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秀兰,赵 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29)

【中医写作与翻译】

“中医”“中药”“中医药”的英译探析❋
——兼论其对新内涵中医药基础核心术语英译的启示

任秀兰,赵 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29)

目前“中医”“中药”“中医药”存在多种译法。由于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基础核心术语内涵也反映了中医药的发展趋势,涵盖中医药新学术理念。怎样在翻译中医基础核心术语时既保持中医药传统理念,同时又反映中医药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关系到中医药的发展,也是中医英译的重要命题。故通过对“中医”“中药”“中医药”传统与现代的语义辨析,研究其英译,根据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提出概念细化的翻译原则,以期对中医基础核心术语新内涵的英译提供借鉴。

中医;中药;中医药;英译;术语内涵

中医药基础核心术语承载着深厚的传统中医药学术思想,是中医药的基础。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展开,这部分术语也被赋予现代研究的成果,如中医药在现代研究与实践中被分为相对独立的中医、中药等研究领域。基于此,这部分术语的英译需要对其传统与现代内涵进行梳理、探索与其相应的翻译原则与方法,以保证译语准确传达原文信息。

“中医”“中药”“中医药”是中医药基础核心术语,由于其含义层次重叠涉及中医药的历史与现代分科,因此其译法也有多种。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门户网站则采用“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英文名称为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与此同时,Chinese medicine(CM)和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的使用存在着争议。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采用“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作为英文名称,而天津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则采用“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作为译名。浙江中医药大学译作“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中医、中医药、中药的翻译都译作“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或“Chinese medicine”是否合适?本文将通过考究3个术语的语义溯源,探讨3个术语的英译,给出推荐的翻译,探讨其翻译原则以期为中医药核心术语新内涵的英译提供参考。

1 “中医”“中药”“中医药”英译研究现状

“中医”“中药”“中医药”这3个医学术语使用随意,其英译没有统一标准,当下甚至都被译作“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但这种译法一直存在争议。

“中医”的英译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简称为TCM)自提出以来,不少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traditional”一词的使用会让人误以为中医是“原始的”“陈旧的”“非科学的”[1],认为“中医”应译作“Chinese medicine”。吴振斗[2]最早在研究中指出,当下“中医”内涵应包括传统中医与现代中医,而“传统中医”与“现代中医”是具有明显区别的2个概念,提出中医、中药可译为Chinese medicine,中医药可为Chinese medicines。李照国[3]在“几个医学概念的汉译英问题”指出,将“中医”译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翻译人员着眼于中医“历史悠久”的缘故。马堪温在翻译“中医”一词时,在Chinese之前增加了traditional这个词加得很客观也很科学,并且其他各国的传统医学也是按照这一模式定名的,不存在贬低与否的问题。在术语“中医”英译探讨一文中,通过对国内外权威英汉双解辞典、新华社以及WHO官网中“中医”相关词条的分析研究,认为“中医”的正确英译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可简写为TCM[4]。丁颖[5]从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反馈角度谈“中医药”的英译,从语内反馈和语际反馈角度出发,认为Chinese medicine(CM)应该成为“中医药”的英译标准,其保持了源语言文化的最大信息,遵循文化自信原则,保证了语内传播和语际传播达到最佳效果,在实践运用中应当予以大力推行。从文化软实力角度看,“×× (地名) 中医药大学”之英译[6],以历史比较法、文化软实力为切入点,认为“×× (地名)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应是各中医院校英译的标准模板。综上所述,中医与中医药多被译作“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中药被译作“Chinese medicine”。“中医”“中药”和“中医药”的英译仍然模糊,语义互有重合,术语应是一词一译,译语不确定不利于中医药对外传播,因此有必要对三词的英译作出辨析,以便于信息交流的准确。

2 “中医”“中药”“中医药”的英译研究

“中医”“中药”“中医药”是中医药基础核心术语,涉及医学、哲学、文化等诸多层面,十分复杂。了解“中医”“中药”“中医药”的起源及其形态的历史演变,对我们解读“中医”“中药”“中医药”具有溯本清源之效。

2.1 “中医”的意义辨析及英译

“中医”一词最早见于东汉5班固《汉书·艺文志》“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里的“中医”是指符合医理(“有病与其被庸医误治,不如不治,反而常能符合医理”)。

《千金方》:“古之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医犹言中工。”这里的“中医”是指“中等技术水平的医生”,“中医”是相对于良医、上医或庸医、下医而言的。

中国古典医书、药典里没有现下含义的“中医”一词。然而“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存在于3000多年以至更久[7]。《说文解字》[8]这样解释医:“医,治病工也。”可见,最初的医是指“治病的人”。古代把中国传统医学称为“汉医或者汉方医”。

