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华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2627)

我国西南地区历史的研究一直比较缺乏。目前,在先秦两汉时期的云南历史中,关于古代“滇国”的研究最多,影响也最大。滇国是《史记》中记载的西南地区一个少数民族王国,具有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明特征。李家山古墓群作为古代滇国重要的一处文化遗址,对滇国历史研究以及我国西南地区历史和民族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关于“滇”名称的起源

关于“滇”称呼的起源,目前多引《华阳国志·南中志·晋宁郡》①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②的说法,认为滇池形如倒流,以“颠倒”释义。《水经注》③亦曰:“……周三百许里,上源深广,下流浅狭,似如倒流,故曰滇池也。”后来的学者多按此释义,王先谦《汉书补注》载:“上林赋文成颠歌,文颖注颠县,……,颠与滇同。然武帝前滇池县本作颠县,后人因池加水为滇耳。滇池读为颠池,以滇为义。”

然而,历史上也有人对此存疑,《水经注·温水注》中另曰:“山水之间,悉是木耳夷居,语言不同,嗜欲亦异”。说明晋人常璩当时就知道当地语言和汉族发音不同。《说文解字》对“滇”的解释也仅是“益州池名,从水,真声”而已,未见“颠倒”之说。《华阳国志校注》④中注曰:“谯周、常璩以‘倒流’释‘滇’字之义,牵强附会,盖‘滇’(音)本当地少数民族对此称呼,汉人译其音加水旁作‘滇’耳。”当代壮族学者黄懿陆也认为“秦汉时代的滇池地区多系少数民族,被称为‘西南夷’,因而不可能有汉语地名。而从有关古代彝族、白族的文献中可以知道,古代彝族、白族语称山间平地为‘甸’,滇池四面环山,可能被叫做‘甸池’,这个名称进入汉语后,就被按照汉语的习惯,凡江河湖泊的名称,都带上‘水’旁,以同音的‘滇’代替‘甸’,记作‘滇池’。”⑤

2 关于“滇国”的有关资料

对滇国历史的探询无非来自史料和考古资料两方面。

史料方面,相关记载极少,直接影响了滇国甚至整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早期历史的研究。

关于滇国的最早记载见之于《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 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 榆,名为 、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遂 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 部最大;自 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

最大。其俗或土箸,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 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

可以看出,在西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分布了大小数十个王国,其中在夜郎以西,存在一支叫“靡莫”的少数民族,其中滇国最大。另外又说明,夜郎、滇、邛都等王国都是农耕民族,特征是束发(结)、从事农业(耕田)、有村庄聚落(邑聚)。同时也介绍北部存在“ 、昆明”两个游牧民族。

关于滇国的起源,《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最早记载了楚将庄 王滇之事:“始楚威王时,使楚将军庄 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 ,故楚庄王苗裔也。 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司马迁之后,从汉朝到民国,共有《汉书》《华阳国志》《后汉书》《括地志》《元和郡县志》《十道志》《通典》《资治通鉴》《册府元龟》《通志》《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蜀鉴》《云南纪略》《文献通考》《混一方舆胜览》等数十种文献,记载了庄 建立滇国之事。除《汉书》《后汉书》⑥记载略有不同外,其余大部分文献都是对《史记》的抄录和引用。

由于史料太少,历代学者或认为研究难度太大,或认为研究意义不大,涉猎滇国历史研究之人寥寥,所谓‘滇国’之说也多处在传说和史实之间,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上的重大发现。

考古资料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量滇国古墓葬群的陆续发现。特别是1956—1957年晋宁石寨山第二次发掘,出土了“滇王之印”,经鉴定年代在战国至西汉时期,从考古实物上完全印证了《史记》中所载的“滇王降汉,汉武帝授滇王王印”的历史史实⑦,从而揭开了证实古滇王国真实存在的序幕。其后,在滇池及周围地区又陆续发现了若干处文化遗址,通过器物比较和年代鉴定,确定均属于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古滇王国文化遗址。这些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实物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古滇王国的认识,也大大促进了学术界对滇国历史的探索和研究。

目前发现几个主要古滇国文化遗址的情况如下:

①晋宁石寨山古墓群:位于晋宁县(现为昆明市晋宁区)城东北12千米的上蒜区石寨乡境内。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距离滇池东岸仅500米,1955年开始第一次清理发掘,随后,石寨山古墓地又经过1956年、1957年、1958年、1960年和1996年共5次田野考古发掘,清理墓葬86座,编号为M1—M86,出土文物3200多件。特别是1956-1957年的第二次发掘,出土了金质“滇王之印”,揭开了证实古滇王国真实存在的序幕。

