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敏,唐丽丽,陆 斌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宁 530023)

本研究通过分析痰湿质与平和质两种不同体质人群与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揭示体质与异常血脂的相关性,为个体化防治血脂异常探索新的防治思路并提供客观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观察对象

观察对象样本均来源于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的人群中确定为痰湿体质及平和体质,每组共随机纳入60例作为观察对象。

1.2 纳入标准

(1)参照中医体质分类方法将人的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类型。由观察对象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中的67个问题,该表于2009年4月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认定为学会标准[1]。由高年资中医师确定体质为痰湿体质和平和体质的人群;(2)年龄在18~70岁,到我院治未病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3)对本调查知情并同意者。

1.3 排除标准

排除由甲减、肾病综合症、糖尿病、Cushing综合征等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血脂异常;排除由药物(如吩噻嗪类、β-阻滞剂、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及某些避孕药等)引起的血脂异常者。

1.4 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制定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1]中的标准:以血脂指标边缘升高为标准,总胆固醇TC≥5.18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 LDL-C≥3.37mmol/L,或甘油三酯 TG≥1.70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 HDL-C≤1.04mmol/L。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情况调查

记录观察对象的姓名、性别、年龄、烟酒嗜好、既往病史、家族史、近期用药情况等一般性资料。

2.2 实验室检测血脂水平

实验室检测观察对象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组进行比较。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2组观察对象的一般资料结果

一般数据显示,60例痰湿体质观察对象中,男性43 例,女性17 例,平均年龄(35.61±2.69)岁;60例平和体质观察对象中,男性4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4.57±3.49)岁。经统计比较,2组男女构成比、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2 2组观察对象血脂水平比较

表1显示,痰湿质组中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平和质组(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平和质组(P<0.01)。

表12 组血脂指标比较(s)

表12 组血脂指标比较(s)

血脂指标(mmol/L)痰湿质组 平和质组 t值组别P TC 6.31 ± 1.06 4.96 ±0.64 8.491 < 0.01 TG 1.86 ± 0.49 1.43 ±0.30 5.812 < 0.01 HDL-C 0.80 ±0.13 1.57 ±0.26 -20.419 <0.01 LDL-C 3.76 ± 0.84 2.81 ±0.57 7.162 < 0.01

4.3 2组观察对象各血脂指标升高人数分布情况比较

表2显示,痰湿质组中 TC、LDL-C升高人数明显多于平和质组(P<0.01),TG升高人数多于平和质组(P<0.05)。痰湿质组 TC、LDL-C、TG 三者升高人数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χ2=10.834,P<0.01),其中以 TC升高人数所占比例最大,为75%。平和质组 TC、LDL-C、TG三者升高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16,P >0.05)。

痰湿质组 TC、LDL-C、TG三者升高人数比较,χ2=10.834,P <0.01。

平和质组TC、LDL-C、TG三者升高人数比较,χ2=3.016,P >0.05。

表2 各血脂指标升高人数分布情况 (n,%)

5 讨论

现代研究表明,血脂异常是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冠心病、脑梗死又是老年人群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2]。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痰湿质组中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平和质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平和质组;痰湿质组中 TC、LDLC升高人数明显多于平和质组,TG升高人数多于平和质组;痰湿质组 TC、LDL-C、TG三者升高人数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TC升高人数所占比例最大,为 75%;其次为 LDL-C升高人数(53%),TG升高人数(47%)。研究结果与刘歆颖[3]等及李小燕[4]等的研究相一致。由此结果我们可以认为,相对平和体质、痰湿体质更易于发生血脂异常,痰湿体质与血脂异常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痰湿体质是由于津液运化失司,而痰湿凝聚以黏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形成原因与先天遗传、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内分泌失调等有关。痰湿质作为基本的中医体质类型之一,与多种疾病如亚健康、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等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痰湿质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5]。

对于痰湿体质易于发生血脂异常的内部机制,有研究根据《内经》的“膏脂学说”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古代的医学文献中虽无“血脂”一词,但早有类似血脂及临床症状的记载。诚如“膏脂”,《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根据血脂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病因病机,中医学多将其归于“痰湿”、“痰浊”、“湿浊”等范畴。《内经》中的“膏脂学说”被视为血脂异常的中医理论依据,血脂水平与痰湿密切相关,痰湿入于血脉,与血互结流走全身,导致血脂异常症的发生[7]。

针对痰湿体质易于发生血脂异常的倾向,根据中医“治未病”的原则,积极改善痰湿体质。痰湿体质平素无明显不适症状,一般在查体时会发现血脂升高,但尚未因血脂升高而引发其他严重疾病,此时应结合体质辨证进行预防,给予积极的干预措施,如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增加运动量等减少体内脂肪的沉积;改变膳食结构,以低脂肪、低糖、低热量、粗纤维食品为主,如冬瓜、黄瓜、紫菜、山楂、茶叶、黑木耳、竹笋等。这样通过改善痰湿体质、调整机体功能状态,可以达到防治血脂异常的目的,真正做到未病先防、欲病救萌、防微杜渐。

[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S].中华心血管杂志,2007,35(5):390-410.

[2]赵宇捷,杨惠民,王丽丽,等.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不同临床分期的中医体质特点[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1):769-772.

[3]刘歆颖,姚实林,肥胖痰湿体质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2):100-101.

[4]李小燕,邓金凤,陈润东,等.痰湿体质人群血糖及血脂水平的变化[J].广东医学,2011,32(7):914-915.

[5]何威,杨洁.中医痰湿体质在2糖尿病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10,6(3):138-140.

[6]胡雯,汤毅.浅析痰湿体质与高脂血症[J].天津中医药,2011,28(03):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