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结构(1)

考试说明: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详写和略写

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保证作用。详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紧凑。详略不当,势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

处理详写和略写,首先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文章的中心事件或中心议题要详写,其他事件和问题要略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要详写,一般性材料则略写。例如鲁迅的《故乡》是以“我”回乡的见闻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可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多,但作品只选取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的事来写。这两个人中,又分了主次。杨二嫂的故事,只是在一个场面里,用几句精彩的话,展示了她的性格。写闰土就不同了。作者以细腻的抒情笔调描写了少年闰土活泼英俊的形象,娓娓动人地叙述“我”和闰土三十年前的一段交往。接着作者又精细地刻画了阔别三十年后的闰土的面貌、衣着、动作和性格的巨大变化,诉说闰土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和不幸,抒写了“我”的感慨和希望。这样处理,完全是由“它揭露在三座大山压迫下,农村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证明农村需要来个变革,为下一代开辟一条新出路”这一中心思想所决定的。

其次,要根据文体性质决定详略。说理的文章,重在阐明主要论点的论证部分,因此,说理部分要详写,引证事例则略写。例如《纪念白求恩》介绍白求恩的光辉事迹,开头只用了七十四个字,接着便详尽地阐述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指出我们应向他学习的地方。

2、段落和层次

写作时,为了把文章的中心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一定要分段。划分段落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和内容的多少而定。既要注意一个段落只说明一层意思,又要注意不要分得太细,同学们习作常出现两种情况:有时段落包含的内容太多,本来好几层意思,硬挤在一起,弄得层次不清;有时段落又分得太细,本来只有一层意思,硬分成几段,搞得支离破碎。

3、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在文章中,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照应是说写文章要瞻前顾后,前后应衬,首尾呼应。例如《一件小事》,文章的开头写道:“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文章的结尾写道:“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

为了显示文章的脉络,在文章的中间也要有必要的照应。例如,《反对自由主义》的第二部分,开头说:“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以下十一个小段,分别列举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而后又写了两个小段,以便跟前后相呼应:“还可以举出一些。主要的有这十一种。”“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在这两段之后,很自然地转到自由主义的分析批判上去了。

4、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文章的不同而变化。开头的方法很多,但可以大致地将其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开门见山”的写法,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或“单刀直入”,挑明论敌谬说。另一类是“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以为叙事的开端。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引人入胜。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或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好的结尾,余味无穷,发人深思。


中考作文结构(2)

应试作文,要按照考题的要求,把材料合理地组织安排好,使文章言之有序。这是基本的,还应尽力在结构上创新,突破固有的模式,跳出套路,变化灵活,使人感到文章清新自然。

结构变化灵活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行文的散文化,它可以改变板块式的沉闷现象,给人以千变万化、摇曳多姿的新鲜感。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常用时间、空间、逻辑顺序来安排结构。有些考生在安排记叙文结构时,写一件事,往往是开头、中间、结尾三段,写两件事就是四段,板块性强而灵活性不足,缺少新意。河南有一位考生,在《我真想得到一把雨伞》这篇中考作文中,深得结构创新之妙,将散文化的特点运用得很充分。文章写道:“我”坐在考场上应试,父亲等在外面,突然下起了大雨,于是“我”触景生情,想得到一把雨伞送给父亲。文章不到700字,共有8个自然段,其中独句为段的有3个,跳跃大,转换快,感情流露自然亲切,散文化特点突出,给人以美感,令人耳目一新。

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结构要比记叙文呆板一些,无论是横式结构还是纵式结构,常常是一个问题一个段落。实际上,议论文结构同样可以采用散文化的形式创新。例如,江苏有一位考生在《钱·流生和未来》这篇中考作文中,就运用了这种方法。这是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着重剖析了流生产生的原因和由此而造成的严重后果,全文700字左右,分设了9个自然段,其中有3个自然段是独句式的,文章结构很有特色,行文顺畅自然亲切。

说明文以介绍知识为主,结构上往往在知识、程序、踪迹发生转换时,才出现段落的变化。而要在结构上创新,可以改变这种格局,也采用散文化的构式,来完成说明的任务。例如,河南中考作文题《〈虎门销烟〉解说词》,有一位考生采用散文化的笔调,将“虎门销烟”这幅图解说得具体生动,很有点像《从宜宾到重庆》这篇解说词那样的写法,极有特色。

文章结构灵活变化,要服从内容的需要,要有助于内容的顺畅表达,突出文章主旨,不能以形式害内容。


中考作文结构(3)

