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强,魏雪红,朱西杰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银川 750004;2.回医药现代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银川 750004;3.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银川 750004)

《回回药方》脾胃病诊治特色探讨*

李卫强1,2,魏雪红3,朱西杰1,2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银川 750004;2.回医药现代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银川 750004;3.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银川 750004)

通过对《回回药方》中脾胃病病因病机的分析,得出脾胃病在发病方面以脾胃寒湿、气血亏损为主,久则可以及肾。治疗一方面注重运用香药、温药以温阳散寒化湿,促进黄黑体液消散;另一方面善用动物类血肉有情之品温补精血,提升脾经、胃经气力。同时在用药剂型方面内服侧重于应用膏剂即舐剂,外用侧重于应用拓药,内外兼治,提升脾胃病的治疗效果。

回回药方;脾胃病;诊治

回族医药典籍《回回药方》原书共36卷,现仅存四卷残本,保留继承了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中的“真一”“四元”“三子”与“四体液”“禀性”“疾病根源”说,以及中世纪以来阿拉伯伊斯兰医学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同时也融合了中医学“元气”“阴阳”“脏腑经络”等学说,其所代表的回族医药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就《回回药方》中脾胃病的病因病机、治疗用药特色做一探讨。

1 《回回药方》对脾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回回药方》中将原发病因和继发病因分别称为“根源”“病根”或“因”,其对脾胃病病因的认识主要有以下6方面:一是气候因素:有气、热、寒、风,湿、干;二是情志因素:大喜、大怒、惊恐、愁思等;三是饮食因素:有醉,过饥、过饱,饮食生冷、饮食秽物、过食冷性或热性食物等;四是生活起居:有过劳、房劳、睡眠少等;五是创伤因素:有跌仆损伤、刀箭伤、各种击伤、虫兽伤等;六是中毒因素:有饮食中毒及各种接触中毒。《回回药方》的这种病因范围与中医“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病因基本相当。

同时,《回回药方》中也特别强调体质禀性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之身心均来源于4种原质(热、冷、干、湿)和4种元素(水、土、气、火)。4种原质构成人的禀赋质性,分别有禀质干、湿、热、冷以及干热、干冷和湿热、湿冷8种不同气质。4种元素构成了人的禀性与体质,分别有水质、土质、气质和火质的不同,从而揭示出禀赋气(体)质易感疾病及防治方法。

《回回药方》在脾胃病发病中也特别强调机体的发病与禀质气性衰败、疾病根源有关,又与体质体液(白、黄、红、黑4种体液)病理变化有关,合称“白痰根源”“黑白根源”“黑血根源”“浊痰或白痰根源”等。《回回药方》指出,“根源”“病根”或“因”等影响患者的禀质气性,导致禀性衰败,脾经、胃经气力损伤而有净湿、湿浊、净痰、浊痰等堆积体内,经脉阻滞不通,发生脾胃病。中医学指出,脾为生痰之源,《回回药方》中由于脾经、胃经损伤产生的“白痰根源”“黑血根源”等相当于中医“痰饮”“瘀血”等。在单指具体某一脏腑时,《回回药方》常称为“某经”,不过这里的“经”并非指“经络”,而是指脏腑本身。因此,临床中脾胃病多为脾胃气虚、阳虚、痰饮、寒湿内阻等病证。

2 《回回药方》脾胃病治疗用药特色

2.1 善用香药、温药散寒化湿通络

从《回回药方》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来看,以气虚、阳虚,痰饮、寒湿内阻类脾胃病较多,导致胃经、脾经气力不足,相当于脾胃气虚、水湿壅盛者为多。同时在治疗法则方面也提出热胃经、消散风,如中医学所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正邪双方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说明患者脏腑功能损伤而气力不足,易致外风侵袭而损伤脾胃经,导致运化黄黑体液能力下降,湿浊、浊痰停留体内,因此在脾胃病的治疗方面香药、温热药物,即中药温里药、芳香化湿药以及温补肾阳的药物用量较大,注重从脏器功能调整和祛除外邪,即从脾胃经脉和禀性病变的调理。

2.1.1 善用香药、温药散寒化湿通络,注重肝脾肠经并调 从脾胃经脉病变进行调理,并注重肝脾肠经并调,体现气候、情志因素在脾胃病发病中的影响。如治疗胃经弱者之哈不里哈八西方[1]:铁渣(制过)十二两,辣菜子二十两、韭菜子、胡萝卜子、葫芦巴子、葱子、萝卜子、草果(去皮)等药捣研细,以韭菜水为丸,每朝服二钱。其中应用辣菜子、韭菜子、葫芦巴子、葱子、萝卜子等种仁类温阳药物,通阳散寒,濡润通络,加之草果芳香化湿,祛除浊痰或白痰,增强胃经气力。同时又以韭菜水泛丸增强温化之力。

