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

现在,我们习惯于拿西方的海洋观来看海洋,这是错误的。西方历史学家、哲学家、地理学家都有这样的观念——海洋,代表着财富、希望、交流,人类离不开海洋。特别是那些西方的哲学家,甚至马克思也受过其影响,说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海洋边上的人心胸开阔,目光远大,而内陆人一般狭隘保守。这话对不对呢?他们讲的海洋,主要是地中海,这种说法并不适合中国。

早期我也不懂,也认为这话是对的。这些年我经过深入研究得出结论,我们不能把西方特殊条件下形成的经验盲目用到中国。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地中海,它非常特殊,基本上是个内海,海中还有非常多的岛屿、海湾,地理原因使古代地中海的航行非常便利安全。更重要的是,地中海周围,古代的文明像群星璀璨,有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希腊文明等等。沿着地中海航行,轻易就能接触到异质文明,多种文明在这里激荡交流。中国只有一个地方和其比较相似——渤海湾。周边的朝鲜、日本与中国之间,航行条件可能和地中海差不多,距离也不太远,但很可惜,这里找不到异质文明。日本、朝鲜历史上都在学中国,如唐朝时,日本几乎是全盘学习唐朝制度。这样一来,中国根本没有积极性。所以,海洋之于中国,和地中海之于欧洲、北非的概念完全不同。

中国的海洋观念,不像西方是很自然的。在中国人看来,“四海之内”,海,就是边缘,就是尽头。中国人到了海边,决不会像欧洲人一样,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看到了财富,而是看到穷途末路,天涯海角。对古代中国人有吸引力的是长安,是洛阳,是内地政治经济发达的地方,而不是海边,大海对于古代中国只有渔盐之利。到西汉末年,中国的航海其实已经很发达了,汉朝也比较重视航海,但航海技术却在汉以后倒退了。为什幺?因为中国人认为海洋缺乏实用价值。另一方面,中国没有从海上受到威胁,要有威胁才有建海军的必要。直到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航海过来以前,对中国威胁最大的只是倭寇。正因为这样,中国没有将海洋看成威胁,用不着过多地加强海防,海洋也没有带给中国像地中海带给欧洲那样的利益。

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不是中国开辟或者掌握的。那是谁建的呢?阿拉伯人。唐朝时,阿拉伯人考虑贸易的利益,陆上商路代价太大,甚至已经不通,而阿拉伯人的航海技术曾经是世界一流。所以,他们就航行到中国广州、泉州、宁波、扬州这些地方。唐朝后期,在广州的阿拉伯商人及其家属已经有几万人,形成了阿拉伯社区,被称为“番坊”。其中,社区负责人也是由阿拉伯人担任,称为“番长”,类似今天的小区选个外国人做居委会主任。现在还可以看到阿拉伯人在泉州留下来的公墓,墓碑上用阿拉伯文写着真主保佑,泉州还有很多清真寺的遗迹。

至于郑和下西洋,客观地讲,其目的不是经济贸易,也不是建立殖民地,而是宣扬国威。明朝成立后,永乐皇帝朱棣对比元朝万国来朝的情形,觉得明朝建立已久,却还没有朝贡,所以要去告诉外国人,明朝已经成立,而且很强大。还有一点是不能公开讲的,朱棣是靠阴谋手段废了他的侄子才掌权的,他希望通过对外宣传,吸引外国朝贡,以加强政治合法性,说明他是正统,是真命天子,非但国内拥护,而且万国来朝,所以不惜工本让郑和下西洋。

一次不行,总共去了七次。郑和下西洋的标准动作是,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便在船上放炮,召集当地的君主或头目带领民众聚集起来,然后郑和宣读诏书,宣布大明建立,以及大明对他们的优惠,鼓励或要求他们来称臣纳贡。如果当地人听从,就会得到金银财宝、丝绸等赏赐。事实上,真的有人跟着郑和来到中国,还带回一些当地特产,比如香料、宝石,甚至还有动物,这也是为什幺明朝乃至清朝的皇宫内,一直养着从海上带回来的大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