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静,周康艳,卢 晋,曾 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的通路,在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经络状态既是机体状态的外在体现,也是调节机体状态的有效途径。体质辨识是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从而实现“因人制宜”的干预。

1 经络与体质

经络“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是人体运行气血、沟通内外的重要通道。经络状态是机体状态在经络系统中的具体表现,依据人体的不同状态有常态和病态之分。生理状态下,人体经络“营运气血、和调阴阳”,以“通”为用;病理状态下,则会出现气血不畅、经络瘀滞等,以“虚”“瘀”为主。《素问·调经论》中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可见经络诊察可以了解病变所在的经络及所属脏腑,判断疾病的性质,了解疾病的发展及可能的预后,这是极为重要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手段。

体质是指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2]。其含义有四:一是体质的形成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是体质包含身体功能、形态特征和心理状态3个方面,而身体功能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三是体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四是体质是个相对概念,只代表一段时期、一定环境的身体状态,所以本文论述的是体质状态而非体质。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人体体质分为9型[3]。疾病有阳虚、阴虚、气虚等,体质也有阳虚体质、阴虚体质和气虚体质。体质偏差虽不是疾病,但仅用阳虚、阴虚与气虚统一论之,则难以区别清楚疾病和体质之间的界线,故将“经络状态”和“体质状态”相联系,即通过梳理经络相关理论,按照十二经脉的气血特点、致病特点等结合其他表现,以辨经为核心来辨识体质,有利于为下一步的体质精准化分型提供理论依据。

2 气血多寡是判断经络状态的物质基础

气血源于中焦。《灵枢·营卫生会》有:“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指出营卫气血皆来源于水谷精气,通过中焦(脾胃)气化而生成,上输于肺,肺朝百脉,气血通过经脉布散全身。

经络作为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其气血起至中焦,按照“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的顺序在经脉中循环流注,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充盛于肌表,散布于全身,周而复始地发挥营养、温煦、防卫、固护等生理作用[4]。

人体经脉气血虽起自中焦,但在各条经脉中的分布并非均衡一致。如《灵枢·九针论》曰:“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这就表明各经血气的分布有多有少、有盛有衰,这种气血多寡与禀赋差异有关,而这种差异性又会导致各经脉在病理状态下的不同表现。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有云: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说明由于经脉气血禀赋不同,在某种状态下,能够引起致病的因素也就不同,则病理表现亦不同:太阳以寒为本,阳明以燥为本,少阳以火为本,太阴以湿为本,少阴以热为本,厥阴以风为本,因此气血多寡是判断经络状态的基础。

3 经脉禀赋不同则体质状态不同

人的体质一方面取决于脏腑功能活动的强弱和气血状况,还有赖于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协调。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人体表里上下内外,像网络一样周布全身,将人体各部分联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保持脏腑器官等组织的协调平衡。十二经脉阴阳相贯,首尾相接,如环一样使气血周而复始地在人体内循行不息,使人体各个脏腑的功能保持平衡、和谐。故经络出现问题,脏腑功能则会不和谐,从而出现气血不足、身体阴阳失衡等现象,便会由健康体质转变为偏颇体质,人体也易出现衰老现象。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有论述:“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画。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多气少则下毛美短至脐,行则善高举足,足指少肉,足善寒;血少气多则肉而善瘃;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痿厥足痹”“足少阳之上,气血盛则通髯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髯;血气皆少则无须,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美长,外踝肥;血多气少则胫毛美短,外踝皮坚而厚;血少气多则胻毛少,外踝皮薄而软;血气皆少则无毛,外踝瘦无肉”等。均说明不同经脉禀赋由于先天气血分布的差异,则容颜外貌有所差别;若是偏离了这种先天禀赋,则出现相应盛衰表现。《灵枢·五音五味》又有:“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淡渗皮肤,生毫毛……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则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说明气血多少与人体散热和毛发分布相关,反之观察人体毛发状况可以推测气血状态,从而帮助体质分型[5-6]。

4 十二经脉状态与体质状态相关辨识

4.1 太阴肺经质

气血状态:多气少血。经络特征:肺经所过之处(肺俞、中府、孔最、膏肓、尺泽)有压痛或其他感觉异常。肺经实热倾向:胸椎1-3旁开0.5寸处有压痛,滑肉门和大巨亦有压痛;肺经气不畅:膻中有压痛;肺经虚寒:风门和大杼有酸沉感;肺经气虚:膏肓呈高凸或凹陷,或弹性降低、皮温下降。心理特征:性格多悲忧。发病倾向:脏腑病候:易出现恶风寒、头痛、鼻塞不利、无汗或汗出、咳嗽、喘息气急、咳吐痰涎唾沫、咳血等病候。经脉病候:易出现缺盆、胸前、上肢前臂部位疼痛,掌中红肿热痛、汗出、皮肤异常、小便异常等病候。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等外邪。

