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嘉玮,郭锦晨,高 兵,叶铭钢,王 键

(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 230038)

吴楚字天士,号畹庵,清代初期安徽歙县澄塘人。其私淑李东垣,继承其高祖吴正伦、叔祖吴昆的学术思想,远宗张仲景注重阳气、李东垣升阳益气之学术, 近效汪机重视脉诊,擅长温补之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1],为温补培元学派的重要新安医家之一。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多收录在其代表作《医验录初集》和《医验录二集》中。吴氏医案多为其行医20余年所治的疑难危急杂症,笔者选用《吴氏医验录全集》[2],基于Excel2010、IBM SPSS Modeler14.1、SPSS 22.0软件,构建包含方剂、药物属性、病案等数据库,从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角度探讨吴楚的处方用药规律及用药思想,以期为新安医家临床用药的研究提供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医案来自《吴氏医验录全集》,评判标准为具有完整的症状、药物组成等记录的医案,且所选医案真实可查疗效确切,共筛选199例医案,并选取其中的处方。

1.2 数据标准化

选取199例医案中的处方,排除医案中的外用方剂,复诊记录每次调方药物加减的结果不作为新的方剂选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学》[4],对医案中记录的中药别名改为药物正名;对别字予以更正;对于本研究中涉及炮制的中药,在不影响药物功效的前提下,均采用药物其正名作为规范后的药物名。其中药性涉及寒热温凉平共5类,药味涉及酸苦甘辛咸共5类,归经涉及心肺脾胃肝胆肾膀胱大肠小肠三焦心包共12经。

1.3 研究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录入数据,并建立相关数据库。方剂库中,记录处方的编号、病案卷数及病名、药物组成;药物属性库中记录药物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病案数据库中,记录病案号、病因、病机、症状。采用SPSS 22.0软件及软件的频次分析、系统聚类等功能,对使用频数较高的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使用SPSS Modeler14.1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1.4.1 描述性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整理归纳数据进行统计。概括出药物频次、药物种类、药物性味、药物归经等基本特征,得出用药的一般规律,并为其他分析方法提供统计学基础。

1.4.2 聚类分析 采用SPSS 22.0进行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法比较样本中各数据之间的性质,把相似度高的数据归为一类,将性质差别较大的分为不同的类,实现类方分类[5]。

1.4.3 关联规则分析 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Apriori算法,寻找吴氏处方用药之间的联系及单味药、多味药角度的用药特色和规律。基于数据对象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从方剂、药物属性数据库中找出确信度和支持度都大于给定值的强壮规则的数据对象,即从多味药配伍层次反映用药规律,进行药物与症状等的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中药频次分析 表1显示,在所选用的199首处方中,统计出共使用药物117种,药物类别18种,共使用药次1814次,每张处方平均使用9种药物。药物频次≥30的共有20味,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

表1 《吴氏医验录全集》中药物统计情况比较(频次≥30)

2.2 中药种类分析

在所选用的117种药物中,药物种类频次≥45的共10种,其中补虚药频次(672次)最高,占总用药频次的37.05%。其次为温里药(204次)和理气药(162次),用药味数最多的药物种类是补虚药共24味。

2.3 中药性味分析

在所用的117味药物中,温性药物所占比例最高(45.45%),其次为寒性药物(28.18%)和平性药物(17.27%),而热性药物(4.55%)、凉性药物(4.55%)则较少使用。常用药味以辛(50.00%)、甘(46.36%)、苦(45.45%)为主。

2.4 中药归经分析

在《吴氏医验录全集》所选的药物中,主要归脾经、肺经、肝经、胃经,其中入脾经的药物最多,频率高达46.36%,其次为入肺经(44.55%)、肝经(38.18%)、胃经(37.27%)、肾经(35.45%)和心经(30.91%)各经。

2.5 常用中药聚类分析

对《吴氏医验录全集》中药物用药频数在30次以上的药物(20味)进行聚类分析。图1显示,熟地黄、山茱萸聚为一类,其功能补血滋阴、补益肝肾;肉桂、炮姜聚为一类,其功能补火助阳、温中止痛;附子、甘草聚为一类,其功能补脾益气、温中散寒;当归、黄芪聚为一类,其功能升阳补气、补血活血;木香、生姜聚为一类,其功能行气健脾、温中散寒;人参、白术聚为一类,其功能补气生津、燥湿健脾;黄芪、当归、芍药聚为一类,其功能益气养血、活血敛阴;人参、白术、茯苓聚为一类,其功能益气燥湿健脾;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聚为一类,其为六味地黄丸去山药、茯苓而成,专在滋阴补肾;肉桂、炙甘草、附子、炮姜聚为一类,其为四逆汤加肉桂而成,功在温中散寒止痛;木香、生姜、半夏、陈皮聚为一类,其功能燥湿化痰健脾。

2.6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运用关联规则分析药物之间的关联性,挖掘出吴氏常用药对、角药和基础方。在关联分析中,将前项最小支持度设置为10%,最小置信度设置为70%,进行药物二项和三项关联分析,由此可得出其常用药对和药物组合。

