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智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批郤导窾语出《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原文为:“依乎天理,批大郤(隙),导大窾(kuǎn),因其固然。”批,击,分割;郤,空隙;窾,骨节空处。意思是从骨头接合处入手批开,无骨处则会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就中医诊疗而言,批郤导窾就是“审察病机”。喻嘉言在《寓意草·论黄湛侯吐血暴证治验》中,以批郗导窾之法审察病机,治愈危急重症,展示了高超医术。

1 病例介绍

黄湛侯素有失血病。一日晨起至书房,陡暴一口,倾血一盆,喉间气涌,神思飘荡,壮热如蒸,颈筋粗劲。诊其脉,尺中甚乱曰:此昨晚大犯房劳,自不用命也。因出验血,见色如太阳之红。其仆云:此血如宰猪后半之血,其来甚远。不识痴人有此确喻。再至寝室,谓曰:少阴之脉萦舌本,少阴者,肾也。今肾中之血汹涌而出,舌本已硬,无法可以救急。因谛思良久,曰:只得一法,不得已用丸药一服,坠安元气,若气转丹田,尚可缓图。因煎人参浓汤,下黑锡丹三十粒,喉间汩汩有声,渐下入腹;顷之,舌柔能言,但声不出,亟用润下之剂,以继前药。遂与阿胶一味,重两许,溶化,分三次热服,溉以热汤,半日服尽,身热渐退,劲筋渐消,进粥。与补肾药连服五日,声出喉清,人事向安。但每日尚出深红之血盏许,因时令大热,遵《内经》热淫血溢,治以咸寒之旨,于补肾药中多加秋石,服之遂愈。胡卣臣先生曰:此等治法,全在批郤导窾处用意,未许向痴人说梦(陈熠. 喻嘉言医学全书·寓意草论·论黄湛侯吐血暴证治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94)。

2 辨证思路分析

2.1 本病为吐血暴证

既往有失血治疗不彻底,余邪尚存是根本(素有失血病);又恣情纵欲、房劳过度是诱发因素(此昨晚太犯房劳,自不用命也)。

2.2 发病突然,出血来势凶猛(陡暴一口,汹涌而出),出血量大(倾血一盆),出血部位深(血如宰猪后半之血,其来甚远),气逆喘急(喉间气涌),神志不清(神思飘荡),高热汗出(壮热如蒸),颈项强直(颈筋粗劲),舌强语蹇(舌本已硬),病情重笃。

2.3 脉象散乱,已见危象(诊其脉,尺中甚乱)。《脉经》:“诸浮脉无根者皆死。”《景岳全书·血证》:“凡失血等证,身热脉大者难治,身凉脉静者易治;若喘咳急而上气逆,脉见弦紧细数,有热不得卧者死。”以此标准衡量,患者可谓九死一生(无法可以救急)。

2.4 患者素有失血病,恣情纵欲,入房太过,耗竭肾精,耗散元气,阴不潜镇,阳不固藏,气不固摄,真元亏惫,上盛下虚,气机逆乱,奔涌而上导致出血。气机逆乱而致喘息气急,血不养筋则见颈项强直,高热汗出,即《血证论·发热》:“失血家阳气郁于血分之中,则身热郁冒,但头汗出,身热者,火闭于内,而不得达于外故也。”舌强语蹇,《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谓:“停积败血闭于心窍,致神志不能明了;又心气通于舌,心气闭塞,则舌亦强矣,故令不语。”两尺为肾部,其脉甚乱,尺之无根,总为肾水绝也。肾精枯竭,元气暴脱,阴不潜阳,阳不固阴,上盛下虚,痰气交阻是本病的核心病机。

3 治疗用药思路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喻嘉言分三步进行治疗。

3.1 先“煎人参浓汤,下黑锡丹”

人参浓汤即独参汤大补元气,回阳固脱,大出血,气随血脱,故以之救急,同时下黑锡丹30粒,以升降阴阳,坠痰定喘。黑锡丹,《兰台轨范·通治方》称其:“镇纳上越阳气,为医家必备之药”;《王旭高医书六种·通治方》谓其:“镇坠之功胜于灵丹。”人参、黑锡丹同用,对于真元亏惫,上盛下虚,痰壅气喘,吐血不止者,标本兼顾,切合病机。用药后血止神清,“喉间有声,舌柔能言”,达到“坠安元气,若气转丹田,尚可缓图”的预期效果。

3.2 继以大剂量阿胶溶化频服(亟用润下之剂,以继前药)

这里的“润下之剂”与通常所说的润肠通便药不同,其中蕴含阿胶滋阴补血、导龙入海、壮水之主、摄纳浮阳、引火归原等多重含义;“以继前药”表明用阿胶能够延续人参、黑锡丹两者的作用,不惟补血兼以益气;不单止血,同时固脱,持续奏效。

阿胶力大滋补胶固,以继前药,综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阿胶有“去久病用之”的特长。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医门八法》:“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失血补血只能缓图;“胶”的使用,力大滋补,胶固收敛固脱,切合病症。《本草蒙诠》说:“膏,熬成稠膏也。药分两须多,水煎熬宜久……去久病用之,服其如饴,力大滋补胶固。故曰:膏者胶也。”阿胶用东阿阿井水、乌驴皮熬制而成。陈修园《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指出:“必用黑皮者,以济水合于心,黑色属于肾,取水火相济之意也。”阿胶为补血止血良药,《本草纲目》曰阿胶“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喻嘉言以阿胶养血清热,滋阴润燥,敛气固脱,止血消瘀,填补下元,使精血互生、气血复常,故而气顺血止,身热渐退,劲筋渐消;同时配合进食糜粥以鼓舞胃气,俾后天以养先天,故能取效。

