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医院妇产科,北京 100621)

马 霞,吴国光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一般无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主要指妇女行经期间或经行前后(1周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伴恶心呕吐、腰酸及其他不适,严重者可致昏厥一类疾病。在治疗上西医多为消炎镇痛,相比之下中医药具有明显优势,现就我院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此症做一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案所选74例均符合卫生部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中医妇科学》[2]诊断标准。其中,已婚31例,未婚者43例;年龄15岁 ~20岁25例,21岁 ~25岁37例,>25岁12例;病程3个月 ~1年39例,1~3年30例,3年以上5例。痛经发生时间:经前29例,经期39例,经前至经期6例。疼痛部位以腹痛为主者48例,胸胁、乳房痛为主者16例,头痛为主者3例,腰痛为主者4例,口舌糜烂痛者3例。

1.2 排除标准

①继发性痛经:经妇科检查证实有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肿瘤等所致的继发性痛经;②对本药过敏者;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④月经周期不规律,影响判断疗效者;⑤未按规定服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 治疗

2.1 治疗方法

给所有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并做好月经生理宣教工作,并嘱患者在诊治期间注意避免寒湿之侵,忌食生冷海腥,保持情志调畅。所有患者均给予补肾活血汤:巴戟天、仙灵脾、续断、菟丝子、熟地、当归、白芍各15 g,山萸肉、枸杞子、川芍、香附、红花各10 g,制乳香、甘草各5g,并随证加减。恶心呕吐重者加姜半夏、炒陈皮,小腹冷痛者加吴萸英、肉桂,气短乏力者加炒党参,形寒怯冷、经期便溏者加炒白术、干姜,经血滞行不畅且色紫夹血块者加川牛膝、炒黄芪、蒲黄。一般选择在月经来潮之际服用5~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经净后续服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每日2次,每次6g~9g,淡盐水送服。至下次经期再循上方接用,通常情况下需连续服用3~6个月经周期。

2.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3]。痊愈:服药后经期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无复发;显效:腹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治疗结束后观察3个月经周期未加重;有效:腹痛减轻,其他症状好转,治疗结束后症状虽反复,但较治疗前有所减轻;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好转或加重。

2.3 结果

治疗74例,痊愈52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89%,服药最少3个月经周期18剂,最多6个月经周期42剂。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其特点是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给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研究证实[4],本病的发生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前列腺素刺激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甚至痉挛性收缩,造成子宫宫腔压力升高,子宫平滑肌缺血缺氧,刺激盆底神经元纤维产生疼痛,此外还受神经、精神因素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生与素体因素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原发性痛经多见于初潮后不久的未婚或已婚未孕的年轻妇女,此期因肾气未充,天癸初至或禀赋素弱、肾气不足,冲任气血调和能力较弱,对于经期及经行前后的急骤变化不能疏通条达,因而发病。另外,“经本于肾”,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为天癸之源,藏真阴于元阳,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天癸乃肾精所化生的具有促进生殖机能作用的物质。肾气强盛,则天癸至,冲任脉盛通,血脉和畅。所以,本病病机特点多为本虚而标实,究其本源多责之于肾虚,故平时治疗宜温肾补肾、调理冲任,并兼顾气血。补肾活血汤方中巴戟天、菟丝子、续断、仙灵脾温阳补肾;熟地、山萸肉、枸杞子、白芍滋肾补血,协同温肾药,阴阳并补,意在阴中求阳;香附、川芍、红花、乳香行气活血通络;当归温润、养血之中兼行血之妙;芍甘相伍,缓急止痛。经后期加服右归丸或肾气丸温阳补肾,助肾气日增。

最后,痛经是人们的主观感觉,每个人的痛阈不同,不少年轻妇女缺乏对月经生理的正确认识,因此对这部分病人必须做好月经生理的宣传教育工作,消除患者不良情绪,使他们认识和了解月经生理,增加治疗的信心,从而更好地治疗此病。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63-266.

[2]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6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9-8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26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