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等途径,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亲身体验数学创造的过程,从而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

[关键词]创新思维;想象力;好奇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32-0054-02

习近平主席曾这样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一位教育专家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教会他知识更重要。只有让孩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才能让他们走得更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注重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现实中存在两种数学:一种是现成的或已经完成的数学,另一种是活动或创新的数学。数学教师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同时,还应顺应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亲身体验数学创造的过程,从而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多方面的创造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安排动手操作,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安排学生动手操作,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认识平均分”一课时,教师利用故事引入,并提出问题:“把6个桃子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学生用6根小棒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尝试分,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了两类,借机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接着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学生同桌讨论,然后用小棒摆出自己的分法,随后说一说为什幺摆出不同结果(每份1个、每份2个)的分法也是平均分。至此,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水到渠成。这时,教师再次强调: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这是学生从实际操作中真切体验到平均分可以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所得的结果是能看出分成几份,从中获得分法的直接经验。紧接着,教师再次让学生把8根小棒按“每( )个一份,分成了( )份的分法”说一说平均分是怎幺分的。这里通过学生的“说”逐步把具体操作的动作过程抽象成一种分法,学生在头脑里初步形成这种分法的表象,从而获得分法特征的初步体验。

作为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适宜的土壤,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理念层出不穷,而研究我们的课堂,研究我们的学生,却是永恒的话题。正如顾志能老师所说:“提升教学效果,让教师教得更有味,学生学得更有效,是我们进行教学创新最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重要支撑。

例如,顾志能老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并没有让学生依托手中的长方体实物,通过看、摸、数等活动,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依次进行研究,得出三者各自的特征。他认为“长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立体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是这节课的核心内涵。就数学教学理论而言,观察、操作、想象等是发展空间观念的有效手段,但是利用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将会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顾老师在让学生展示所带的长方体的盒子进行交流后,直接导人新课,在学生知道长方体有六个面的基本特征后,出示一张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的长方形的纸,提出问题:“要围成一个长方体,还缺几个面?你能想象出另外五个面分别是怎样的长方形吗?”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观察手中的纸片并想象,然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根据学生的描述,借助课件,让学生在头脑中逐步建立起长方体六个面的清晰表象。顾老师以“给定一个面,想另五个面”为载体,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系统经历了从一个面到六个面的组建过程,从而深刻理解了面与面之间的联系,体会了棱的形成以及棱与面之间的关系。这时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长方体有六个面,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样简单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在顾老师深入挖掘教材下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生成得到促进。

三、多角度进行思考,优化学生解题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的发现和创造来自于不断地探索中产生的灵感。当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身经历参与解题的过程,感受到数学技能、方法是有章可循的,并非一成不变时,学生就会思维敏捷活跃,学习效率高,这就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最好时机。

例如,二年级上册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把16棵树种在一个正方形地的边上,要使每条边上的棵数相等,可以怎样种植?请画出示意图。”大部分学生会根据正方形四条边长度都相等的特点,把16棵数平均分成4份,那幺正方形地每条边上就可以种植4棵树。(如图1)

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仔细思考一下,是否还有其他种植方法?”(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当问题抛出后,有几位学生的小手高高举起,教师当即让一名学生上台边讲解自己的思路,边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示意图(如图2)。

此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也发表自己的看法:“哦,原来可以这样,我终于明白了。”“哎呀,我刚开始也是这幺想的,但我没有继续深入思考。”……与众不同的意见体现了思维的独特性,说明学生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及核心。着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就意味着要善于解题,善于解题就必须设计解题思路。”善于解题,设计解题思路就是要多角度地思考,优化解题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