又一方[1]能治胃经、肝经、腰子冷者,还能治肝经坚实,又能止蛊证不生。包括韭菜子八钱,干姜、八里剌、牛柑子、茴香、肉桂、黑诃子、桂心各七钱、胡椒、荜拨、甘松二钱、丁香一钱、沙糖等,其中韭菜子、干姜、茴香、肉桂、桂心、胡椒、荜拨、甘松、丁香也是以芳香、温阳药为主,温通脾胃经脉、助肾化气、散寒化湿,实则依《伤寒论》太阴病之例,对久病者侧重补肾以健脾胃,治疗“宜理中四逆辈”,以韭菜子、干姜、茴香、肉桂、桂心等温里补肾药物和芳香化湿药温肾气、助脾胃经脉气力,增强运化能力,对于病程较长的脾胃病的恢复具有较好的疗效。

又如番打的浑[1]能热胃经,能消散风,又胃经并肠经疼,用之皆得济。药用咱法阑(即番栀子花蕊)、撒答卜子(即薄荷子)、干姜、松子仁各六钱,乳香各二钱,胡椒八钱。明确提出能热胃经、消散风,强调患者脾胃经脉损伤,气血亏损而气力不足,易致外风侵袭,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也说明回族医学在发展中融合了中医学的精髓,应用撒答卜子、干姜、松子仁、乳香、胡椒温通补中,助脾胃气力,疏散外风。

再者如马竹尼阿傩失答芦方[1],此方是忻都人造的马肫(即膏子药),服之能令面色光泽,去其黄色,令口气、汗气转香,又能助肝经,食前食后皆可服也。药用梅桂花六钱,香附子五钱,丁香、麻思他其(即西域芸香)、甘松、白薇各三钱,咱法阑(即番栀子花蕊)、肉豆蔻花、草果、肉豆蔻各二钱,阿米剌(即牛柑子)二十两等。中医学认为,口臭是湿气蕴蓄化腐所致,治疗上遵循“除之以兰”,此方中香附子、丁香、麻思他其、甘松、草果等即遵循香药芳香化湿、温通脾胃肝经而达令口气、汗气转香之效。

2.1.2 善用香药、温药,注重调理禀性体质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互为一体,天人相应,形神统一。回族医学在调理患者脾胃经脉气力、气质的同时,亦注重患者禀性体质的调理,即是“身”与“心”、“形”与“神”二者关系的调理。这也是回族医学融合中医学理论的又一体现。同时,根据禀性不同将药物、方剂、疾病做了分区,有干性的、湿性的、性冷的、性热的。阿维森纳(伊本·西那)《医典卷二·生药志》讲海狗肾(腽肭脐)的药性时说:“它是海犬的睾丸(Khusyat Hayawallial-babri)”,“它的热性在第三等级之末尾到第四等级。它的燥性在第一等级”。《回回药方》卷之十二亦言:“腽肭脐,禀性第三等类至第四等上热,第二等上燥。”因此,脾胃病治疗上也体现了注重体质调理的特色。如治禀性而冷的调理禀性马准(即膏子药):干姜、细辛、木香、胡椒、菖蒲各一两,干薄荷、阿魏根、黑则米阳(即腽肭脐)、芥子各五钱。又如马准,治因寒湿胸膈力微……禀性有湿,脚气寒湿,治肝脾俱硬等。药用诃子、熟金樱子各等七钱,胡椒、荜拨、干姜、红番盐、黑番盐、香附子、白豆蔻、丁香、香菜、牵牛子、番茴香、干芫荽各等五钱、柴胡十五两等。以上二方均侧重以香药、温药调理患者禀性体质,这也是《回回药方》中脾胃病治疗方面的一大特色。

2.2 善用动物药温润通络

中医药中应用动物类血肉有情之药的不乏其数。早在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即有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血虚寒疝、产后血虚腹痛等病症,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记载采用羊靥、鹿靥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临床表明,动物类药其疗效优于植物类药。《回回药方》中治疗脾胃病采用动物类药亦较多,且种类繁杂。如阿他纳昔牙方大者[1],治疗凡肝经、脾经、胃经因冷、白痰、黑血生的证候。其中即采用腽肭脐(海狗肾)、羊角(制烧过)、狼肝(干者)各等分补益精血,温通脾胃经脉。

