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琴

(山丹艾黎纪念馆,甘肃 张掖 734100)

1 艾黎文化遗存概况

1.1 精神永存的艾黎与何克陵园

该陵园始建于1945年,中西合璧式建筑,占地面积2625平方米,乔治·何克去世后该陵园被命名为何克陵园,1987年路易·艾黎去世后,按照他的遗嘱,将他的部分骨灰与乔治·何克安葬在一起,陵园正式更名为艾黎与何克陵园。陵园先后于1979年、1985年、2016年进行了修缮,主要建筑有照壁、综合碑、纪念亭、纪念碑、陵墓。纪念碑上有邓小平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园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着名书法家楚图南题写。1993年艾黎与何克陵园被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 历久弥新的山丹培黎学校

20世纪40年代,中国工合培黎工艺学校迁至山丹,选址于山丹县发塔寺。“文革”时期发塔寺被毁,后重建于南湖公园昭文堂,并在学校和周围建起了测量组、电机组、机械组等20多个生产实习小组和校办工厂,实行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学校在外籍教师和海外物资的支援下,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一度有500多人。1984年12月,路易·艾黎提出了在山丹重建培校的设想,他的倡议得到了甘肃省政府和许多友人的支持。1986年3月28日,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在山丹县北大街动工修建。1987年4月21日,在艾黎来华60周年之际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正式开学。1994年,学校更名为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2004年1月,学校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中专。2006年12月,山丹培黎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学校遵循艾黎“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理念,为甘肃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人才。为顺应“一带一路”倡议,弘扬艾黎职业教育思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2016年,张掖市人民政府和山丹县人民政府共同筹建培黎国际职业学院。2018年5月,甘肃省省委、省政府将学院项目列入《甘肃省“十三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中,更名为培黎职业学院。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丹培黎职业学院视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丹培黎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职业学校,路易·艾黎先生提出“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宗旨,对我们发展职业教育依然有借鉴意义,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支持你们!

1.3 风雨沧桑的艾黎故居擂台

1944年底,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迁至山丹,校址设在隍庙街一带的城隍庙、娘娘庙和附近的民居里。何克去世后,艾黎在学校旁边的擂台上修建了六间房屋,供他和年龄小的孩子们居住。擂台位于城隍庙东侧,擂台应为“雷台”,本是道教坛墠,为天下道教第一玄坛所在,即后来所说的万法宗坛。据知情的老人讲,雷台是一座四周青砖围砌、内部黄土夯筑的平顶高台,是明清时期祭祀雷神的地方,故名雷台。雷台上坐北朝南建有一座庙宇供人们祭祀祈福。艾黎将培黎工艺学校西迁山丹后,为了解决住宿办公的问题,在雷台顶部南北横向修筑了两排并行的土木结构房屋,供自己生活起居。因当时的艾黎并不清楚雷台的作用,而误将它作为比武打擂的场所,所以此后雷台被误传为擂台。1945年后,艾黎和孩子们就居住在擂台上,在这里辅导学生、料理学生生活、研究和思考学校的发展问题。1953年学校迁往兰州十里店后,此处不再有人居住。随着城市发展,当年城隍庙的旧景已被楼宇覆盖,旧址的擂台也不复存在。1987年4月,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重建后,甘肃省人民政府拨款在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的校园中按原貌恢复重建了艾黎故居擂台,展示艾黎当年工作生活的原貌,艾黎生平事迹简介、艾黎使用过的毛毯、老式打字机、老式电话等珍贵文物也在艾黎故居展出。2014年,培黎老校友周起秀将艾黎赠送他的“擂台上龙首下”印章捐赠给山丹艾黎纪念馆。2016年9月,为举办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博会山丹分项活动,擂台故居再次进行了重新布展陈列并作为培黎学校校史馆向人们展示艾黎事迹和培黎学校的光荣校史。

1.4 亘古不老的培黎学校农场及部分遗址

1953年,培黎工艺学校迁离山丹,原校办农场(城北农场、城南农场和四坝农场)及部分校办厂组移交山丹县人民政府,其中陶瓷厂、玻璃厂成为县属企业,在历史沿革中逐步被时代淘汰,20世纪90年代后期破产。煤矿移交后改制为国有山丹煤矿,20世纪90年代后期因资源枯竭入不敷出宣告破产。农场移交后,县人民政府在原校办城北农场的基础上成立城北农科所,先后改制为山丹县良种繁殖场、山丹县现代农业试验示范中心。城南农场土地归南湖村集体所有,大部分川口土地承包给农户耕种。四坝农场后来改制为国营山丹农场。现遗址仅存当年四坝农场的部分引水设施土渠,引水源头处的泉眼在历史变革中几经易地,现在的泉眼已被当地农民硬化保护,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农场西部遗存有当年培黎学校埋藏汽车配件窑洞的坑道遗址,东北小山丘顶部的平地上还遗存有当年修筑于山顶的两排房舍的残垣断壁。