现代含义“中医”一词最早出现于清末,西医传入中国以后。“中医”一词的由来主要是为了与“西医”区别,将中国的医学称之为“中土医学”“中医”。由此可见,“中医”的称谓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对应西医而言[9]。

中国传统医学正式被定名为“中医”可谓历经坎坷。1913年民国政府从政府层面限制中医发展,1929年民国政府动议“废止中医”,由于受到当时中医界的集体抵制才没有被废止。“中医”一词及中医学正式被官方认可是在1936年1月22日,民国政府颁布了《中医条例》,使中医学有了法律地位,国家医药卫生机关也增设了中医,政府也允许设立中医学校,至此“中医”一词被正式固定下来。

《现代汉语词典》[10]对“中医”的解释一是中国固有的医学,二是用中国医学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

1956年中国第一所中医院校成立,标志着中医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学简称为“中医”。

上述解释依时间顺序展示“中医”从古代至今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古代的认识和今天的认识完全不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代表了现今绝大多数人对“中医”的认识。古代“中医”内涵是指符合医理、中等技术水平的医生;现代“中医”是指中国固有的医学、中医医生、中医学科。

本文研究的是“中医”的“时译”,即现代含义“中医”的英译。研究选择以下3本权威辞书的译文作为参照,一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术语国际化标准[11](以下简称WHO标准),二是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标准[12](简称“世中联标准”),三是《汉英词典》[13]。(1)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O标准);(2)Chinese medicine, physician/doctor of Chinese medicine(世中联标准);(3)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Chinese medicine(汉英词典)。

从上述译文可以看到,上述译文均含有“medicine”。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14]中,medicine有两层意思:一是(art and science of the)prevention and cure of disease, especially by drugs, diet, etc, but sometimes including surgery also. 医术,医学;二是(type of)substance, especially one taken through the mouth, used in curing disease 药,尤指内服药。由此可知,medicine当医学、医术讲时可以准确传达医的内涵。

“中医”应该采用哪种译文?鉴于术语的多层内涵,为准确体现中医内涵,我们提出概念细化原则,针对术语一词多重概念,在不同语境使用下,要体现出不同的英译与其对应,不能一概而论,从而准确表达术语语义。

“中医”的第一层意思是中国固有的医学,起源与形成于中国的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15],所以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译作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aditional的使用是准确、客观、科学的,承载着中国医学历史发展的过程,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准确地反映出了中医本质内涵,符合回译性原则,其缩写形式TCM简明易懂、拼写便捷、便于记忆,从长远看容易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第二层意思是用中国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简称为中医医生,运用望闻问切等对病人辨证审因,推断病机,确定病证,为预防、治疗疾病提供判断依据,运用中药方剂对病人进行整体治疗,或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综合治疗。现在,中医医生虽然运用现代技术进行辅助治疗,但治疗中主要还是依据中医学思想,因此笔者认为应译作physician/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可简写为TCM physician/doctor。如人们日常所说的“看中医”,第一层含义是指看中医大夫,第二层含义是用中医的方法治疗疾病。

第三层是中医学科的简称,中医学科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目前学科名称的英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使用后缀-ology,如生物学(biology)、组织学(histology)等;二是专业领域名词+science,如工程学(engineering science)等。因为“中医”一词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因而无法采用第一种构词形式。所以依据学科现有英译的第二种方法即专业领域名词+science,“中医学”译作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可简写为TCM science,既不会失去中医的文化内涵,又能准确表达中医是一门学科。

2.2 “中药”的英译

“中药”一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里的上药、中药、下药,这里的中药专指无毒或有毒,既能补虚又能祛邪的中品药物。然而现代含义的“中药”一词在历代本草典籍中都没有提及,《康熙》《辞源》《辞海》等词典也未见收载“中药”。古籍医书中记载“毒药”“毒”“药”“本草”等居多。《说文解字》中:“药,治病的草。从艹,乐韾”,反映了最初植物药居多的状况,这也是药物称作“本草”的原因。

现代含义“中药”一词的出现是在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包括西方医药学在内的近代实验科学大量涌入我国,国人接触到一类新的医药形式。所以相对于这些外来“西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应的本土化所谓“中药”[16]。由此看出,“中药”一词是在西药进入国内的某个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也可以说没有西药的流入就没有现代“中药”概念的产生。

20世纪初,“中药”一词已正式开始启用,成为我国传统药物的当下称谓,然而“中药”一词流行较晚。1950年之前,在中医学校的教科书和出版的药学书籍中,罕有“中药”一词作为书名、学科名或机构名称[17-18]。1950年以后,“中药”一词开始大量出现在行政机构、学校、书籍、团体和会议的名称上,标志着“中药”正式被主流社会所认同并一直沿用至今[19]。

《现代汉语词典》将“中药”解释为中医所用的药物,其中以植物为最多,也包括动物和矿物。中药教材书[20]定义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等方面的药物。