此外,又一方[1]治白痰根源,药用野撒答卜(即野薄荷)、海螵蛸、博剌(即硷)、没药、荜拨、羊粪(烧过)、鼠粪各等分。中药中有五灵脂活血化瘀理气,此方中应用羊粪、鼠粪亦取其温阳理气、活血化瘀、促进白痰根源消散之效。

又一方[1]治黄痰根源,药用海螵蛸(烧过)、纳体龙(即梧桐泪)、鼠粪等,亦有鼠粪之用活血化瘀理气。此外又一方速效者应用竹根(烧过)、鼠粪、刺猬皮的灰、硇砂、博剌(即硷)等,其中刺猬皮在中药中功效为行瘀止痛、止血、固精,用于胃脘疼痛、子宫出血、便血、痔疮、遗精、遗尿,此处应用刺猬皮灰也有行瘀止痛止血之效。

马竹尼海撒而方[1](即加腽肭脐、牡丹皮、木香、胡椒、番栀子花蕊的膏子药)能克化饮食。其中主要有腽肭脐、甘草汁、牡丹皮、木香、胡椒、荜拨、米阿(即苏合油)、甘松、麝香、真珠、没药等,腽肭脐即海狗肾温肾壮阳、填精补髓,常用于阳虚畏寒、阳痿遗精、早泄、腰膝痿软、心腹疼痛等,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大西知即尼牙方,此方是经验过者。人或禀气冷……又能开肝经气结,消散肝经上坚实,又能热胃经冷。又人伤食者,吃此则能消化。其中有腽肭脐、肉桂、白薇、堵胡(即野胡萝卜子)、没药、胡椒、荜茇、木香等,也有腽肭脐,即海狗肾的应用。

从上可知,脾胃病中应用动物类药物主要在于温补脾胃经脉之气力,活血通脉,促进白痰、黄痰根源的消除。与中医学活血行气可以促进痰饮消散原理一致,正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即有痰饮病的治疗大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3 内服善用舐剂,外治长于拓药2.3.1 内服善用舐剂 在脾胃病的治疗方面,《回回药方》中内服善用膏方,又称作“舐剂”。膏方主要有外用和内服两类,外用膏方多用于治疗外科疾患或内病外治诸疾。内服膏方分成品药和加工成膏,如糖蜜剂、糖醋制剂。如《回回药方》中的“马准”“马竹尼”(Majun),其优点在于服用方便,口感较好,老少皆宜,无汤剂味苦难服之忧。内服膏剂多用水、糖果、醋、蜜混合煎煮浓缩而成,它集中了药物精华,量少而纯,不含纤维素及杂质,服用不损伤胃气,便于消化吸收,药效温和持久,对于平素胃肠功能不佳、体弱多病者尤为适宜。如陈皮膏子疏风、顺气、唤口香气。用陈皮、肉豆蔻、丁香、荜拨、草果、豆蔻、官桂、白胡椒、良姜、干姜、麝香同为细末,炼蜜调合,每服一钱或二钱。陈皮马准(即陈皮膏子药)疏风、顺气、消食、香口气,用陈皮、丁皮、肉豆蔻、丁香、胡椒、荜拨、官桂、良姜、干姜、麝香,同为细末,炼蜜调合而服[1]。

2.3.2 外治长于拓药 《回回药方》中除了内服舐剂之外,还特别注重外治法,其中有很多外用拓药即外敷方剂。如卷三十中拓药方[1]:治因胃经冷、肝经冷生蛊证者,药用甘松、木黑里(即安息香)、香附子、芦荟、没药、乳香、牡丹皮、木香、阿吉而哈而哈(即细辛)、米阿(即苏合油干者)、梅桂花、丁香等,已上药当化者于葡萄酒内化开,余药捣罗为末相和,作拓药用。

又一方[1]治肝经、胃经弱并坚实,能止肝经上泻。药用可其烧饼(八额打的者,即地炉里做的烧饼)四钱,麻思他其(即西域芸香也)、阿福散汀(即艾)、乳香各二钱,没药、芦荟、沉香、阿哈黑牙(即五倍子)各一钱,剌丹(即黑安伯儿香)二钱,梅桂油、纳而丁油(即甘松油),先将可其烧饼、忽而麻(即万年枣)于葡萄酒内浸过,与余药为末,共相和,作拓药用。

总之,《回回药方》在脾胃病的诊疗方面用药经验丰富,特色显着,值得深入探讨。

[1]牛阳.《回回药方》研究[M].银川: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2010.

R256.3

A

1006-3250(2016)12-1601-02

2016-05-16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I05B01)-回族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卫生适宜技术研究;2016年宁夏医科大学优势学科群建设项目(XY201620)-回医脾胃病诊疗规范研究

李卫强(1974-),男,陕西凤翔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回)医药脾胃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