1.5 万古流芳的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

1980年,路易·艾黎将自己在华60年收藏的4000件文物捐赠给山丹人民。为纪念这位国际友人的突出贡献,保护和展示捐赠的珍贵文物,甘肃省人民政府拨专款,按照艾黎遗愿,仿原“陈家楼”的建筑样式修建了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楚图南题写馆名。目前,馆藏文物已有5300多件,这些文物种类繁多,几乎涵盖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品种主要有陶器、瓷器、青铜器、带钩等20多个大类。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唐代胡腾舞铜人雕像、宋代三彩观音像、明代白釉执壶、清肃亲王豪格肖像画、《梅花唱和卷》、成山瓦当等。1995年,该馆被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三级陈列馆”;2010年,被确定为中共甘肃省党史教育基地;现为国家AA级旅游景点。

1.6 精神家园栖息地山丹培黎图书馆

1982年,艾黎与培黎老校友聚会时,倡导兴建一座图书馆来纪念战友乔治·何克。1982年9月,艾黎正式向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提出建议,并迅速得到回应,1984年9月2日,图书馆落成。王震同志为馆题词“学习何克先生的国际主义献身精神,发扬培黎学校的优良传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副会长周而复同志亲笔题写了“山丹县培黎图书馆”馆名。图书馆建成后,艾黎坚持向图书馆捐书,先后捐书2400册。2013年,培黎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估定级为“三级图书馆”。图书馆全年开馆,节假日正常借阅,年外借书籍8.8万册以上。

2 艾黎文化遗存保护与开发的基本现状

2.1 多措并举,保护开发艾黎文化遗存

1946年春,艾黎带领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师生在山丹县城西南5千米处的四坝滩垦荒开渠,在一条干涸河道一侧的高台地上发现了一处古文化遗址,此后命名为“四坝文化遗址”。1981年9月10日,山丹县政府立碑铭示,县文物局在此处设围栏进行遗址保护。培黎工艺学校农场场部的宿舍旧址,建在一处突兀的山丘上,过去建的房舍只剩残破的地基。县文物局在山丘外围约20米处设铁丝围栏加以保护。在农场宿舍的西南面有一眼泉,当年艾黎带领学生挖渠引水灌溉农田,后因山洪冲蚀和地下水位变化,已从原址向北移动了约300米,当地农民用沙袋将泉眼围住,对艾黎泉进行抢救性保护。

2.2 打造阵地搜集整理艾黎事迹资料

艾黎在华60年,足迹踏遍中国大地,在全国各地留下了较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艾黎情系山丹,1953年定居北京后曾先后六次重访山丹。为纪念这位国际友人,更好地开发利用山丹独特的艾黎文化资源,山丹人民建起了缅怀他的精神家园——山丹艾黎纪念馆,2020年7月新建的山丹艾黎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自2013年10月起,山丹艾黎纪念馆向艾黎亲友、培黎老校友、培黎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集与路易·艾黎、乔治·何克、培黎工艺学校及工合有关的实物资料、文物线索等。2016年6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将艾黎生前遗物及实物移交山丹艾黎纪念馆,同时培黎老校友邢玉珂、杜思恩、孙润东等人也先后向纪念馆捐赠大量文史资料、历史照片等。这些藏品极大地丰富了艾黎文化遗产,为挖掘艾黎事迹、讲好艾黎故事、传承艾黎文化、研究弘扬艾黎精神提供了重要依据。

2.3 归档立卷,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

针对征集的资料,山丹艾黎纪念馆充分发挥优势,先后组织人员对资料进行挖掘整理和分类保存。所有资料先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挑选精品资料以备陈展之需,将分类资料利用扫描仪和照相机拍照进行电子化处理,分门别类归档。书籍资料按照收藏和写作等类别登记编号,并分类存放于密集架规范保存。卷宗资料按照其内容、形式、对象、时间进行分类和档案化管理。通过建立电子信息文档,录入馆藏文物藏品及艾黎遗物电子信息,既方便社会各界艾黎精神研究者阅览、复制、咨询,又便于长期保存资料。