中药也在不断地发展。中药不仅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应用的药物即传统中药,也包括中药材、草药、饮片和一些古方经典制剂等。同时中药还衍生出新的内涵“现代中药”,现代中药是中药现代化的产物[21],中药现代化是指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研究、开发、管理和生产出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产品[22],可见中药是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的一个总称。此外,中药还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科学。综上,“中药”是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的统称,也是中药学的简称。

世中联标准把“中药”译作“Chinese material medica”,materia medica指本草,如《本草纲目》一般译作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这也表明“中药”一词出现之前,药物被称作本草,是中药的曾用名。本草多出现在古籍文献中,本草是“中药”的古代内涵,而中药并不单指本草,所以将“中药”译作“Chinese material medica”不能准确地表达中药的内涵,中药与本草的英译不能混作一谈。

汉英词典把“中药”译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前面提到medicine的第二层意思是“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回译过去可以是中国的传统药物,也可以是上述的“中医”,就出现了“中医”“中药”都译为“medicine”的情况。WHO标准将“中药”译作“Chinese medicinal”,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medicinal”的释义是having healing properties;(used for)healing有药性的,(用作)治疗的,形容词性,如medicinal herbs/plants草药,药用植物,而没有名词性释义。WHO标准对medicinal的释义是“substance having or designating healing or curative properties or attributes”,虽是名词词性,但medicinal作名词使用还未普遍流行,不利于推广。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中药是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及其成品的中国传统药物以及现代技术开发生产的现代药物的统称。中药明显不同于西药,英译应该凸显其与西药的区别。西药译作western medicine,可中药不能只是“拿来式”的译作Chinese medicine,这样只会让英语读者不知所云,从而失去中药的特色。笔者认为,英译应突出中药自身的特点,建议译作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草药。herbal(of relating to or containing herbs)药草的、草药的,中草药可以说是中药的一个俗称,如日常多见“喝草药”“用草药”等一说,草药并不是狭隘意义上的植物药,其方药中也有动物药和矿物药。herbal能体现出中药与西药的不同,虽不能完全反映中药本质内涵,但目前在没有统一的标准下,“中药”译作Chinese herbal medicine呈现出中药的文化特色。

由此,传统中药译作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现代中药译作moder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中药也是中药学的简称,是根据中医理论体系研究药物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药物来源、采集、炮制、性味、功用、配伍法则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系统学科[23]。依据以上学科翻译方法,笔者认为中药学译作Chinese pharmacology较为合适,不仅实现了术语翻译的简洁自然性,而且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

2.3 “中医药”的英译

在中医古籍、词典中并未见“中医药”一词。“中医药”本身就把“中医”和“中药”分为2个类别,是现代中医分科格局的反映。中医药单从词看,“中医药”这个称谓包含了“中医”和“中药”两层含义。事实上,中文的“中医”并非不包括“中药”,中药也并非不包括中医,医药相互融合,密不可分,中药必定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中医除字面层义必定包含中药。但在特定语境下,如何准确翻译这一术语?

“中医药”的第一层意思是“中医”和“中药”的合称[15]。世中联标准“中医药”译作Chinese medicine,WHO标准译作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目前中医药的英译之争。这里的中医是中国的医学,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中医药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涵盖从古到今的中国医药学,不仅包含传统中医药,也包括现代中医药,是二者的总称。因而笔者认为,“中医药”译作Chinese Medicine(CM)比译作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更能准确传达中医药的内涵,medicine有医学和药物两重内涵,译作Chinese Medicine自然简洁,同时也保证了信息的对等和忠实。

“中医药”的第二层意思是中医药学科的简称,中医药学为学科名。从现代学科分类,中医药学是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合称,但两者的基础理论是统一的,所以历古至今中医药学都是统一的医药体系。以中国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医药体系,有别于近代从西方传入的现代医学体系[23]。在这个意义上,依据以上翻译方法,笔者建议“中医药”译作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让读者一目了然,准确领略到中医药是门学科。

3 讨论

在动态对等理论中,奈达[24]提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奈达后来用“功能对等”替换了“动态对等”,因为“功能”二字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形式,着重于翻译的内容和结果,因而比“动态”更合理。翻译在这里被视作两种文化间的交际。译文要求在最大限度上再次呈现语言形式、意义、风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与原文相吻合。在对待中医翻译中,语言的处理、功能对等无疑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理论依据,在试图将中医的医学信息最大量地传递给西方读者时,也应考虑到将中医中包含的文学、哲学、文化等方面因素尽可能地呈现出来。

