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波,裘宗华,叶海勇

(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

“协热利”是《伤寒论》下利病证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散见于《伤寒论》139、140、163和258等条文。《伤寒例》有言:“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则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为“协热利”之总纲,可知“协热利”多由误下而成,研究“协热利”的传变法要可更深刻地理解《伤寒论》的表里观和传变观。

1 “协热利”的概念

由于“协热利”的相关条文较少,历代医家对其认识较为一致。《伤寒论》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明确提出表证误下后转变为“协热利”,故众多医家认为“协热利”为外有寒邪未解、里有虚寒泄泻之证。但清·柯韵伯[1]在《伤寒来苏集》中记述:“上条脉证(指桂枝人参汤证)是阳虚,表虽有热,而里则虚寒。下条脉证(指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是阳盛,虽下利不止,而表里俱热。同一协热利,同是表里不解,而寒热虚实攻补不同。”至此,“协热利”阴阳传变体系大致建立,但其他条文仍然存疑。如第258条:“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也。”条文中亦说是“协热”而便脓血也,其是否属于“协热利”?这些疑点的根源在于历代医家对于“协热利”并没有提出一个具体的概念来概括所有的相关条文和病证。郝万山[2]认为:“协是协同的协。所谓协热利,是下利又伴随着表证的发热。”该定义符合伤寒笔法,但没有展开说明,也未对《伤寒论》中关于“协热利”的条文进行归纳总结。笔者赞同“协热利”的概念为“下利兼有表证的发热”,但认为对于“表证的发热”这一概念的延伸是理解“协热”本意的重点,也是总领“协热利”阴阳传变体系的纲要。故笔者将“表热”之概念分层解析,并依此对“协热利”涉及到的方剂和条文进行重新整理与分析,以期大致展现“协热利”的阴阳传变体系。

2 表证发热的三重层次

郝万山认为“协热”的“热”是指表证的发热,意为外邪侵袭人体导致发热,仍然是针对桂枝人参汤和葛根芩连汤而言,无法兼容所有条文。故笔者在此基础上对“表证发热”这一概念提出两点拓展:一是表证,当理解为在表的证候群,包括有表证有表邪和有表证无表邪两种;二是发热,其为人体的病理性反应,多见于外感而正气抗邪于表,亦可见于阳明热证。由此阐发“协热利”之“热”为在表层面的发热,其可见于正气抗邪于表的应激性发热,也可见于阳明里热亢盛而蒸腾于表的发热。对于此表热之治法,或从表以辛发之,或从里以苦泄之,依据病邪的传变有多种变化,其传变大致遵循外感寒邪入里化热这一规律。故笔者将其分为卫郁发热、卫郁化热、里热上炎三个层次,进一步阐释其在表层面的发热,并以此统筹“协热利”相关条文和方剂,初步构建阴阳传变体系的理论框架。

2.1 正邪交争,卫郁于表

风寒邪气袭表,人体正气津液挟磅礴之势外出,在表与之抗争,卫气在表上凝滞郁遏而发热,这种发热属于人体自身的防御性反应,以辛温发之。第163条误下后胃气虚寒,表邪未解,但正气尚存仍可抗邪于表,故津液卫气在表凝滞而发热,此时当以辛法发散,药用桂枝,桂枝性味辛甘温,辛以发散解表,甘以补肾助阳,与甘草相伍辛甘化阳,补心脾阳气。《伤寒论》第276条以桂枝汤治太阴病,表明桂枝类方本就适用于太阴虚寒中风证。

2.2 卫郁营闭,邪气化热

在表的卫气津液凝滞过多,人体阳气不得舒发,表邪入里久郁而化热,此时表邪尚存,卫气津液仍处于聚集状态,但里热已较为亢盛,不可用辛温解表法而当用辛凉解表法,辛以发散表邪,凉以清泻里热。葛根芩连汤证中更是误下后部分邪热陷入肠胃,肠热下迫津液外越而下利,故重用葛根,其性味辛甘凉,入阳明经能助胃气,发表解肌,清热生津,升发清阳,为治清气下陷泄泻之圣药。佐以黄芩、黄连苦寒清热,坚阴燥湿,甘草微和胃气,调和诸药。

2.3 里热炎上,蒸腾于外

若表邪入里化热,热伤津液,为阳明里热津虚之病机,火性炎上,蒸腾于外,弥漫表里,肌腠疏松,则表现为发热汗出。《伤寒论》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说明热邪在里却易蒸腾于外,表现为类似于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身热汗出症状,可见此处外证的概念为有表证无表邪,虽有表热之象,法当从阴从里而解治以苦寒。黄芩汤中热邪炽盛,上炎于外而表现为表证的发热,故治法当以黄芩苦寒清热为主,佐以芍药酸寒收敛,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生津,大枣甘草补胃气。若热邪进一步损伤人体真阴,伤及血分,虚实夹杂,故黄连阿胶汤中仍以黄芩、黄连苦寒清热为主,辅以阿胶、鸡子黄血肉有情之品,甘温补益、虚热实热皆除则表热自消矣。

3 阴阳传变法要

“协热利”为太阳表病误下而引邪入里,因体质有强弱之分,胃气有虚实之异,邪气有寒热之别,故病变有从阳化热从阴化寒之差。笔者以重新建立的“表热”概念而将所有“协热利”相关条文纳入阴阳传变体系中,各方药病机差异更可明辨。“协热利”传变以第139条最为典型:“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本条反映了“协热利”的特点,若胃气尚强,则表邪入里与湿相合为湿热,此阳明湿热下利之葛根芩连汤证;若胃气衰败则里虚寒水饮为盛,为太阴虚寒下利为主的桂枝人参汤证。辨此可明“协热利”的传变特点:表证误下,因胃气虚实强弱不同而有表里邪气传递之别,或从阴传或从阳传,或为阳虚或为阳盛,形成“协热利”阴阳二变之法。

