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帅,钱海华,曾 莉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23; 2.江苏省中医院,南京 210029)

肛门直肠疾病发病率高,治法颇具鲜明特色和丰富内容,总体来说有内治法和外治法2种。临床上手术疗法(外治法)报道较多,笔者认为应该根据肛肠疾病不同阶段的特点,结合临床的不同证候,从整体观念出发,采用适宜的内治法祛邪愈疾。然诸多内治法中尤以内托法最具特色,高度体现了中医外科学分阶段实施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的学术思想,并广泛应用于肛肠外科。正如《外科精要》所载:“凡为疡医,不可一日无托里之法。”

1 历代医家对内托法的研究

内托法首见于宋代医家陈自明《外科精要》一书:“若病急而元气实者,先治其标;病缓而元气虚者,先治其本;或病急而元气更虚者,必先治本而兼以治标……若肿高焮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饮,后用托里消毒散。漫肿微痛者,宜托里散。[1]”由此可知,陈自明在强调整体观思想的同时,还主张在疾病中期使用内托法。此法论述更为详细的是明代素有“列证最详,论治最精”之称的《外科正宗》:“凡疮初发,自然高起者,此疮原属阳症,而内脏原无深毒,亦且毒发于表,便宜托里以速其脓,忌用内消攻伐之药,以伤脾气,脓反难成,多致不能溃敛。又疮初起,不高不赤,平塌漫者,此乃元气本虚,急宜投托里温中健脾之药,务要催托毒气在外,庶无变症矣。”显而易见,陈实功对内托法的临床适应证及临证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做了增补,更令人叹服的是其将《脾胃论》思想贯穿于外科理论及临床运用之中,如提出“盖疮全赖脾土,调理必要端详”的观点。清代医家冯兆张的《冯氏锦囊秘录》所记:“气血虚寒,初起毒陷阴分者,非阳和托里何能升达?”对内托法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将内托法与消法完美结合。《医宗金鉴》云:“凡脓疮已成不能突起,且难溃稀,或坚肿不赤而痛或者不痛者,脓少清稀,疮口不合者均气血虚也。”明确指出内托法中补托法的病机。

“托者起也,上也”,旨在将毒邪由深到浅、由里及表启发透达外出并加以驱除,此内托法的动力源泉是人体的正气。内托法还包括透托法和补托法,相应的病机均是邪气盛,透托法适用于邪盛正实者,而补托法适用于邪盛正虚者,正气的虚实使得治法和遣方用药迥然不同。

2 内托法方药载录分析

明·王肯堂所着《六科证治准绳》曰:“内托之药,补药为主,活血驱邪之药佐之,或以芳香之药行其郁滞,或加温热之药郁其风寒。”推断可知,当时已完成了对内托法方剂组方原则及配伍规律的研究,体现了中医学扶正祛邪、调和阴阳大法在外科临床上的运用。而扶正的对象是什么?清·张秉成《本草便读》给出了答案:“黄芪固卫而实皮毛,敛汗托疮宜生乃效。”《外科证治全生集》载:“炙芪只补气,不能托毒,炙草只补中不能解毒……如需用芪草亦皆生用,不用炙也。”

内托法运用补益气血以及透脓之品助其机体扶助正气,托毒外出,避邪毒蔓延,伤害机体本身,而在组方过程中发现少有血肉有情之品,多见草木之流,证实了脓为气血所化,故扶正的对象是气血,因此诸多医家对内托之药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如《外科正宗·龙泉疽虎湏毒第四十五》云:“……已成欲其作脓,芎归内托散;脓成胀痛者,针之即愈。”且《本草逢源》亦指出其“能调血脉”,西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谓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2],明确了黄芪为补托要药,还有活血调和营卫的穿山甲和皂角刺。正如唐甄权《药性论》记录穿山甲:“治痔漏恶疮疥癣”,元·朱丹溪所着《本草衍义补遗》描述皂角刺:“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清·陈士铎《本草秘录》载:“当归……入之补气药中则补气,入之补血药中则补血”,意在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白芷在《日华子诸家本草》被录为:“……排脓,止痛生肌”,清·唐宗海所撰《本草问答》载有:“防风以味甘入肌肉,气香而温,故散肌肉之中寒气。[3]”提出了透托法的用药以辛散解表药为主,旨在通滞散结、透解热毒。清·张德裕在《本草正义》提到附子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4],表明温阳药在补托法中的主要作用是温阳托毒,扶阳抑阴。