对等理论对中医翻译的指导是实现对等翻译的最完美目标,即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达成一种合理的对应,使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也能像源语读者一样的清晰。“中医”“中药”“中医药”是英语读者了解中医学、中医文化的一扇门,打开这扇门的关键取决于这三词能否准确的英译。“中医”“中药”“中医药”是最基本、最简单的语词,其所包含的民族、语言的文化基因也越丰富,因而越不容易找到对应的外国语言文字来表达。从上文的辨析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准确翻译这些基本的语词和概念,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将原汁原味的中医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将“中医”“中药”“中医药”概念进行细化,不仅保证了术语原有的内涵及特殊性,还能传达中国正统意识形态和中国文化传统核心概念。只有完整地翻译中医的思想,才能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对外的有效传播,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医。

中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使很多传统的基础核心术语产生新的内涵。如风火眼,见《青囊真秘》卷一,又名风热眼、火眼、燥火眼、淫热眼,俗呼狗眵眼,系风热攻目所致。因其部分表现症状与西医的急性结膜炎类似,因此很多人认为风火眼是急性结膜炎,译作acute conjunctivitis。根据概念细化原则,风火眼是由风热所致,治宜疏风散热;急性结膜炎多因细菌、病毒感染引起,治宜隔离感染。两者之间还是有所区别,所以其英译不能一概而论。

如何在传达术语传统概念的同时又反映术语的新内涵,也是中医术语翻译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如还套用过去的译语表达中医术语的新内涵,注定会损失术语的内涵层次,因此需要针对不同语境细化中医术语概念,对术语的不同层次概念分别予以翻译,以保证各层次意义的准确传达。中医术语特别是包含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的核心术语,应对所有层次意义作严谨分析,准确理解术语的所有内涵,在对等理论指导下,运用概念细化的翻译原则,保证中医药信息以及文化内涵的有效传播。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继承的过程,同样也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术语新的内涵,因而术语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必会衍生出新的概念内涵,而概念细化原则的提出保证了术语内涵翻译的准确性,对中医药基础核心术语新内涵的准确英译起着指导性作用。

[1] 牛喘月.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从“中医”名称的英语翻译谈翻译中的“信”与“不信”[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3):247-251.

[2] 吴振斗.应该重视中医药对外翻译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57.

[3] 李照国.几个医学概念的汉译英问题[J].中国科技翻译,1998,11(1):5-7.

[4] 陈锋,赵霞,包玉慧,等.术语“中医”英译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24):21-22.

[5] 丁颖,严暄暄,何清湖.从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反馈角度谈“中医药”的英译[J].中医药导报,2016,22(3):118-120.

[6] 郝建军.从文化软实力角度看“××(地名)中医药大学”之英译[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5):126-128.

[7] 李佛基.中医中药概念探析[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11(5):346-350.

[8] 许慎. 说文解字[M].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3.

[9] 徐强.从“中医”内涵的演变谈其发展特质[J].中医药文化,2012,14(4):16-19.

[10]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498.

[11] WHO 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12] 李振吉.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3] 姚小平.汉英词典[M].3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14] 陆谷孙.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8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6] 秦旭华,金沈锐. 中药概念与内涵的衍化[J].中医研究,2006,19(10):4-6.

[17] 陈新谦.中华药史纪年[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1-487.

[18] 傅维康.中药学史[M].成都:巴蜀书社, 1993: 291-318.

[19] 赵浩如.论草药药品的基本特征及其注册类型[J].中国药事,2011,25(1):25-28.

[20]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

[21] 梁琦,李艳彦.由中药本质内涵探讨“现代中药”研发思路[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103-104.

[22] 梁鑫淼,徐青,章飞芳.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3):218-220.

[23] 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等.中医大辞典[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4] 马会娟,苗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AnalysisonEnglishTranslationof“Zhongyi”, “Zhongyao”and“Zhongyiyao” ———forTheTranslationofTheNewConnotationofBasicCoreTermsofChineseMedicine

REN Xiu-lan, ZHAO Xia△

(SchoolofHumanities,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There are several translations about“Zhongyi”“Zhongyao”“Zhongyiyao”.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connotation of basic core terms in Chinese medicine, which covers new academic concepts, also reflect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How to translate the core terms, which both maintain traditional concepts and reflect the latest academic research results of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basis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in translating Chinese medicine into English. Through a semantic analysis of “Zhongyi”“Zhongyao”“Zhongyiyao” from its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oncepts and studying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refinement of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on the basis of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heory, with a view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new connotation of basic core te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yi; Zhongyao; Zhongyiyao; English translation; Connotation of the term

H315.9

A

1006-3250(2017)09-1311-04

国家国际科技专项(2015DFA309101);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项目(2016-ZXFZJJ-117)-中医经典翻译的“异化”策略研究

任秀兰(1990-),女,山西大同人,医学硕士,从事中医英语翻译研究。

赵 霞(1962-),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英语翻译与教育研究,Tel:010-64286445,E-mail: 2975217726@qq.com。

2017-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