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逸洋,黄楚栓,李 荣,杨小红,陈镜合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 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405)

【临床基础】

基于数据挖掘的陈镜合治疗心悸用药规律研究❋

庄逸洋1,黄楚栓1,李 荣2△,杨小红2,陈镜合2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 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40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陈镜合教授临证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方法:以陈镜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岭南名医门诊治疗心悸病例为研究对象,提取处方药物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处方400首,使用药物总计160味,其中高频使用药物的前三位为甘草、茯苓、党参,高频药物组合前三位的为“甘草-茯苓”“党参-甘草”“陈皮-甘草”,并挖掘出10首聚类新处方。结论:陈镜合教授治疗心悸立足于脾,以理脾治心为大法,临证多以六君子汤为基础方加减,并根据合并有肝郁气滞、痰火扰心、气阴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等兼证灵活化裁,多合用四逆散、温胆汤、生脉散、百合地黄汤、桂甘龙牡汤等。

心悸;用药规律;数据挖掘;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陈镜合

陈镜合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业医近50年,擅长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及疑难杂病,在治疗心悸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而独到的经验。本研究首先收集、整理陈镜合治疗心悸病例,构建处方数据库,进而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其治疗冠心病的处方数据库进行挖掘分析,以深入研讨陈镜合教授辨治心悸的用药经验和学术思想。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选取陈镜合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名医门诊治疗心悸处方400首。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内科学》[1]心悸诊断标准;病历资料完整,中医证型、治法、方药组成明确;中医遣方用药以治疗心悸为主;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疗效评定为治愈或好转的病例。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脱落病例。

1.3 处方录入与核对

参照《中国药典》[3]规范统一处方中药名称,双人录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为确保其准确可靠,双人审核所有数据,由此建立陈镜合治疗心悸处方数据库。

1.4 数据分析

1.4.1 药物使用频次 提取处方中药,统计高频中药使用情况,按降序导出结果。

1.4.2 组方规律分析 设置“支持度为85,置信度为0.85”,提取常用药对及核心组合,并采用关联规则计算药物之间的关联系数。

1.4.3 新方分析 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3”,在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两种算法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并使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方法挖掘治疗心悸的新处方[4-5]。

2 结果

2.1 药物使用频次统计

表1显示,通过统计共纳入陈镜合400首心悸处方共160味药物,使用频次高于40的有30味药。

2.2 药物组合规律分析

表3图1显示,支持度个数≥85的药对降序排列后如表2,置信度≥0.85的药物关联规则降序排列后。关联规则网络化展示。

2.3 基于熵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表4显示,依据陈镜合治疗心悸处方数据,以药物关联分析结果为基础,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3,按此约束进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层次聚类分析,演化出“木香、酸枣仁、远志、首乌藤”等10个新处方。

3 讨论

数据挖掘结果提示,陈镜合治疗心悸最高频使用药物为甘草、茯苓、党参、白术、陈皮、白芍、半夏、砂仁、柴胡、黄芪等。高频药物组合有甘草-茯苓、党参-甘草、陈皮-甘草、白术-甘草、白术-茯苓、陈皮-茯苓等。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分析药物核心组合主要有木香-酸枣仁-远志、沉香-磁石-蛤蚧、麦冬-丹参-火麻仁、威灵仙-白芷-羌活等。

表1 处方中药物使用情况(频次≥40)

表2 高频药物组合统计(支持度个数≥85)

表3 药物关联系数统计(置信度≥0.85)

图1 陈镜合治疗心悸关联规则网络化展示(支持度个数≥85,置信度≥0.85)

陈镜合认为,心悸病机为气血亏虚,阴阳失和,心神失养;或痰、饮、瘀、火扰心,心神不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研究结果提示,陈镜合治疗心悸以理脾为要,理脾即所以治心。认为心悸是“心”的常见病证,其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紧密相关,其中脾尤为关键[6]。缘由有三,一是心主血脉,血行脉中,即虽由心气推动,但究其原动力乃宗气所为。如周学海《读医随笔》记载:“荣气不能自动, 心藉宗气之力以运之。[7]”陈镜合根据《灵枢·邪客》“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尤其重视宗气在心系疾病中的意义[8]。而究宗气之源,实为脾胃化生之“谷气”,与肺吸入之“清气”相结合。若脾气旺则宗气盛,脉搏徐缓,平和有力;如脾气虚则宗气衰,鼓动无力,心脉滞涩,则心悸胸闷诸症皆起。二是心主血脉亦有赖于心血的充盈,心血有“生化于脾, 总统于心”的特点。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盛则心血充足,血脉流利;脾气虚则生化乏源,心失所养,血脉不利,以致出现惊悸怔忡等症。其三是脾经脉之支上膈注心中,通于心脉。在此基础上,脾主运化,升清降浊,若脾气盛则津液输布正常;反之则运化失司聚湿生痰,浊邪上犯于心则悸动。因此,陈镜合强调脾虚是心悸病发病之根本,治宜理脾以治心。

表4 聚类分析所得候选新处方

陈镜合遣方用药立足于脾,但不拘泥于补,讲求虚实之辨。结合数据挖掘结果及临床实际病证,分析用药规律如下。

(1)从药物频次和关联规则网络化展示图可知,陈镜合治疗心悸立足于脾,多以六君子汤为基础方,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脾气、补心气,振奋阳气,鼓动心脉,加半夏、陈皮则温运水湿,降逆化浊,全方健脾理气、化痰开郁、补而不腻、消而不峻,此即“理脾治心”之法,以使脉律复常,心悸得消,体现其“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同时根据病人的兼证,常有不同的药物配伍规律。

