豆蔻、生姜、大枣,若阳虚日久,瘀血内阻者,加桂枝、丹参,并重用附子以温阳化瘀。

4.3 外治法 中医自古就极为重视外治疗法,包括中药外洗和针灸治疗。

4.3.1 针灸治疗[9]早在隋代杨上善注《内经太素第二十二卷》中杂刺篇里就有:“为胻胀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之说,虽然仅廖寥几个字,却与丝虫病后期的象皮肿病提出用针灸疗法的一个开端。由于丝虫病发生的淋巴系统发炎,淋巴行阻塞的缘故,中医所谓血气壅蔽,络脉不通,需要针灸刺激,以疏通其血脉络道,这也是对丝虫病主要治疗的有效方法。现代临床对于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睾丸炎,多针刺大椎、合谷、间使、血海、足三里、阳陵泉等;而下肢象皮肿,常针刺足三里、下巨虚、阴陵泉、三阴交、昆仑、承山、复溜、光明、悬钟等。4.3.2 中药外洗 (1)象皮肿的外治[10]。有报道,轻者可用麻黄、透骨草、木瓜、荆芥、防风、槟榔、桑枝、花椒枝,煎水烫洗。重者洗后可采取桑绑疗法,即用25%桑叶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自第3、4日开始用氯丁(或布质)胶松紧带或布带,自下而上绑扎患肢,三个星期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应坚持绑扎至少二年以上。重者洗后亦可采取烘绑疗法,即将患肢放在能耐受的高温(60℃~100℃)烘炉内,每次热烘30~60min,烘后用布带绑扎,每日或隔日一次,一个月为一疗程,间隔10天后可作第二疗程,直到局部病变基本消退。

(2)淋巴液肿、鞘膜积液、淋巴结和淋巴管曲张,报道用络石藤、泽兰、萹蓄、地肤子各15g煎水,熏洗患处。以五苓散加小茴香,水煎内服,外用玄明粉敷局部,治睾丸鞘膜积液。

5 小结

目前丝虫病仍是世界范围内流行传播疾病之一,而且医学界已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1]。尤其是对于晚期患者,由于多累及脾肾,甚至肝脾肾阴阳两亏,病证属于虚实夹杂。因此重视中医辨证施治,同时施以针灸、中药外洗等,能提高治疗效果。所以深入挖掘丝虫病的中医药防治,具有重要的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1]杨毅梅.医学寄生虫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80.

[2]李象复.射干治疗乳糜尿104例[J].中医杂志,1981,22(5):44.

[3]宋建华,邓秀平.射干治疗乳糜尿临床验证[J].中医杂志,1986,28(11):66.

[4]高先德,莫测.射干治疗乳糜尿及乳糜血尿验证44例报告[J].中医临床与保健,1990,2(1):21.

[5]苏方华.桑叶的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4):9-12.

[6]姚边初,朱丽华.桑叶注射液的研制、质控及临床应用[J].现代应用药学,1996,13(4):48-49.

[7]张文林,丁沧清.196例乳糜尿辨证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1995,22(9):398-399.

[8]邓泽民.分型辨治乳糜尿124例临床总结[J].辽宁中医杂志,1995,22(9):398.

[9]孙申田,曹阳.象皮肿案[J].中国针灸,2012,32(11):994.

[10]王培义,陈敬亭,刘伦华,等.25%桑叶注射液治疗丝虫性象皮肿的效果观察[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89,2(4):26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