表2 《吴氏医验录全集》中常用药物二项关联分析

表3 《吴氏医验录全集》中常用药物的三项关联分析

图1 《吴氏医验录全集》中常用药物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用药一般规律

从常用药物频次可以看出,吴楚常用药物有人参、白术、茯苓、陈皮、肉桂、附子、当归、甘草、半夏、黄芪等,多具有补气温阳、理气健脾、滋补肝肾之功。其中人参、白术使用频次最高,一为甘温平和,一为甘温苦燥,均为补虚之品,共奏补气燥湿健脾之功。茯苓、陈皮取其理气渗湿健脾之用,肉桂、附子取其温补肾阳之用,当归味甘为治血证之要药,取其补血行血之用。通过药物种类分析得出,其常用药物有补虚药、温里药、理气药。

药物性味分析中,其常用温性药物。温性属阳,具有温里散寒、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之功。五味以辛、甘、苦味为主,辛能发散、行气、行血,甘能补益、和中、调和药性,苦能通泄清泄降泄,药物归经分析中,入脾经的药物最多,具有补中益气、健脾消食、温中散寒等作用。

3.2 用药基本组成

吴楚云:“中医用药,最贵灵通,最忌偏执……又或偏于学东垣而执定升补,或偏于学丹溪而执定清将,或偏于学仲景而执定峻重,或偏于学守真而执定苦寒。偏则不全,执则不化,胶柱鼓瑟,误事必多。[2]”其用药灵活变通,遵古昔圣贤之正法,不随时趋。

根据关联及聚类分析结果,吴楚常用药物有五大类,一为益气健脾燥湿之品,如人参、白术、茯苓等;二为温阳散寒补阳之品,如肉桂、炮姜、附子、炙甘草等;三为益气补血敛阴之品,如当归、黄芪、人参、白芍等;四为行气理脾之品,如木香、半夏、陈皮;五为滋补肝肾活血泻热之品,如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泽泻。

从常用药物的关联分析中可看出,吴楚临证治疗较为常用组合以人参、白术为核心,与附子配伍温中散寒,与当归组合补气活血,与肉桂合用补气健脾、温运阳气、鼓舞气血生长,与黄芪合用体现甘温补中益气之法,与附子、肉桂组合体现益气固脱、温肾助阳之法,与茯苓共用补泻兼施、健脾益气、渗湿利水、培土制水。

3.3 用药思想

3.3.1 喜用人参,善用人参 吴楚认为吐血必须用参,“止血莫如人参”“降火无如人参”“安胃止吐,莫如人参”[2],足以看出吴楚特别推崇人参[6]。人参性甘味平,入脾、肺经,具有大补元气、固脱生津等功用。《医验录》中大半处方中皆有使用人参,若患者家贫,其用黄芪代之。附子为辛甘大热之品,其常将人参与附子同用,共奏回阳固脱培元之效,常用来治疗失治误治的患者,或真寒假热证以温阳散寒,或寒中入经以峻剂回阳固脱,培已损已脱之本等。非峻剂不可挽药误,非参附不可回阳散寒。其亦将人参与白术同用,以白术增强人参补气之功,同时燥湿健脾,以达益气补中之用。吴楚以人参为核心,与其他药物灵活配伍,扩大了人参的功用。

3.3.2 重视温补,调补脾肾 吴楚谓“甘温之药如行春夏之令,生长万物者也”[2],认为甘温之药可滋补元气、益气血。实热之证,当用苦寒,中病即止,再用甘温之药培补,即“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其用温补之法,非偏用、好用,而为知用、当用、能用。吴楚主张温补培元思想,常将益气与温阳合方,补脾温肾同行[7]。补脾时补以人参、白术之甘,佐以陈皮、半夏之辛,茯苓、泽泻之淡;补肾时助以肉桂、附子之温,辅以熟地黄、山茱萸之润。“大虚者正补无效,当补其母,火为土之母”[2],其常加附子、肉桂温补命门之品,以治中阳亏虚之证而运用甘温补中效不显者。盖元气之本在脾肾,温之能助生元气,故用附子、肉桂补火助阳[8]。治疗脾肾亏虚之证常用人参、白术、肉桂、附子、干姜等,宗“参芪术佐姜附”的用药方法,温补扶阳之意更为明显,方以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理中丸为主,挽救众多危急重症患者[9]。

3.4 核心处方

通过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挖掘,并结合《医验录》中医案,分析挖掘出吴楚临证的核心处方。吴楚常用药组人参、白术、茯苓,有益气燥湿健脾之功,加味甘草即为四君子汤,其治疗脾胃疾病多以此方为基础。脾胃为生痰之源,其常用半夏、陈皮、人参、白术、茯苓,以达燥湿化痰、理气健脾之目的,颇有六君子汤之意,吴楚称其全方为治“脾虚生痰之圣药”。

“人年四十,阴气自半也”,而肾阴为人体阴气之本。吴楚常用六味丸补阴,其常用药组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泽泻,即由六味丸加减而来。山茱萸补养肝肾,熟地黄以补肾阴为主,牡丹皮清泄相火,泽泻淡渗利湿,取其滋阴补肾之用。“气血充盈,百病不生”。吴楚临证亦重视气血,认为“人生赖气血以生”[2],认为补中益气汤为气虚下陷之要方,常用人参、黄芪、白术、芍药、炙甘草、当归等益气养血药物,以甘温除热之法治疗气虚或血虚发热。

附子温阳以袪寒救逆,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共奏回阳救逆之效,为温阳散寒大补元气之组合,如四逆汤之功效。吴楚常用四逆汤加减治疗少阴虚寒、痹症、寒邪入侵所致的腹痛、呕吐等病症,以达扶阳之目的。

综上所述,其常用的核心处方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六味地黄丸、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汤和四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