初中九年级作文教学十讲:第五讲理清思路合理结构知识要点:1、结构是文章的骨骼。2、一篇文章要写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一致,就必须妥善安排结构。3、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考试说明: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详写和略写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保证作用。详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紧凑。详略不当,势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处理详写和略写,首先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文章的中心事件或中心议题要详写,其他事件和问题要略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要详写,一般性材料则略写。例如鲁迅的《故乡》是以“我”回乡的见闻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可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多,但作品只选取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的事来写。这两个人中,又分了主次。杨二嫂的故事,只是在一个场面里,用几句精彩的话,展示了她的性格。写闰土就不同了。作者以细腻的抒情笔调描写了少年闰土活泼英俊的形象,娓娓动人地叙述“我”和闰土三十年前的一段交往。接着作者又精细地刻画了阔别三十年后的闰土的面貌、衣着、动作和性格的巨大变化,诉说闰土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和不幸,抒写了“我”的感慨和希望。这样处理,完全是由“它揭露在三座大山压迫下,农村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证明农村需要来个变革,为下一代开辟一条新出路”这一中心思想所决定的。其次,要根据文体性质决定详略。说理的文章,重在阐明主要论点的论证部分,因此,说理部分要详写,引证事例则略写。例如《纪念白求恩》介绍白求恩的光辉事迹,开头只用了七十四个字,接着便详尽地阐述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指出我们应向他学习的地方。2、段落和层次写作时,为了把文章的中心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一定要分段。划分段落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和内容的多少而定。既要注意一个段落只说明一层意思,又要注意不要分得太细,同学们习作常出现两种情况:有时段落包含的内容太多,本来好几层意思,硬挤在一起,弄得层次不清;有时段落又分得太细,本来只有一层意思,硬分成几段,搞得支离破碎。3、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在文章中,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照应是说写文章要瞻前顾后,前后应衬,首尾呼应。例如《一件小事》,文章的开头写道:“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文章的结尾写道:“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为了显示文章的脉络,在文章的中间也要有必要的照应。例如,《反对自由主义》的第二部分,开头说:“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以下十一个小段,分别列举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而后又写了两个小段,以便跟前后相呼应:“还可以举出一些。主要的有这十一种。”“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在这两段之后,很自然地转到自由主义的分析批判上去了。4、开头和结尾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文章的不同而变化。开头的方法很多,但可以大致地将其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开门见山”的写法,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或“单刀直入”,挑明论敌谬说。另一类是“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以为叙事的开端。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引人入胜。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或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好的结尾,余味无穷,发人深思。[5—1]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要求:①写成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②篇幅在600字左右。导思:妈妈经常给你讲过去的事情,在这些故事中哪一个故事最能触动你的心灵?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迪?把这些写下来,就是好文章。1、写本文时要注意叙述的角度。可以妈妈的口吻直接叙述,也可以用写作者的口气转述,还可以二者兼用。2、要选择好人称。写作本文最好运用第一人称,可以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从而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以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3、要安排好记叙的顺叙。可用顺叙,也可用倒叙,中间还可以用插叙,都要注意过渡自然,首尾呼应。[5—2]请以“挫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导思:同学们正处在花季的年龄,有许多美好簇拥着你们。然而,生活的道路并非总是铺满鲜花,生命的里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和你“过不去”的事情。一次不理想的考试成绩,一回做好事后被人误解;或是个人抱负受到障碍,家长、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或者是独自外出办事时走迷了路,家庭成员发生了突然变故??对花季人生都是一次小小的挫折。1、“挫折”决定了文章的内容,题目限制仅此一点,体裁是记叙文、议论文均可。这个题目,给学生留的选材余地是极宽的。2、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但人的一生谁能不经受挫折?挫折有大有小,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可能遇到困难,生活中可能遇到麻烦,这都是很好的素材。遭受挫折不要紧。挫折总会过去,要学会正视挫折,重新上路。这一主题可以通过叙事表现,也可作为论点,展开论证。选择哪一种文体,请考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定。3、关于结构,记叙文要注意自然。每一件事都有前因后果,有它的发生、发展过程。考生必须正确合理地布局谋篇,使文章内容有条理。议论文要注意严谨,根据论证的需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如:因果式、递进式、总分式等,总之,你的论证思路要在结构上明显体现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


中考作文结构(4)

摄像时,角度选得越大,照片中的人和景物就越不清晰;选取的角度越小,则越可以把人物的性情或景物的特征在细微之处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1、角度求小巧情感见真挚

我们所说的文章角度小巧,“于细微处见真情”就是这个道理。同一个题材,写作的角度有很多,但并不一定每一个角度都能写好文章,只有选取最能拨动读者心弦的角度,才能让人看到事物精彩、引人的一面。如一位同学在“一碗面条”的故事中,讲述的是妈妈生病时照样给我准备一碗面条的事,作者透过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写出了一份感人的母爱;又如“一根红头绳”的故事,讲述的则是自己在家庭贫困时,老师在我生日那天送“我”一根红头绳作为礼物的事,作者通过小小的红头绳,写出了一份让人感动的师生之情,等等。生活是殷实的,只要我们在写作中善于选取小巧的、合适的角度,就可以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情节求曲折情感显动人

初中的作文训练一般只要求写五六百字,在情节上稍加用心,掌握一些“尺水兴波”的技巧,效果就会与众不同。如一位同学在“幸福”题材中,写的是自己在考试前的一天晚上,渴望在医院上晚班的妈妈能陪一陪自己的故事。“在这种关键时刻,我竟然无法得到父母的特殊关照,谁会想到,一个所谓的幸福之家还有着如此的不幸?”当其无奈之时,妈妈回来了,而且回来了三次。第一次回家取钥匙时,“我”的“心凉了半截”,第二次回家是由于下雨回家取伞,当“我”彻底失望时,不料,妈妈第三次出现在自己面前。一件小事写得波澜起伏,真实感人,鲜明地反映出了自己由怨而恨而爱的过程。这样富有创新意识的文章,是很受老师们青睐的。

3、打破惯性思维推陈出新

如有这样的一个寓言故事:乌龟和兔子赛跑又开始了。这一次兔子可是憋足了劲。发令枪一响,兔子就一溜烟跑了。可是没想到,这一次不在森林里而在山上,乌龟头一缩,从山顶滚到山脚。结果,比赛还是乌龟赢了。兔子的眼睛更红了。其实,兔子不知道,除了有力气有本领之外,还需要用脑子。

这样,文章虽然取材局限于耳熟能详的故事,由于在使用时打破了习惯的思维方式,也同样达到了推陈出新的效果。这样,文章虽然取材局限于耳熟能详的故事,由于在使用时打破了习惯的思维方式,也同样达到了推陈出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