②安宁太极山古墓群:太极山位于安宁市内。南面为晋宁县,距省会昆明35千米。经过1964年、1993年的两次发掘,共清理古墓58座。

③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位于江川县(现为玉溪市江川区)旧城南约3千米,西北距石寨山40余千米,距昆明约80千米。1972年开始第一次发掘。1991年12月—1992年4月进行第二次发掘,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后又有两次小规模发掘,共清理古墓86座,编号为M1—M86,出土文物3300多件。着名的牛虎铜案,便出土于此。

④呈贡龙街石碑村古墓群:呈贡县龙街镇南约2千米的石碑村,北距天子庙古墓群5千米,南距晋宁石寨山43千米。背靠青山,面向滇池。1974年6月4日—14日和1979年11月两次清理墓葬180座,均为小型墓葬。出土文物不多。

⑤呈贡天子庙古墓群:位于昆明市南15千米的呈贡县(现为昆明市呈贡区)龙街镇小古城乡。南距县城呈贡3千米,西距滇池2千米。先后于1975年2月、1979年10月、1979年12月4日至1980年1月22日、1992年6月29日至1992年7月11日进行了4次发掘,清理墓葬67座,编号为M1—M67。加上第一次未编号的9座,共发掘古墓葬76座。共出土文物300多件、海贝1500枚。

⑥楚雄万家坝古墓群:1975—1976年楚雄市万家坝清龙河西岸发掘墓葬79座,出土随葬品1245件,其中青铜器1002件,青铜器中有铜鼓5面、羊角钮钟6件。铜鼓花纹简单、绘制稚拙,为迄今世界上年代最早、最原始的铜鼓。

⑦曲靖珠街八塔台古墓群:位于曲靖市珠街乡董家村,距曲靖市15千米,经1977年、1978年12月—1979年1月、1979年3月—4月、1980年3月—5月、1981年2月—4月、1981年11月—1982年1月共6次发掘,清理墓葬550多座。其中土坑竖穴墓220座,为战国至两汉的遗存;火葬墓304座,为宋至明代的遗存;封土堆墓30多座。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

⑧昆明羊甫头古墓群:羊甫头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小板桥镇东约3千米的一个椭圆形缓坡上。1998年9月—1999年6月共发掘清理滇文化墓葬495座,东汉墓葬29座,明清墓葬7座。出土各种文物4000多件。1999年,昆明羊甫头古墓群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除了上述墓葬遗址(表1)之外,还发现了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滇文化墓葬,例如:昆明大团山、上马村、呈贡小松山、晋宁金砂山、小梁王山;澄江黑泥湾、双树营;江川小团山、竹园等十余处。在墓葬型制、出土器物等方面与石寨山、李家山古墓群相似或一致,均为滇国时期的墓葬,不另细述。

除了墓葬遗址外,目前发现的关于古滇国的其他类型考古资料并不多。2001年,在李家山附近的抚仙湖进行了水下城址考古,水下城址究竟为何物目前尚没有定论,其中有一种意见认为是滇国王宫或行宫所在⑧。

3 滇国研究成果概述

如前所述,随着大量考古资料的发现,关于滇国的许多信息正在整理、分析和研究中。结合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目前关于滇国所能明确的认识是:历史上的确存在过一个滇国,位于我国西南的滇池地区,以青铜器为主要文化特征。滇国存在的时期在春秋战国—西汉初期(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前后历时约300年。东汉以后,滇文化逐渐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而消亡。

目前国内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关于“滇国”起源。按《史记》记载,滇国是由楚人庄 建立的,但是《后汉书》的记载颇有不同⑨,后世学者莫衷一是,多提出不同的看法,有人从司马之说,有人从范晔之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史学界对“庄 ”身份以及“王滇”之事发生过一场争论。有人认为“庄 王滇”是楚国内部的农民起义,有人认为“庄 王滇”是秦楚争霸时楚将的对外出兵,另外还有人认为存在两个庄 等。⑩不论何种结论,一种普遍的认识是“庄 ”将先进的楚文化带到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随着滇国墓葬的不断发现,考古界惊奇地发现滇文化与楚文化并无太多一致,反而与我国沿海地区的百越文化相似。李昆声教授专门对滇池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中具有的百越文化特征的文物作了论证。⑪至此,考古界许多人对司马迁所言“庄 (楚人)王滇”一事的历史真实性持质疑态度。

目前对“滇国”起源一事做较系统研究的黄懿陆先生,通过史料比较和整理,结合考古学上的认识,对庄 王滇之事做了细致论证,认为庄 是早先并入楚国的东部越人首领后裔,秦楚相争时割东地自治,楚顷襄王时受招安,先“盗”后“将”,其后受命领东地越人军队入西南,并最终因道塞无法回归,而在滇池称王,与当地文化逐渐结合的历史。⑫

②关于“滇国”疆域。《史记》上记载“其(夜郎)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司马迁又称“滇小邑”,可见,在司马迁眼中,西南地区部落(国)众多,其中滇国最大。