3.3 后与补肾药加秋石调理善后

连服五日,患者“声出喉清,人事向安”是“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体现。“声出喉清”表明患者上实下虚,气逆痰喘症状消失;“人事向安”表明患者肾阴肾阳各归其位,性功能恢复正常。人事,古时常指男女间情欲之事。本病起于房劳过度,经治后又以“人事向安”为痊愈指标良有深意,蕴含“以人为本”“不失人情”。

在补肾药中多加秋石用意有三,一是本病因房劳而诱发,故以补肾药加秋石调理善后。秋石为人中白和食盐的加工品,味咸性寒,功效滋阴降火,止血消瘀,主治虚劳羸瘦、骨蒸劳热、咳嗽、咳血等症。《本经逢原》称其:“能滋阴降火而不伤胃,补益下元真火,散瘀血,助阴精,降邪火,归真阳,止虚热嗽血,骨蒸劳瘵”;二是患者虽病情平稳,“但每日尚出深红之血盏许”,是正气未复而余邪未尽,补肾同时加秋石滋阴降火,止血消瘀,扶正祛邪兼顾;三是当时“时令大热”,喻氏遵《内经》“热淫血溢,治以咸寒”之旨用药,可谓一举多得。

3.4 胡卣臣先生点评

“此等治法,全在批郤导窾处用意”。批郤导窾,语出《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批,击,分割;郤,空隙;窾,骨节空处。意思是从骨头接合处入手批开,无骨处则会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喻嘉言之“批郤导窾”,是以病机为“郤”“窾”入手施治。

4 启迪与启示

4.1 血证治疗历代医家立论甚详,无不以止血为第一要义

《血证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故以消瘀为第二法;止吐消瘀之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须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毕竟“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

4.2 本病若按常规治疗,见吐血并伴有壮热如蒸,肯定首选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活血止血的方药。《景岳全书·血证》指出:“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设若当时用清热降逆、凉血止血又当如何?恐怕危殆立至。喻氏未囿于常法,知常达变,危难之际做出正确选择。此即《杂病广要·诸血病》:“凡失血之证,以甘寒之剂和之自止。止血不难,惟生血为难。若泥用苦寒,先伤脾胃之气,多致生机日损,传为虚怯,可不慎欤。”

4.3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的疑惑,指出“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是重要途径。喻嘉言治疗本案就是依此而行,即先审查病因,究病之所由生;查验所出之血,断血之所由出,辨证于疑似之间,探求核心病机,针对肾精枯竭、元气暴脱、阴不潜阳、阳不固阴、上盛下虚、痰气交阻的核心病机,先以人参汤下黑锡丹,以冀气转丹田;继以阿胶大量频服,承前启后,保持药力;以阿胶补气养血,滋阴润燥,使精血互生,同时进糜粥以鼓舞胃气,滋后天以养先天,同时用补肾药加秋石调理善后。理法方药一以贯之,救治次第丝丝入扣,故奏桴鼓相应之效。

4.4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所求者何?求病机,识病本也。李中梓《医宗必读》在论述“治病求本”时,引王应震“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实得《内经》真意。《灵枢·九针十二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徐大椿《医学源流论·药石性同用异论》:“深入病机,而天下无难治之症也”,意蕴诸此。喻嘉言对本病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病机的准确把握,是治病求本与辨证论治的有机结合。

4.5 明辨病机,深谙药性是取效的关键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指出:“察病

机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患。”治病本于病机,也是选择方药,“施品味之性用”的依据。《景岳全书·十问》指出:“用药之道无他也,惟在精其气味,识其阴阳,则药味虽多,可得其要矣。”《褚氏遗书·除疾》以“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善用兵者,徒有车之功;善用药者,姜有桂之效”喻之,无不强调“知药善用”的重要性。

4.6 用药准确精当是疗效保障

《医学源流论·貌似古方欺人论》:“古圣人之立方,不过四五味而止。其审药性,至精至当;其察病情,至真至确。方中所用之药,必准对其病,而无毫发之差,无一味泛用之药,且能以一药兼治数症。故其药味虽少,而无症不该”。倘不能够“推药理之本原,识药性之专能,察气味之从逆,审脏腑之好恶,合君臣之配耦,而又探索病源,推求经络”(《医学源流论·方剂古今论》),心无定见,用药庞杂,则有“杂货汤”之嫌。

4.7 喻嘉言处方用药简精,功效专宏,取效显捷

对人参、黑锡丹、东阿阿胶以及秋石功效认识之深刻,运用之纯熟,可谓炉火纯青。徐大椿《医学源流论》论曰:“盖古之圣人,辨药物之性,则必着其功用。”“凡人所患之症止一二端,则以一药治之,药专则力厚,自有奇效。”“为医者,无一病不穷究其因,无一方不洞悉其理,无一药不精通其性。庶几可以自信,而不枉杀人矣!”“用药之道无他也,惟在精其气味,识其阴阳,则药味虽多,可得其要矣”。诚哉斯言!

4.8 医道因药石而彰显,药石依医道而全功

医与药,分则两败,和则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