2.4 大力宣传艾黎事迹,传承艾黎文化

山丹艾黎纪念馆以弘扬艾黎精神为主线,一方面开设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组织人员挖掘研究史料,撰写艾黎故事,进行艾黎精神研究,以《艾黎自传》为蓝本,以艾黎遗物资料为依据,将资料内容进行研究整合,编辑出版交流刊物《路易·艾黎》杂志等能反映艾黎生平事迹与艾黎精神的宣传读物,多渠道讲述艾黎事迹,弘扬艾黎精神。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社教活动,根据国家和省级科研要求,有计划地申报和承接国家级、省级纪念馆和科研单位的相关研究课题,积极参与学术科研项目。此外不断加强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新中友协、兰州城市学院、山丹培黎学校等相关单位、社会团体和友好人士的协调沟通,组织开展馆内外艾黎、工合和山丹培黎学校等方面的学术理论交流活动。

3 艾黎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存在的现实问题

3.1 相关保护措施不配套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部分遗址被损或消失。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艾黎遗址点的保护设施不配套、不健全,对于承载艾黎文化研究价值的部分遗址如四坝文化遗址、四坝农场遗址、艾黎泉的保护仅限于政府设立围栏、竖立石碑等,没有充分从自然因素和遗址自身特点出发,采取深层次的保护措施,由于风吹日晒、雨淋雪浸、自然风蚀、人为损坏,现状令人担忧。

3.2 整体保护意识淡薄

由于地方政府出台文物保护相关方面政策的滞后,加上人民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工作也不够深入,艾黎文化遗址的保护未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群众重视。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缺乏对有关资源的整合利用,处于点状发展的状态,目前隍庙街的发塔寺、培黎工艺学校校舍和20多个生产小组遗址不复存在。还存在私自开挖平坡煤矿、艾黎泉处放牧、擅自埋坟立碑、随意刻字等行为,这也导致部分遗址倒塌或消失,使艾黎留给山丹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无法发挥其优势作用。

3.3 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一些文物资源虽已得到修复保护,仍存在价值档次和展示提升水平较低的问题。如山丹培黎学校内的擂台、四坝文化遗址、四坝农场遗址等艾黎文化遗存,它们虽在山丹文化旅游大县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作为独特的艾黎文化资源,在旅游资源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和优势并不显着。同时由于专业人才不足,导致艾黎手写卷宗资料研究工作进展缓慢。

4 合理开发与保护艾黎文化遗存的建议

4.1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保护意识

首先要加大对艾黎和艾黎事迹的宣传力度,提高艾黎精神对民众的影响力,充分认识艾黎文化遗存的精神研究价值,强化民众对艾黎文化遗存的保护意识。其次要加强“艾黎文化遗存”与“大众传媒”之间的联系,利用短视频、宣传片、微电影、影视剧、直播技术向公众介绍艾黎文化遗存产生的背景、文化内涵和开发利用情况,及时发布艾黎文化遗存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有关信息。同时利用研究课题、学术论文、文学艺术作品宣传艾黎文化遗存,让这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人文旅游资源得到更多维度的展示。此外还需广泛开展“传承艾黎文化,弘扬艾黎精神”艾黎文化遗存保护系列宣传活动,让艾黎文化以榜样的力量去感染人和教化人。

4.2 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一是采取项目申报、地方投入等多种合作形式,广泛吸纳资金,完善相关文物点的基础设施,同时要针对山丹县独有的艾黎文化资源,结合山丹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制订艾黎文物资源开发利用纲要和保护条例,使保护工作有章可循。二是把保护艾黎文化遗址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通过“文化墙”的方式讲述艾黎故事,打造“寓教于乐”的文化休闲场所。三是争取修复四坝农场、原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宿舍遗址,维修保护艾黎和学生曾用于住宿和掩埋汽车零部件的地窝子,保存好艾黎历史文物遗址遗迹。四是进一步拓宽文物资源开发利用渠道,大力发展艾黎文化产业,将艾黎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3 挖掘文化内涵,研究弘扬艾黎精神

首先要把艾黎精神的研究与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其次要研究挖掘艾黎文化内涵,让艾黎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山丹儿女以自强不息、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顽强毅力,苦抓实干,攻坚克难,励志拼搏,推动山丹经济社会发展;再次要发扬“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传承艾黎“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艾黎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以建设文化旅游山丹为目标,打响“艾黎情”文化品牌,积极建立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创建工合国际甘肃传承创新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建设交流合作新窗口,助推县域经济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