从发现的考古遗址分布上,考古学家张增祺根据出土文物的特征,勾勒了一个滇国轮廓:“东至陆良、泸西一线,北达会泽、昭通等地,南抵新平、元江一带,西到安宁及附近,在这个东西宽约150千米、南北长约400千米的区域内,战国至西汉时期除了滇国青铜器外,尚未见别的文化遗物(个别外来文物除外)。这一历史现象表明,上述地区大概就是古代滇族活动范围,亦即滇国的分布区域。”“从滇文化分布范围看,古代滇国的领地并不广阔,大致包括今昆明市(4区8县)和东川全部、曲靖和玉溪地区大部,红河州、楚雄州和文山州的一部分地区。”⑬这种观点目前具有一定普遍性,另外,历史学家杨宽、学者杨帆、黄懿陆等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在滇文化分布范围上另外一种意见是,滇文化分布应考虑分为两个区域:一是滇文化的中心分布区;二是滇文化的次生分布区,即滇文化传播区域,不能把为数不多的甚至是个别滇式器物的出土当作该器物所属文化的区域。

云南省考古研究所蒋志龙认为,滇的中心分布区大致在滇池东岸的晋城(石寨山)至玉溪市江川县龙街(李家山)一线,大体在东西50千米、南北相距60千米的小范围内,地处滇池的昆明坝子和玉溪的江川坝子两个盆地,具体而言,就是滇池、抚仙湖、星云湖之间的狭长地带,遗址上主要包括呈贡天子庙、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几个古墓群。此区域内遗存特征不仅一致,而且分布地域彼此连贯,考古遗存上表现为共同的、相对稳定的器物群体组合。滇的次生分布区为:西起楚雄,东达宣威,北至金沙江南岸,南及新平、元江。⑭此区域与张增祺、李昆声关于滇文化分布范围基本相同,考古上表现为有滇文化类型的遗存发现,同时也存在另外的文化特征。

按照这种理解,滇国的范围应是中心分布区,而次生分布区是滇文化传播的区域。

③关于“滇”的民族族属。关于滇国主体民族的争论也一直存在,如着名历史学家方国瑜的彝族论⑮、马曜先生的白族说⑯以及何光岳的楚人说⑰等,各有所据。不过原先依据的都是有限的史料。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意见是越人说。这种认识与考古资料的丰富紧密相关。随着滇池附近发现大量新石器时期和青铜时代的遗址。许多学者发现,无论是滇池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器物,还是青铜时代的文化器物均表现为明显的百越族特征。通过器物的比较和相关历史考证,目前考古界和史学界多数学者认为,百越民族才是滇国当时的主体民族。⑱

④关于“滇”都城。滇国都城所在,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今晋宁县晋城镇。通过史料记载,滇国降汉之后汉置益州郡,考史料中所载的益州郡治以及与滇池的地理关系,可知益州郡治西北有滇池,应为今晋宁县晋城镇所在。而1956年在晋城西北处位于滇池岸边的石寨山出土了“滇王之印”,从考古上证实了晋城即古滇国都邑所在。

⑤其他研究。对于滇国政权体制、经济贸易、神巫观念以及农业生产、建筑、冶炼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仍在进行之中。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丰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滇国和滇文化的研究中。

4 滇国墓葬遗址的比较分析

从以上关于滇国研究的介绍中不难发现,考古资料的丰富为滇国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帮助,也为我们完整真实地揭示古滇国历史提供了大量准确的信息。

从目前发现的几处滇文化墓葬群来看,石寨山古墓群是确定的滇王埋葬所在,李家山古墓群无论在墓群规模、考古年代以及出土器物等方面与石寨山有极大的相似性,在探究滇国历史、滇国文化方面具有重大价值。

从规模上看,李家山古墓群在1972年和1992年进行过两次大规模发掘,加上1994年和1997年各发掘一个,共发掘墓葬86座,全部集中在山顶区域。在这86座墓葬中,有相当数量的大型墓葬,出土文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当丰富。在规模上李家山古墓群已经超出呈贡天子庙,与石寨山的规模相当。更为重要的是,1994年对李家山山顶西南坡的勘探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至少有200座墓葬仍埋于地下,未被发掘。同时在朝向湖面的东南坡也陆续发现零散墓穴,此区域目前未作勘探,据专家估计,东南坡仍有大片墓葬存在。由此看来,李家山古墓群的规模将超过石寨山,是目前发现的最庞大的滇国古墓群之一。