3.1 阴变之法

第163条言:“数下之”而下利不止,必为体质偏虚或攻下过度,胃气受损,病传太阴里病,外有表不解,里有虚寒的基础病机,方用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四两,以理中剂健脾补虚,温中散寒,兼以桂枝辛以发之。其桂枝用四两,较常量为多,经方中大量桂枝为下行之主,其性味辛甘温,配甘草而为桂枝甘草汤,在补益心脾阳气的基础上发越表邪,正合此方之病机。刘渡舟先生特意强调方中桂枝为后下,目的是使桂枝在理中药中有越于表以解表邪的作用,这样桂枝就不会受到人参、甘草滋腻的影响[3]。

下法误用若是病传复杂则可为寒热错杂的类厥阴证,如甘草泻心汤证为“伤寒中风,医反下之”所传。《伤寒论》第173条言:“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黄连汤属泻心汤一类,太阴阳明夹杂,其病机属类厥阴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上热则呕吐,下寒则腹中痛,同时症状当有泻心类方的下利。但此方与三泻心汤相比,热轻寒重,阴阳格拒的情况更为严重,故整体以温性为主,桂枝与黄连同用有交泰阴阳之功。且此方同样有表邪不解,桂枝在方中必有解表之效,纵观历代各家对黄连汤的应用,临床多伴有表证的发热。徐灵胎[4]言:“此方以黄芩易桂枝,去泻心之名,而曰黄连汤,乃表邪尚有一分未尽,胃中邪气尚当外达,故加桂枝一味以和表里,则意无不去矣(《伤寒论类方》)。”

3.2 阳变之法

其人胃气尚强,则病传入里以阳明为主。据笔者分析,“协热利”在阳证有三个层次,分别为太阳阳明证、少阳阳明证、少阳阳明太阴证,治以葛根芩连汤、黄芩汤和黄连阿胶汤。《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太阳中风证误下后,外邪乘虚入里而化为阳明里热,但正气尚强仍有余力支撑与邪气在表的抗争,表现为中风表证仍存。里热亢盛,上逆而为喘,亦有外蒸于表,迫津外越而汗出,逼津下泄而下利。故此处汗出有太阳中风与阳明外证的双重原因,以葛根解表止痢清热,黄芩、黄连苦寒清热,坚阴燥湿。

黄芩汤原文仅有“自下利”一证,其药物组成为小阴旦汤去生姜,故观《辅行诀脏腑用药法度》(下简称《辅行诀》)可补充相关病证。小阴旦汤原文“治天行病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此阳法变证可由太阳表邪入里化热,津液受损,热邪亢盛,逼迫津液在表而形成类似于太阳中风证的外证,如身热汗出等[5];同时里热郁内表现出少阳中风方面的孔窍类疾病,如头目痛、干呕和下利等;里热亢盛的病机归属于阳明。综上,太阳的表证是里热蒸腾的假象,实乃热邪处于半表里偏里的位置,故属少阳阳明合病。以黄芩苦寒清阳明实火,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补津液,大枣甘草实胃气,四药共参,阳明里热津虚之机则除,外证则消。

《伤寒论》第257条与第258条当合为一条来看,其主要理论为热邪在内的三种表现[6]。第258条可视为黄芩汤证的传变,里热亢盛伤津,阴液不足,气随之消,患者气阴两伤,脾气衰弱,热邪伤肠中血络,故下利便脓血也,此属太阴血病。其同样会有类似太阳中风证的“身热汗出”的外证,同时

由于津液受损严重,表现出肾水不足、心火亢盛的心烦等阳明里热证,少阳中风的症状消失,说明邪气进一步往里传变,故此证当为太阴阳明合病。文中虽未给出方剂,但多数医家认为当用黄连阿胶汤治之[6]。查《辅行诀》中有小朱鸟汤:“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与黄连阿胶汤药物组成相同,可以互参,证明其却可治表证发热。方中黄芩、芍药配伍清热生津,黄连苦寒清心火,以阿胶、鸡子黄血肉有情之品速补阴液。

综上可见,阴证中寒性收敛,表热多为卫郁发热;阳证中火性炎上,故热邪弥漫蒸腾体表而有表热。

4 结语

“协热利”一说历来人云亦云,多从桂枝人参汤与葛根芩连汤进行思辨而忽略其他条文,无法自圆其说。许多学者也提出诸多不同观点,如有学者从训诂学出发认为“协”为“皆”之意,即上下表里皆热而致下利,而桂枝人参汤等为协热利日久后的变证[7];另有人认为“协”通“胁”,其表证表现为胁肋部的不适,是外邪介于太阳与少阳之间的一种特殊状态[8]。但笔者认为,其他学说缺乏普适性和体系性,本文从张仲景的整体构局思考,认为“协热利”是表证误下后出现变法,下利与在表的发热同时存在,以下利为主兼有发热症状的一类病证的统称,属表里同病,并以此概念统筹相关条文方剂,根据胃气强弱的不同大致建立阴阳传变体系。张仲景借此向我们展示疾病传变的复杂情况及临床精细辨证思想,我辈当学而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