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凡 范伏元 (.湖南中医药大学 长沙 40000;.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长沙40007)

喘证,大致可以等同于现代医学中的喘息型支气管炎、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喘息性肺炎等疾病。喘证在临床上广泛见于各个年龄段,且尤其好发于40 岁以上中老年人群。西医运用扩张支气管、抗感染、化痰等方法可快速缓解症状,但难以根治,常反复发作。因其致病因素广泛、发病急骤、病程缠绵,临床难以获得较好的疗效,故一直以来便有“内科不治喘”的说法。

范伏元教授是湖南省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范教授投身临床数十载,博览群书,融贯古今,通晓医理,学验俱丰,对内科病证的诊疗颇有心得与见解,且尤擅治疗呼吸系统相关疾病,成效显着。笔者跟诊范教授期间,虚心请教,尊听教导,获益良多,现介绍范教授运用中药治疗喘证验案3 则,以供同道参考。

1 寒包火案

患者王某,女,45 岁,2020 年11 月12 日初诊。因“反复咳喘4 年余,再发加重伴发热2 d”就诊。患者4 年前于当地卫生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平素时有咳嗽、喘息气促不适,每次发作持续约2~3 个月,自诉平时有服用相关西药,服药后症状能有所缓解。2 d 前因气温骤降受凉而再次发作,现症见:喘息气促,活动后尤甚,咳嗽,咳吐黄色黏痰,发热汗出,微恶风,呼吸气粗且自觉鼻中有热气,稍感乏力,口微渴,纳寐一般,大便偏干,小便可,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解表清里、平喘止咳,方选麻杏石甘汤加味。处方如下:蜜麻黄5 g,生石膏20 g先煎,杏仁10 g,芦根15 g,款冬花10 g,黄芩10 g,紫菀10 g,桑白皮10 g,前胡10 g,桔梗10 g,蓝布正30 g,化橘红5 g,法半夏5 g,薄荷5 g,炙甘草5 g。7 剂,水煎服,日1 剂,早晚温服。药后随访,患者诉喘息气促明显好转,未再发热,偶有咳嗽。嘱患者继续服用上方,定期复诊。

按语:《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水太过,寒气流行……咳喘。”《灵枢·五邪》谓:“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可见“寒气所伤”是喘证重要的发病因素[1]。本案中,患者咳喘迁延不愈已经有4 年之久,2 d 前又因感寒复发而加重,寒邪在表未解,趁势入里,郁而化热。范教授辨证为表寒里热证,治当宣肺散寒、清解里热,兼顾内外而达止咳平喘之目的。风寒壅遏肺气,气从热化而成喘咳发热,故配伍石膏、黄芩、桑白皮等寒凉之品以清解肺热。而肺主皮毛,主宣发,治须顺其宣发之性,使邪有出路,向外透发[2]。麻黄、桔梗辛散入肺经,功擅宣发肺气以平喘,杏仁、紫菀、款冬等品则长于降上逆之肺气,上药相合,升降并举,以调肺之气机。蓝布正入肺脾二经,清化痰邪的同时尚有扶助正气之功,合化橘红、法半夏燥湿化痰以绝生痰之源,三药共举,使津液趋于正化,充分体现出范教授脾肺同治的思想。

范教授认为,对于此类喘证,麻杏石甘汤往往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其中的关键则在于麻黄、石膏两者的用药比例。在仲景原方中,用到石膏八两,麻黄四两,比例为2∶1。而在实际临床上,石膏的用量往往大于原方。尤其是对于高热喘促的患者,石膏与麻黄两者的用药比常为3∶1、4∶1,病情严重时甚至可以达到5∶1 的比例,因此应结合临床实际灵活施治,不能拘泥于原方中的比例。此外,范教授在本方中用到一味薄荷。薄荷属风药,清凉辛散,质轻上浮,宣肺利气,沟通内外,不仅长于解表透邪,还可疏散郁结,更能引药入经,宣导百药[3]。其精妙之处,值得反复体会学习。纵观本案,范教授紧抓病机,处方严谨,疗效显着。