(2)除了六君子汤,柴胡、枳壳、白芍使用频次也较高,合上甘草即为四逆散,可得知兼见肝郁气滞者不在少数,还可酌情加上川芎、香附、川楝子等疏肝之品。阳气不能外达,气机郁滞胸中扰乱心神而成心悸。四逆散出自《伤寒论》,有疏肝解郁之效,原文中更有“悸者,加桂枝”之说,在关联规则网络图中亦有体现,可见合用四逆散治疗心悸实为张仲景之意[9]。

(3)兼见痰火扰心者则合用温胆汤。温胆汤治疗心悸在宋5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惊悸证治》中提及,随认识的深入,主治亦由“心胆虚怯”发展为“痰热内扰”[10]。方中半夏合上竹茹,清热化痰相兼,痰热清则心自安。辅以枳壳顺气消痰,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消痰,大枣、甘草调和脾胃,全方清其痰热,复其清净温和之常,达到“温胆”而“宁心”的目的。

(4)兼气阴两虚者则加麦冬、五味子,即生脉散。生脉散方可养阴复脉、益气生津,药理学研究认为,本方具有改善心肌代谢、保护心肌、调节血压、抗休克作用,尤其对于心血管疾病疗效显着[11]。故对于气阴两虚的心悸加用生脉散可以补益心肺,以达宁心平悸调律之效。

(5)兼见阴虚火旺者则加用百合、地黄,即百合地黄汤。百合地黄汤原为张仲景治疗百合病而立,症见心烦、口苦、汗出、眠卧不宁、舌红、脉数等,与阴虚火旺型心悸病机相似,当属异病同治。若见心烦懊恼、急躁易怒、神志不宁等症,合用百合地黄汤滋阴清热疗效更佳。

(6)兼见心阳不振者则加用桂枝、龙骨、牡蛎,即桂甘龙牡汤。《伤寒论》谓:“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心阳不足,心神失养,空虚无主,而见心悸不宁。桂枝与甘草皆为辛甘之品,可温通心阳;龙骨牡蛎收涩潜阳,镇惊安神,共奏振奋心阳、安神止躁之效[12]。

同时,本研究所得新处方也能反映出陈镜合的学术思想。如候选处方“木香,酸枣仁,远志,首乌藤”中,酸枣仁、远志、首乌藤三者虽可补心血、宁心安神,为防补益药滋腻碍胃,加以辛香而散的木香,使得补而不滞、滋而不腻。这种补中有消的配伍,与古方归脾汤如出一辙,而归脾汤也可主治心悸怔忡,而且也体现了陈镜合在治疗心悸病时不忘脾的重要性。

陈镜合认为,尽管心悸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但其总的病机离不开脾虚。因此,治疗心悸重在理气健脾,调脾治心,并根据病人的兼证,权衡虚实补泻,灵活加减用药,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

[1] 张伯礼,薛博瑜. 中医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73-8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0-31.

[3]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4] 张向磊,李勇.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用药规律分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9):1245-1248.

[5] 庄逸洋,郑升鹏,陈文嘉,等. 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冠心病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6,27(12):3025-3027.

[6] 谢雯君,温秀云,陈镜合. 陈镜合教授运用陈夏六君子汤治验5则[J]. 新中医,2009,41(9):119-120.

[7] 周学海. 读医随笔[M]. 杭州: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0.

[8] 杨小红. 陈镜合全国名老中医临证辑要[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176-178.

[9] 张晋升. 张仲景治疗心悸的方证辨治探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2):112-114.

[10] 施国善,王有鹏. 温胆汤源流及方名探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16,43(8):1635-1637.

[11] 岳磊,朱丹妮,严永清,等. 生脉散复方化学动态变化与药效关系研究——生脉散中五味子化学动态变化(Ⅶ) [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2):1010-1012.

[12] 卢正华,王凤荣. 《伤寒论》心悸辨治探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15,42(6):1219-1220.

StudyonProfessorCHENJing-he’sMedicationRuleforPalpitationBasedonDataMining

ZHUANG Yi-yang1, HUANG Chu-shuan1, LI Rong2△, YANG Xiao-hong2, CHEN Jing-he2

(1.TheFirstClinicalMedicalCollegeofGuangzho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Guangzhou510405,China; 2.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Guangzho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Guangzhou510405,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CHEN Jing-he in treating palpitation by us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TCMISS). Methods: The prescriptions for palpitation of professor CHEN, which were from March, 2014 to January, 2016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ere put into the TCMISS and composing principl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data mining methods such as association rules, complex system entropy cluster and unsupervised hierarchical cluster. Resul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400 prescriptions and 160 herbs used, top 3 herbs of high using frequency were Gancao [Liquorice, 甘草], Fuling [Poria, 茯苓] and Dangshen [Radix Codonopsis, 党参]. Top 3 herb combinations of high using frequency were Gancao-Fuling, Dangshen-Gancao, Chenpi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陈皮]-Gancao. 10 new prescriptions were also mined from the database.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study, Professor CHEN lay stress on spleen, while Liujunzi Decoction were most common, combined with a few other decoctions such as Sini Powder, Wendan Decoction, Shengmai Powder, Baihe Dihuang Decoction and Gui Gan Long Mu Decoction. The treatment of palpitation should focus on managing the spleen, which equates with cardiac management.

CHEN Jing-he; Palpitation; Medication regularity; Data m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

R256.21

A

1006-3250(2017)10-1402-0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陈镜合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1]41号)

庄逸洋(1991-),男,广东深圳人,在读硕士,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李 荣(1969-),男,四川资阳人,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与研究,Tel:13798184933,E-mail:lrhbs@126.com。

201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