4.2 阳明大肠质

气血状态:多气多血。经络特征:大肠经所过之处(大肠俞、天枢、温溜、曲池、合谷)有压痛或其他感觉异常。大肠经实热倾向或排泄不畅:曲池、肺俞、天枢有压痛;经气郁滞:大巨有压痛;慢性肠炎:手三里、上巨虚、天枢压痛,皮温低下触有快感。心理特征:易心烦急躁。发病倾向:脏腑病候:易出现大肠功能减弱所致的腹泻、腹痛、肠鸣矢气、腹胀、脐腹疼痛、泄泻或便秘、便血等病候;经脉病候:易出现拇食指、肩臂前侧疼痛、异常感,或咽喉肿痛、牙齿肿痛、鼻衄、目黄等津液失调所致的病候。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暑、热、燥邪。

4.3 阳明胃经质

气血状态:多血多气。经络特征:胃经所过之处(胃俞、中院、梁丘、足三里、丰隆)有压痛或其他感觉异常。胃经有实热倾向:中院、梁丘有压痛;胃酸多:巨阙、不容呈压痛;胃经虚寒:按压中脘、足三里有舒服感。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发病倾向:脏腑病候:易出现脾胃失调,如消谷善饥、胃中有寒、脘腹胀满、饮食不下、恶心呕吐、呃逆、腹胀、大便难、肠鸣腹痛、下利等病候;经脉病候:易出现神志、精神病症、血证、里热证、面瘫、鼻衄、口唇疱疹、咽喉肿痛、胸痛、乳腺疾患、腹部水肿、下肢外侧疼痛、足背痛、足第二趾麻木等病候。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

4.4 太阴脾经质

气血状态:少血多气。经络特征:脾经所过之处(脾俞、章门、地机、大包、脾俞)有压痛或其他感觉异常。消化不良或运化失常时:脾俞、章门、大包均有压痛;血行失和:脾俞呈现绷紧或压痛;脾热、经气阻滞:地机穴有压痛;脾虚作胀:脾俞穴按之酸沉或皮温低下。心理特征:性格多虑。发病倾向:脏腑病候:易出现如腹胀、腹泻、不欲饮食、呕吐、水肿、黄疸、身体困重、贫血病等。经脉病候:易出现舌根、胸部、肋间组织疼痛、下肢异常感(如足、膝关节疼痛,第一指脚拇趾活动困难)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4.5 少阴心经质

气血状态:多气少血。经络特征:心经所过之处(心俞、巨阙、阴郄、少海)有压痛或其他感觉异常。心经火旺:心俞内侧有压痛;经气虚、功能低下:心俞、三阴交、水分、肾俞均有压痛。心理特征:性格多喜怒无常。发病倾向:脏腑病候:易出现心痛、咽干、渴而欲饮、心胸烦闷疼痛、惊悸、健忘、神志异常等病候;经脉病候:易出现目黄、胁痛、肩与前臂疼痛、厥冷、手掌心热等病候。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易受外界压力、情绪等影响。

4.6 太阳小肠经质

气血状态:多血少气。经络特征:小肠经所过之处(小肠俞、关元、养老、小海、下巨虚)有压痛或其他感觉异常。小肠经功能低下:小肠俞、关元、养老有反应;风寒所侵:天宗、风门、小海均有压痛;经气受阻:下巨虚压痛;小肠俞部位腰痛:养老压痛。心理特征:性格多急躁。发病倾向:脏腑病候:易出现腹胀、腹泻或干结不通、小便清长或短赤频急热痛、涩滞不畅甚则尿血等病候。经脉病候:易出现耳鸣、耳聋、目黄、咽痛、颌下肿、落枕及肩、肘、手臂外侧痛等病候。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暑、热、燥邪。

4.7 太阳膀胱经质

气血状态:多血少气。经络特征:膀胱经所过之处(膀胱俞、中极、金门、委中、昆仑、天柱、八髎)有压痛或其他感觉异常。膀胱实热倾向:委中穴皮温高,络脉充盈;湿热下注,经气受阻,中极、金门、膀胱俞有压痛;风寒所侵:天柱、八髎、承山呈压痛;经气虚:按中极、膀胱俞有快感。心理特征:性格无明显特点。发病倾向:脏腑病候:易出现小便排泄异常(尿闭、尿失禁等)等病候;经脉病候:易出现头痛(包含后头痛、前头痛与巅头痛)、眩晕、目黄、流泪、鼻炎、鼻出血、项背部痛、腰痛、髋关节曲伸不利、沿大腿至小腿后外侧剧痛、足小指废用等病候。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易感受风寒等外邪。