从遗址重要性的等级上看,李家山古墓群中发现许多大型墓,墓的型制、棺椁制度等与石寨山一致;在考古年代上为战国至东汉时期,与石寨山古墓群为同一时期㉒。考古资料研究表明,李家山的墓葬沿袭时间很长,器物特征具有连续演变性,贯穿了滇文化从兴起到鼎盛、再至消亡的整个历史㉓;李家山出土了大量祭祀铜鼓、贮贝器等,与石寨山出土的滇国青铜重器的风格特征完全一致,规格上二者相当,数量上还略有超过;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铜案”,形体规格大,工艺精良、艺术性高,为“国宝”级文物,已经蜚声海外;考古学家普遍认定李家山应是滇王族属一级的贵族墓地(表2)。

表2 滇文化主要墓葬考古规模评价表

5 李家山古墓群在滇国研究中的地位

综上可知,对于滇国的认识源于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在历史文献方面的资料较少,仅限于《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几部资料,记述也不详尽。滇国历史的研究进展主要依赖于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在目前发现的滇国墓葬遗址中,李家山古墓群属于典型的滇国墓葬,其规模之大、出土器物之多、器物之重要在众多滇国墓葬遗址中格外突出(表3)。

表3 滇文化主要墓葬重要性等级评价表

在发掘了86座古墓之后,尚有数百座古墓还深埋在土中。考古学家认为,李家山古墓群中埋藏着的“青铜王国”,是保存古滇国文明的一座宝库,是解开云南早期历史之谜的一把钥匙。

因此,在滇国文化视野中,李家山古墓群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价值:①李家山古墓群反映的是先秦至两汉时期的一个地方古国文明,年代久远。②滇国是我国西南地区早期历史上存在过的一个少数民族王国,具有独特的文明特征。李家山古墓群是消失的古滇国文明的重要遗址之一,文化类型珍稀。③滇文化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李家山古墓群与石寨山遗址一样,代表着典型的滇国文化。文化类型典型。④在已发现的众多滇文化遗址中,李家山古墓葬遗址类型典型,规模庞大,墓葬规格等级高,同时年代跨度大。是古滇国重要的贵族或王族墓地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⑤李家山古墓葬对于研究滇国历史和我国西南地区早期文明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探究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注释

①《华阳国志·南中志·晋宁郡》载:“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回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

②《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有池,周回二百余里,水源深广,而末更浅狭,有似倒流,故谓之滇池。”

③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六:温水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④常璩.华阳国志校注[M].刘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198-200.

⑤黄懿陆.滇国研究[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

⑥《后汉书》中记载庄蹻王滇一事与《史记》略有出入,后世多有学者对庄蹻王滇的史实表示质疑和争论,尚无定论。

⑦《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

⑧目前所知,明确对水下城址发表意见的有云南省博物馆的张增祺研究员,他认为水下城址是东汉时期的俞元城。张增祺.探秘抚仙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⑨《史记》记载是楚威王(公元前339—前328年)派遣庄硚进军西南,《后汉书》记载是楚顷襄王(公元前298—前263年)派遣庄豪进西南。二者时间上隔了一个楚怀王时期(公元前328—前298年)。

⑩黄懿陆.滇国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6-33.⑪李昆声.云南考古材料所见百越文化考[M]//李昆声.李昆声学术文选—文物考古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⑫黄懿陆.滇国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45-63.

⑬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11.

⑭蒋志龙.滇国探秘:石寨山文化的新发现[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22-23.

⑮方国瑜.彝族史稿[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52-53.

⑯《白族简史》编写组.白族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36-37.

⑰何光岳.楚源流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63-65.

⑱关于滇青铜文化以及本地新石器文化具有大量南方沿海的百越族器物特点的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同,可参见王大道《试论云南新石器文化》、李昆声《云南文物考古五十年》、张增祺《中国西南民族考古》等着作。

⑲规模评价中,考虑到万家坝墓群和八塔台墓群的文化性质与石寨山墓群并不完全一致,评价相应减分。

⑳关于万家坝古墓群的文化性质,学术界存在不同争论,多数人认为是一种过渡类型,青铜器物特征介于洱海地区和滇池地区之间,这里暂时归于滇文化。

㉑八塔台墓群总共发掘550座,有220座为滇时期的土坑墓,其余304座是宋以后的火葬墓,另有东汉以后的30余座封土墓,青铜器物特征与石寨山、李家山文物大体一致,但又有自身特点。

㉒按考古发掘报告,目前发现的李家山墓群略早于石寨山墓群,年代跨度大。

㉓云南省考古所张新宁研究员发现李家山置郡后的墓葬所发掘出来的文物,无论规模还是数量都超过了置郡前,反映出置郡后滇贵族的财富并没有被掠走,且财富的积累远远超过了前代。他认为,滇虽然只是一个邦国,但相对而言,主权还应是相对独立的。汉王朝设置郡县、派官吏进行管理,但对滇贵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上并没有剥夺,仍承认他们的地位和权力,更没有进行打击。这与当时被征服的其他地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