2 气虚痰阻案

患者赵某,男,51 岁,2020 年12 月2 日初诊。因“反复咳嗽咳痰5 年余,再发加重伴喘息气促1 月余”就诊。患者5 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咳嗽咳痰,一直未予以重视。1 个月前因感冒而致咳嗽咳痰加重,并出现明显喘息气促,于当地县医院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现仍咳嗽痰多,痰质稠色白,喘息气促,平卧时加重,活动后稍感胸闷,饮食减少,恶心欲吐,气短乏力,身体消瘦,精神欠佳,畏寒喜暖,夜寐较差,二便尚可,舌淡苔白腻,脉沉弦滑。治以降气化痰、益气扶正,方选三子养亲汤合六君子汤加减。方药如下:黄芪15 g,党参10 g,炒芥子10 g,莱菔子10 g,紫苏子10 g,沉香10 g,茯苓15 g,杏仁10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胡桃肉10 g,白果5 g,五味子5 g,蜜麻黄5 g,炙甘草3 g。7 剂,水煎服,日1 剂,早晚温服。2020 年12 月9 日二诊,喘息气促、咳嗽咳痰较前好转,痰量明显减少,仍不思饮食,时感恶心欲吐,乏力气短,精神较差,舌淡苔稍白腻,脉沉弦。在原方基础上改党参为15 g,黄芪为30 g,另加炒麦芽、炒山楂、山药、白术各15 g。7 剂,服法同前。2020 年12 月16 日三诊:患者现诉喘息气促明显改善,时有轻微咳嗽咳痰,胃纳好转,精神尚可,时感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沉弦细。处方如下:黄芪30 g,党参15 g,炒麦芽15 g,炒山楂15 g,莱菔子10 g,白术10 g,山药10 g,茯苓15 g,紫苏子10 g,陈皮5 g,法半夏5 g,五味子5 g,炙甘草5 g。15 剂,服法同前。

按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归属于中医喘证范畴。范教授认为,痰邪是贯穿慢阻肺全程的关键病理因素,影响着本病的发生发展,故化痰法是治疗慢阻肺的第一要义。范教授常选用二陈汤、柴芩温胆汤、三子养亲汤加减治之。现代研究也表明,慢阻肺患者气道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失调,导致患者气道中分泌黏液增多。而化痰药物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气道炎症反应[4]。此外,肺气亏虚则是慢阻肺发病的重要前提。《素问·玉机真藏论》曰:“秋脉者肺也……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素问·举痛论》谓:“劳则喘息汗出。”此皆针对肺虚作喘而言。可见,慢阻肺实乃本虚标实之证,病变早期多为实,以痰邪为主,又可兼夹水饮、瘀血为患;晚期则以正虚为主,肺气亏虚是根本,又可进一步累及脾肾,肺、脾、肾三脏相互影响,而成恶性循环。

本案中,患者初诊时表现为比较典型的喘息气促、难以平卧、咳嗽咳痰的症状,又兼见饮食减少、恶心欲吐、气短乏力、身体消瘦、精神欠佳等气虚征象。范教授辨证为肺脾气虚,痰浊上犯,肺失肃降之证。患者反复咳嗽多年,时发时止,病程缠绵,迁延不愈,耗伤正气,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肺气虚为本,痰浊壅滞为标,而刻下以标实为主,故用三子养亲汤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标本兼顾,补泻并施。方中杏仁、苏子、芥子、莱菔子合用以降上逆之肺气,除壅滞之痰浊,共达化痰平喘之目的,并稍佐蜜麻黄使其降中有升,升降并举。白果、五味子、胡桃肉、沉香皆入肾经,可摄纳肾气、收敛固脱,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病情进一步演变为喘脱重症。陈皮、半夏性温燥烈,以化中焦痰浊,杜绝痰源,合党参、黄芪、茯苓、甘草等益气健脾之品,有培土生金、肺脾同治之妙。二诊时,患者喘促、咳嗽等症状较前有所减轻,但仍有纳差、乏力、少气懒言、精神欠佳、身体消瘦等脾气亏虚之象。范教授指出,只有中焦健旺,才能将饮食物化生为营养物质以濡养全身,使机体能够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促使病情向愈。因此,范教授在原方基础上加大党参、黄芪的用量,更加白术、山药、麦芽等品以促进患者脾脏之运化,扶正以祛邪。三诊时,由于之前辨证准确,病机契合,用药得当,患者症状已明显好转,此时患者病情已进入慢性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故处方改用六君子汤加味,补肺健脾,培本固元,增强正气。服药15 剂后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咳喘未再发作。范教授讲究“治病必求于本”,并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灵活加减用药,正邪兼顾,收效明显。

