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南

(厦门大学医学院中医系,福建厦门 361002)

“肺脾并调”治湿热探析*

黄俊南

(厦门大学医学院中医系,福建厦门 361002)

通过对湿热病成因、致病特点的分析,指出湿热病无论是由外感或内伤所致,在病机上的一个重要共同点是容易阻滞气机,而气机阻滞更导致湿邪缠绵难化。故依据这一特点,结合名家的相关论述,着重从调节气机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肺脾并调”这一治则治法在湿热病治疗上的重要意义,并对体现这一治则治法经典方剂“三仁汤”的组方用药进行了详细分析,希冀为同行提供有益参考。

湿热;气机;肺脾并调;三仁汤

湿热为患,古已有之,古代先贤对此早有阐述。如《黄帝内经·素问》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又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在清代,温病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于湿热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温病条辨》创建了以三焦为纲的温病辨证论治新体系,并且对温病进行了温热、湿热的分类,具有执简驭繁的临床指导意义[1]。

我国东南地区地势较低,夏季炎热,水网众多,降雨丰富。湿为阴邪,其性趋下,结合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得湿热病在南方地区有较高的发病率,其治疗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目前,许多临床医师对湿热病的治疗多从淡渗利水、清热燥湿或者芳香化湿着手,但有时候效果可能不甚理想。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考虑到肺为华盖,主一身之气机;而且肺朝百脉,通调水道,水道通调则湿有去路。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肺脾对于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津液的布散具有重要作用。从气机着手,肺脾并调或者可以另辟蹊径。故本文拟从“肺脾并调”的角度对湿热病的治疗作一探讨,以冀为同道提供有益借鉴。

1 湿热致病病因病机:内伤外感酿湿热

1.1 外感湿热

夏秋季节,南方气候潮湿,气温普遍比较高。素有内湿之人,起居不慎,则易外受湿热之邪侵犯[2]。

1.2 饮食不慎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古代一般百姓轻易吃不上膏粱厚味,如鱼﹑肉﹑蛋﹑奶等已成为现代人的日常食品。但是这些食品摄入过多每易酿生痰湿。加之现代人普遍嗜好生冷瓜果、吸烟喝酒,更易使脾胃受损,导致阳气被遏,湿邪内生,酿生湿热[3]。正如清·薛生白在《温病经纬·湿热病》所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1.3 情志抑郁

心情不畅或思虑过度均可致气机郁滞。气滞则津液难以布散,郁久而湿热内生。清·石寿棠在《医原》中提出:“思虑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枢转不灵而成内湿。”可谓对此病机的概括性论述。

1.4 调补不当

笔者观察发现,许多人喜欢“进补”﹑“补肾”,而一般补品偏温且较为滋腻,服用不当易酿生湿热。

2 湿热致病特点及临床表现:阻滞气机病缠绵

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大体如《温热经纬·湿热病》所说:“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临床多见肢体困重,发热在午后明显,且发热特点是不因出汗而减[4]。湿热致病虽以中焦脾胃受累为主,但亦可熏蒸于上而壅阻于肺。薛生白云:“湿热可闭阻三焦而蒙上、流下,上闭、下壅。”由此足见湿邪致病的广泛性。肺位上焦,主气之宣发和肃降。湿热壅阻于肺,导致肺失宣肃、气机上逆而见咳嗽、胸闷气喘。湿阻热郁、津液被灼,可见咯痰白黏或黄黏(黏痰亦是提示湿邪的重要依据),典型舌苔则表现为黄厚腻或白腻。

李东垣指出,湿热一方面伤津耗气,另一方面黏腻困阻脾胃,使脾胃之气愈伤。所以在脾胃不振的基础上,同时伴有胸满肢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小便黄数、大便溏而频或如泔色等诸多表现[5]。脾胃为中焦气机升降之枢,肺脾皆为湿热所困,则气机不畅明矣。故而笔者认为,湿热为患表现虽繁,病情虽缠绵,但只要抓住“肺脾受困,气机不畅,津液不布”这一关键,治疗上就可拨云见日了。

3 湿热病的治疗:肺脾并调是关键

湿热为患,湿在热中,热在湿内,胶结难分。治疗上不能仅仅拘于“热者寒之,湿则燥之”的方法,单纯清热或燥湿。吴鞠通对此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温病条辨·中焦》)。这就提示用药应尽量避免单纯的苦寒清热,以免湿邪冰伏难化,当清热化湿并举。所谓“湿祛则热孤”,“渗湿于热下”,这些论述对于指导湿热病的治疗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针对“肺脾受困,气机不畅,津液不布”这一湿热致病特点的认识,笔者特别强调“肺脾并调”。调肺气之作用,正如清·石寿棠所言:“天气开而毛窍经络之清邪自开,即胃﹑肠、膀胱之浊邪,无所搏束,亦与之俱开。汗得解而二便解,如上窍开而下窍自通也。”肺气之宣通对湿气布散的作用由此可见。而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升胃降有助于肺之宣肃。气机流畅,自然无胸脘痞闷。再佐以淡渗之法,俾湿邪有出路,如此则津液布散,湿热可清。

在具体用药方面,三仁汤为从“肺脾并调”治疗湿热的经典方剂。该方的重点在于“宣畅气机,清热利湿”。吴鞠通曰:“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方中以“三仁”为君药,其中杏仁苦微温,宣畅上焦肺气,使气化则湿化,此即调肺,且原方中杏仁用五钱,注重宣肺的用意非常明显[6]。白豆蔻辛温,芳香化湿,行气和中,转运化水湿之机,此即调脾;薏苡仁甘淡微寒,利湿清热,兼能健脾、疏导下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出;三仁分入三焦,宣发肺气,开水之上源;行气燥湿以助脾运,淡渗利湿以疏水道,使气机宣畅,湿去热清。另外,“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方中配伍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利水清热,使湿有出路。这便是三仁汤着名的“宣上,畅中,渗下”的治则体现。但笔者认为,此方精彩之处还在于半夏燥湿和胃,其性降,降胃则有助于肺之肃降;厚朴苦温,行气化湿,进一步调畅中焦气机。二药偏温,用于方中可使寒凉之品清热而不碍湿,从而避免湿遏热伏的格局。全方用药较为平和,无辛燥过度之虑。如此则能启上源、调中焦、畅气机、利小便,可使肺脾同调、三焦宣畅、湿热可祛。

4 结语

总之,湿热病病程缠绵,治疗难度比一般的外感病大,疗程相对也较长,故而选择合适的方剂并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是取效的关键。本文为笔者管见,突出强调“肺脾并调、调气为重”在湿热病治疗中的作用。三仁汤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在实际运用该方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具体情况辨证处理,圆机活法,用之在人。

[1]许家松.《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证治[J].中医杂志,2013,54 (6):522-525.

[2]魏鹏草,苗青,樊茂蓉,等.湿热咳嗽证治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2):2028-2030.

[3]敖素华.湿热咳嗽辨证论治初探[J].四川中医,2005,23(6): 13-14.

[4]徐静.湿热壅肺的证治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112-113.

[5]胡志成,徐云生.李东垣论治脾胃湿热证的特点[J].四川中医,2011,29(3):63-64.

[6]王彦晖.三仁汤在多种湿热病中的运用[J].厦门大学学报,1995,34(2):296-298.

R242

A

1006-3250(2015)06-0642-02

2015-02-25

厦门市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海峡(厦门)中医药科技平台(3502Z20100006)

黄俊南(1989-),男,广东茂名人,在读硕士,从事中医内科学的临床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