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敏

自秦开创书法先河后,各代不断涌现众多书法大家,他们的作品成了墨客瞻仰学习的范本,“法帖”应运而生。作为中国“法帖之冠”的《淳化阁帖》,收录了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间103人的420件作品,包括19位帝王、67位名臣以及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迹。

对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传承而言,《淳化阁帖》的制作意义非凡。要知道,书法作品写于纸上,难以保存,例如在唐太宗时期,王羲之的作品约保存了上千份,但是到宋淳化年间制作阁帖的时候,王羲之的作品不足150份,其中还有大量摹本。而今,王羲之的真迹几乎荡然无存,即便摹本也是少得可怜。所以,如果不是阁贴的制作,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传承,就会出现巨大断层。正如书法家赵孟頫所说:“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意思是书法的传承,正是依靠了《淳化阁帖》的制作和普及。

宋太宗赵光义是《淳化阁帖》制作的促成者,他命自己的侍书王着,带领徐弦等文人进行填描制作。他们先在宋朝皇室密阁里收藏的诸多墨迹中进行筛选,然后将这些入选的作品用钩填的方式,仔细地勾勒在枣木板上,最后再由雕刻匠人根据线条进行雕刻。枣木版的法帖制作好之后,用上好的徽州贡墨和名贵的澄心堂纸,在枣木版上制作拓本,然后编纂成册,一册有十卷。在枣木板上拓印的《淳化阁帖》被称为“祖刻本”,宋太宗只赐给了身边的王公贵族和大臣,所以即便后世有多个在祖刻本基础上进行翻刻的版本,始终不及祖刻版珍贵。

法帖制作好后,不到半个世纪,宫廷一场大火将枣木版的阁帖焚毁,本就寥寥无几的祖刻本也在千年的流传中不知所踪。直到1994年,《淳化阁帖》意外现身。在香港一家拍卖公司举行的中国古代书法拓本专场拍卖会上,第四卷阁帖出现,遗憾的是,最终一位叫安思远的美国人将它买走了。第二年,安思远又在美国纽约一家拍卖公司,拍下了阁帖的第六、七、八卷。

到了2002年,安思远年岁已高,身体每况愈下,他没有后代及合法继承人,按照美国法律,安思远一旦去世,他的全部收藏,包括《淳化阁帖》在内,都将归美国博物馆收藏,到那时,阁帖就再无收购回国的可能。而在这一年,事情出现了转机——上海博物馆举办了“72国宝展”,该展聚集了以《清明上河图》为首的72件晋、唐、宋、元四朝的国宝级书画真迹,不仅吸引了整个书画界的目光,也引起了安思远的注意。随后,安思远就向上海博物馆表达了自己的想让出淳华阁帖的意愿。馆长收到这个消息后,立刻申请收购阁帖,申请很快得到批准。2003年的春天,上海博物馆花费450万美元成功将阁帖祖刻本第四、六、七、八卷收购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