3 食痰壅滞案

患者张某,男,5 岁,2021 年4 月6 日初诊。因“反复咳嗽咳痰半月余,喘息胸闷3 d”就诊。患者2 个月前曾因肺炎入院,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半月前因进食冷饮后而受凉,之后出现咳嗽咳痰、咽痒等症状,3 d前出现喘息、胸闷,并逐渐加重,曾服用感冒灵颗粒,未见好转。现症见:喘息气促,胸中闷满感,咳嗽咳痰,痰白质黏稠,鼻塞流涕,咽喉稍疼痛,咽部轻度充血,口臭,嗳气,进食减少,平素喜食生冷,常暴饮暴食,大便干结,易反复感冒,睡眠欠佳喜啼哭,舌尖边红,苔厚腻,脉弦滑。治以消食导积、化痰平喘,方选保和丸合三子养亲汤加味。处方如下:蜜麻黄3 g,莱菔子10 g,焦麦芽10 g,焦山楂10 g,焦神曲10 g,茯苓10 g,苍术10 g,苏子6 g,炒芥子6 g,杏仁6 g,前胡5 g,荆芥5 g,防风5 g,薄荷5 g,连翘5 g,陈皮5 g,法半夏3 g,炙甘草3 g。5 剂,水煎服,日1 剂,早晚温服。药后随访,患者症状较前好转,喘息胸闷明显减轻,偶有咳嗽咳痰,饮食、睡眠、精神尚可,继续服用上方7 剂后,诸症痊愈。

按语:患者本有肺炎病史,平素喜食生冷,饮食无节制,半月前因不慎感寒而发病。根据其发病表现,范教授辨证为食痰壅滞,复感于邪证。范教授指出,该证型尤以小儿最为多见,临证见咳喘痰多、呼吸急促等症状,兼见纳差、便秘、口臭、舌苔厚腻等征象。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虚”的特点,以致卫外不固,且寒冷不能自调,故外邪极易侵袭[5]。另外,儿童还往往 “脾常不足”,对此范教授认为该特点并不是指小儿脾脏虚损,而是指儿童生机蓬勃,正处在一生中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段,需要大量的营养维持身体的生长发育。同时,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运化饮食水谷的能力远不及成人,进食稍多便会影响脾胃正常的升降,加之小儿常暴饮暴食,饮食不知节制,以致乳食停滞,损伤脾胃,导致水谷不得运化,聚湿成痰,食痰互结,上干于肺,肺失宣肃,若恰逢风寒来犯,引动食痰,内外合邪,则发喘咳。范教授方选保和丸合三子养亲汤加味。该方重点在于调理肺脾之气机,尤以一味苍术最为精妙。苍术芳香辛散入脾胃,范教授借其辛香燥烈、长于升散脾气的特性,促使脾气上归于肺,再加宣肺之麻黄,降气之杏仁、苏子等,诸药协同,调理脾胃之升降以令肺气下降,恢复脾肺升降之气机,如是则喘咳自除。又有前胡、荆芥、防风、薄荷、连翘疏散在表之邪,焦三仙消导饮食之积滞,炒芥子、紫苏子、莱菔子降气化痰平喘,茯苓、陈皮、法半夏健脾燥湿化痰,杜绝痰源,炙甘草调和诸药。范教授辨证精确,处方严谨,配伍得当,故起效迅速。

4 结语

喘证是肺系常见病、多发病,其致病因素广泛,发病急骤,病情反复,变化多端,严重危害着患者的健康,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范教授治疗喘证经验丰富,疗效显着。从上诉案例不难看出,范教授治喘,多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大法,强调培土生金、肺脾同治、化痰降气在治喘当中的重要性。用药讲究升降并用、补泻同施,处方上多以临床常用方、经典方进行加减。然法无定法,药无常药,临证选方用药,绝非模式化般套用所能应对。范教授行医多年,始终将辨证论治作为基本指导原则,明辨病机,审证求因,善抓主症,处方尊古而不泥古,灵活多变,故往往收效迅速。目前,中医药的发展迎来了新时代,其更是主张中西结合,取长补短,积极开展中医药的新研究,探索疾病诊疗的新方法,以期造福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