4.8 少阴肾经质

气血状态:多气少血。经络特征:肾经所过之处(肾俞、京门、水泉、水分、肓俞)有压痛或其他感觉异常。肾经气血不畅:水泉、水分、肓俞均见压痛;肾排泄功能受累:筑宾呈阳性反应(硬结、压痛);泌尿系统失常:八髎穴有压痛。心理特征:性格多惊恐。发病倾向:脏腑病候:易出现饥不欲食、面色黧黑、咳喘、咳血、心慌、气短、易惊、心痛、腹泻、黄疸等病候;经脉病候:易出现咽干、咽肿、口热舌干、腰脊及下肢痛、无力、足下热痛等病证。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过度劳累、房劳等易致病。

4.9 厥阴心包经质

气血状态:多血少气。经络特征:心包经所过之处(厥阴俞、膻中、郄门、大陵)有压痛或其他感觉异常。情志不遂、哭笑不定:膻中、郄门、丘墟均有压痛;妇女月经失常、痛经或少腹有瘀血时,间使至郄门处绷紧或压痛;心悸动:按压厥阴俞、膻中有缓解之效。心理特征:性格多无偏向。发病倾向:脏腑病候:易出现胸胁痛、心痛,烦心、心悸及神志疾病(嬉笑不休)等病候;经脉病候:易出现腋肿,肩臂痛、肘部挛急、手掌心热、面赤、目黄等病候。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易受情志、气候、不愉快事件等影响。

4.10 少阳三焦经质

气血状态:多气少血。经络特征:三焦经所过之处(三焦俞、石门、委阳、会宗)有压痛或其他感觉异常。三焦经气受阻:会宗、委阳、石门均呈压痛;经气实热,三焦俞区域绷紧,会宗压痛;三焦经气不宣:石门呈胀满。心理特征:性格多无偏向。发病倾向:脏腑病候:易出现腹胀、排尿异常、水肿等病候。经脉病候:容易出现耳鸣、耳聋、耳后痛、目锐眦痛,咽喉肿痛、颊肿,肩肘、前臂疼痛,小指、食指活动障碍等病候。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易受外界压力、情绪等影响。

4.11 少阳胆经质

气血状态:多气少血。经络特征:胆经所过之处(胆俞、日月、天宗、京门、阳陵泉、外丘)有压痛或其他感觉异常。胆囊热证:日月、京门、天宗有压痛;胆经实热:外丘皮温高;经气虚:按胆俞、日月有舒适感。心理特征:易心烦急躁,好决断。发病倾向:脏腑病候:易出现口苦、爱叹息、胁痛甚则呕胆汁、面色枯槁、皮肤无光泽、恶寒发热、疟疾等病候;经脉病候:容易出现头痛、面颊肿痛、目锐眦痛、甲状腺肿、缺盆(锁骨上窝)肿痛、胸胁痛、腋肿,大腿及膝部外侧以至小腿腓骨下段、外踝前各骨节的酸痛,第四足趾活动不利等病候。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4.12 厥阴肝经质

气血状态:多血少气。经络特征:肝经所过之处(肝俞、期门、中都、曲泉)有压痛或其他感觉异常。肝经郁滞(失眠、易怒、高血压):肝俞多见高肿、压痛,中都呈压痛;肝经实热:内踝上二寸至中都处呈过敏带,阳陵泉与外丘有时亦呈压痛;性功能失常:曲泉按之痛或酸麻。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易烦、健忘。发病倾向:脏腑病候:易出现咽干、面色灰暗、胸胁胀满、呃逆、腹泻、遗弱、闭癃等病候;经脉病候:易出现腰痛活动不利、阴器挛缩、男子腹股沟疝、女子乳房胀痛等病候。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及寒冷天气。

4.13 经脉平和质

气血状态:气血平和。经络特征:“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经络畅通,气血畅行,经络所过之处均无疼痛等异常感觉。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5 结语

综上,经络状态与体质状态既存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又存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体质影响着个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进而影响着个体患病后的证候类型和疾病发展演变规律[7-8],同时体质本身又具有可调性[9]。正如《医门棒喝·六气阴阳论》所说:“邪之阴阳,随人身之阴阳而变也。”因此笔者认为从经络理论角度认识体质,能够帮助辨识人体脏腑功能强弱、气血偏颇及阴阳失衡的体质状态,并在饮食、运动、情志方面给予早期个性化干预指导,有效纠正失衡之态,达到“阴平阳秘。”笔者虽对十二经脉之气血状态、经络特征、心理特征、发病倾向以及对外界适应情况作了归纳,但在十二经脉的流注时辰、得气情况以及皮部、经筋、“经脉所过”之脏腑组织的特征方面还未做整理研究,这些均可成为体质精准辨识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疾病预后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