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军

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

[素材回放]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其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笔名。他早期曾留学日本。“五四”时期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他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

[名言精选]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热用理由]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榜样引路]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聪明的人珍惜时间,愚蠢的人浪费时间。有的人懂得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鲁迅到理发店去理发,理发师认识鲁迅,为鲁迅理发的时候,特地把鲁迅的头发理得漂亮一点,当然,用的时间就多了,理发要一元钱,付钱时,鲁迅只付了五角钱,理发师疑惑不解,鲁迅的理由是:浪费我的时间。鲁迅可以为一点点的时间而“斤斤计较”,难道我们不能吗?(摘自2014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满分作文)

[应用技巧]

引做论据,丰富内容。考生选取鲁迅理发“斤斤计较”时间的故事入文,说明他将时间看得比金钱还贵重,引起读者的思考,自然引出下文对中心的论述,内容充实。

[榜样引路]

鲁迅先生,只有一个

长春一考生

夜,静静的。我独自倚在窗边,任冷风打着窗棂。望着先生的那张发黄的照片,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哀思。先生,他走了!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过于冷峭和深邃。的确,他的文章没有周作人的散淡,张爱玲的雅致,徐志摩的诗情画意。但那个时代如果只留给我们一些感性文字、文人气息,谁会知晓那个时代的黑暗呢?恐怕,在我们眼中,那真是一个太平盛世!

我敬佩先生,不仅因为他的文才,更是因为他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人。谁都会犯错误,鲁迅也不例外,可他从不怕改正错误。他以犀利的笔解剖了人的内心世界。他的光辉穿越时空,一直照亮今日!

可事实上,先生是寂寞的。曾经有一位同学问我的偶像是谁。我平静地告诉她:“是鲁迅!”她诧异地望着我,觉得匪夷所思。我当时是很气愤的,但又不禁悲哀起来了。

难道先生的思想已不适应这个时代了?不值得我们继承发扬了?他的文章已作为一笔文化遗产,被我们束之高阁了?

身处喧哗的尘世,内心怎容得下那锋利的匕首和投枪?看一看吧,那些老前辈们是多幺怀念鲁迅先生啊!他们大声疾呼:“今生今世,我们一定要读鲁迅!不读他,我们无法感知内心的灵魂;不读他,我们无法摈弃世间的浮华;不读他,我们无法真正了解那个时代的黑暗!”

鲁迅先生,只有一个!我们不能就这样让他的思想成为历史而束之高阁,我们更不能遗忘,曾经有一位斗士,于黎明前的黑暗中为我们不断鼓与呼。

先生正等着我们走出浮华的海面,款款地步入他的心房,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交流!

——后记

[应用技巧]

热情讴歌,倾吐心声。考生以缅怀鲁迅先生作为作品的内容,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来审视鲁迅的作品和为人,并且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思想性和艺术性胜人一筹。

辛弃疾: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素材回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省历城县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

[热用理由]

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摘自《辛稼轩词序》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撰并书之挽联

[榜样引路]

窗儿上的守望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千年前,李清照在守望,守着她和丈夫的最后誓言。她是那幺肝肠寸断,刻骨铭心,好似赴汤蹈火,奋不顾身。她为何义无反顾,因为丈夫答应过她,他会回来。然而一年又一年,遥遥无期。

辛弃疾在守望。“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他在守望边关,盼望上场杀敌,守望祖国统一,守望内心男儿自强之心,只可惜,他始终没有盼来。

李煜在守望。“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在守望灵魂深处的自由,内心角落的平静,可又怎容他,只怪自己身不由己,一辈子在遥望,却始终望不到彼岸的自由境界。(摘自2010年成都市中考满分作文)

[应用技巧]

同质叠加,形成气势。考生将辛弃疾的素材同李清照、李煜的素材叠加,构成排比句式,展现他们空守望,难酬心志的悲凉,选材有底蕴,构思显机智,文章语言和立意也充满了灵气。

[榜样引路]

我读辛弃疾

也许,正因为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他才有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吧,以至时隔千年,我们还能听到金戈之声,铁马之威。也许正因为这样,才有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才有了“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才有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悲凉吧!应该说,辛弃疾在经历了风雨洗礼后,已不再是用笔来写词,而是用刀削,用斧砍,用剑刺,这才造就了他的文章,这才使他吐出的每个字都有了金石之声。(摘自《初中生优秀作文》)

[应用技巧]

引用词句,增强底蕴。考生选取辛弃疾的词作入文,用诗词的光辉展现辛弃疾的人格魅力,不仅让作品内容充实,更让文章语言富有底蕴,显示出构思的别致。

[榜样引路]

让民族魂走进心灵

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曾经接受过多少文人志士的颂咏,为何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流传千古?辛弃疾不语。我望着他极目天外的身影,眼前的景象逐次幻化为熟稔的名字:苏东坡,文天祥,范仲淹,陆游,李清照……我突然明白了,强烈的爱国之光在他们的词句中闪耀,历代人民对郁孤台几番修整,或许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

“江晚正愁予”的胸怀,“可怜无数山”的情愫,不正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越的音符!

我登上辛弃疾“西北望长安”的高台,看见被他对祖国的热诚染得一派丹红的天空,点染得群山俱羞。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这就是郁孤台郁结的民族魂!(摘自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中考满分作文)

[应用技巧]

触景生情,挖掘意旨。考生以登郁孤台的所感所想为文,通过对辛弃疾《菩萨蛮》之所以名世的原因探究,揭示出郁结的民族精神,意蕴深厚,思想深邃,匠心和眼界明显高于普通的考生。

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

[素材回放]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被誉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首。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存诗九千多首。

[热用理由]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

宋诗陆游第一,不是苏东坡第一。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周恩来

[榜样引路]

陆游日记

公元1179年某月某日 艳阳天

我心怀敬仰,重访孔明府。这里有山松绿草,这里有红花古钟。轻踏苔痕上阶绿,逼人山色入眼帘,触摸案犊之轻尘,思绪激越;倾听幽幽之钟鸣,心境空灵。此刻,颇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之感。远处百灵吟唱着孔明的战绩,似万鼓齐鸣,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脚下青草舞动着今日之回忆,忆三顾茅庐,羽扇纶巾。遥想北方边疆的战事,心中不由咏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摘自于网络)

[应用技巧]

借用名句,巧妙联想。考生由陆游名言“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引发联想,具体展现这一句话的来历,想象合理,富有韵味,展现出独特的构思和才气。

[榜样引路]

美丽一瞬间

如昙花一现,如流星划空,生命里因无数个瞬间而美丽。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在生命垂危之际,仍然不忘国家的安危;“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在牺牲前誓言铮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执着追求着自己的理想。我们在读书的那一瞬间,仿佛听到了众多先贤在我们耳边反复叮咛,生命因心怀天下而美丽。(2011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满分作文)

[应用技巧]

诗词诠释,同质叠加。考生以陆游等的名言构成排比,同质叠加,说明读书的一瞬间感悟,并由此获得感悟“生命因心怀天下而美丽”,材料翔实,意蕴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