3 典型验案

案1:符某,男,27岁,2011年9月19日于门诊初诊。患者1周前自觉肛内坠痛不适,活动加重,大便4 d未排,伴小便排出困难、口干、眠差,无畏寒、发热,未行任何治疗。查体:舌红、苔黄、脉弦数。专科检查:(截石位)视诊(-),指诊9点位距肛缘6cm直肠壁隆起,局温较高,压痛明显,肛镜下见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急查血常规WBC:11.0×109/L,肛门直肠彩超检查示肛门左前侧显示不均匀液性暗区。患者要求急诊手术,考虑到患者未曾使用抗生素静滴,脓腔尚未硬化,建议患者口服中药促脓肿透发后行根治术,以避免二次手术。西医诊断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中医诊断肛痈,辨证属火毒炽盛、气血凝滞、腐肉为脓,治宜清热解毒透脓。方用透脓散加减:生黄芪60 g,当归15 g,穿山甲3 g,皂角刺、川芎、金银花、没药各20 g,赤芍10 g,生甘草50 g。2剂投之,肛门出现一直径约5 cm肿块,色红,应指感明显,遂局麻下行根治术,术后常规坐浴和抗炎,患者因创面小术后恢复快,随访无复发与不适。本案中脓肿位置较深,为载毒外出,应用透托法托里意在速其脓。方中重用生黄芪托毒排脓,配伍当归和川芎活血化瘀,皂角刺、山甲软坚溃脓,没药祛瘀止痛,共奏溃脓排毒之效,缩小了手术范围,减少了创伤,符合现代手术微创理念,且方中未用过多的攻伐之药,固护脾气,使正不虚,故术后恢复较快。

案2:艾某,女,32岁,2012年3月在我院行“低位单纯性肛瘘切除术”,术后给予常规中药熏洗及换药,术前4项及血糖检查无异常,术后10 d见创面愈合迟缓,伤面平坦,肉芽不生,色泽淡红,有少量白色分泌物,查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后患者因工作原因出院,出院后坚持坐浴和门诊换药,1周后创面未见明显缩小,创面边缘皮肤柔软,肉芽组织色泽晦暗,创面凹陷,脓汁稀薄。自诉上周经水量多色淡,查体唇甲色白、舌质淡、少苔、脉细,辨证属气血亏虚、正虚邪恋,治宜补益气血、托里生肌。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黄芪30 g,人参、当归、白术、白芷各20 g,茯苓、川芎、皂角刺各15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服药期间禁食生冷油腻之品。2012年4月复诊,创面平整,色泽鲜红,肉芽组织成颗粒状,并见少许脓性分泌物。自诉饮食较前增加,去上方中川芎、白芷,加入白扁豆15 g继续口服。5剂后复诊,创面开始收口,较前明显缩小,后换药引流数次后痊愈。本案中术后创面由平坦到凹陷此乃元气本虚,以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气足则脾不虚;加入川芎活血生血、祛瘀生新,诸药配合,意在催托毒气在外,使得脏腑阴阳调和,气血充则新肌生,故创面出现脓性分泌物,肉芽组织红活,与中医学“煨脓长肉”相得益彰。而方中加入人参,并非是以参补虚,而是以参助芪,添其托毒之力,却无补毒之害;后期饮食倍进皆因毒气逼出后胃气回升,继续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着重颐养后天之本。

4 体会

内托法适应用于肛肠疾病,具体价值体现在肿疡后期促脓,脓疡之时溃脓,溃疡初期排脓,而分析病情应因时治宜,圆机活法。肿疡初期阶段用透托法属于顺治法意在促其排脓,肿疡后期当形症已成运用托法,旨在促其成脓。因此在中医经典古籍中可以看到很多内托、托里等方剂名称,均是基于对内托法的准确辨证。当局部感染脓液成形时,应大胆扶助正气促邪化脓、载毒外出,脓泄后应引流以尽其脓,并慎用苦寒攻伐之药,注意固护胃气。肛肠病手术治疗仅仅是解除症状和体征,是中医学“急则治其标”的体现,术后辨证施治则为根除发病的源头,是中医学“缓则治其本”的表现。在肛肠疾病术后创面收口阶段,只有虚证才能运用补托法,毒邪未尽时不可用之,以免闭门留寇犯“实实之戒”。因此,临床运用内托法贵在审详,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医者要识古知今,用之必得其当,方可称为良医。

[1] 潘立群,崔学教.中医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

[2] 孙晓波,李芳芳.对黄芪临床功效的再认识[J].北京中医,2004,23(3):165-166.

[3] 刘颖姝.防风功效及临床用药思维的文献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17.

[4] 傅文录.附子功效考[J].河南中医,2011,31(10):110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