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丰

一面是整个行业产生了现象级的火热,另一面却是追风企业的集体迷茫,在困惑的双面镜之下,智能家居的未来在哪?

在明星林志颖的家里,只需要按一个按钮,窗帘自动打开,洗衣机自动洗衣,电磁炉自动炒菜,甚至整个客厅一秒变KTV,干冰喷雾、镭射光一应俱全。

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智能家居样板间。2014年以来,智能家居产业宛如一匹脱缰野马,突然狂奔。IT巨头、传统家电巨擘、智能硬件企业纷纷蜂拥而入,或开发智能家居新单品,或打造生态系统,意欲逐鹿这块未来市场。

然而,伴随着智能家居市场的火爆,缺乏杀手级应用、标准不统一、系统不融合、产品体验差等天生不足的缺陷也接连显现。不经意间,无论是巨头企业,还是创业公司都已经站在了进退维谷的十字街头。

本刊记者选取几家智能家居创业公司作为观察样本,试图从细微处切入,一窥整个行业的迷茫与困惑。

单品爆发

智能家居真的火了! 对于这一点,80后工科男陈彬毫不怀疑。原为百度智能家居团队负责人的他,离职后凭借数百万元风投成立云丁科技,成为智能家居无数追风者之一。

2014年6月,陈彬团队推出了产品丁盯门磁,并于11月开始量产。这款产品可以贴在门窗上,通过其中的智能模块与手机相连,根据即时定位判断用户是否在家,一旦出现异常可以立即电话警示用户。

之所以选择智能门磁作为进入智能家居市场的敲门砖,陈彬有着充分的理由。创业之初,陈彬和他的团队通过对大量用户的调查发现,在所有的智能家居产品里,超过50%的用户对智能安防最感兴趣。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丁盯门磁面市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卖了1万台。尽管销售情况不错,但陈彬明白,丁盯门磁还不能算是一款爆品。因为之前小米推出的智能路由器mini在7个月的时间里已经销售了100万台,相比之下,丁盯门磁并不在一个量级上。

真正令陈彬担忧的是,小米路由器还有数据中心和平台连接的功能,而丁盯门磁只是一款功能单一的单品,迟早有“热火劲”过去的时候,进一步创新迫在眉睫。

对于不想在这一场加速跑中掉队的陈彬来说,他最理想的计划是,只有构建或融入到某个智能家居生态系统才能延长单品寿命,但是这个计划的成功并不取决于自己,还要看其他厂商以及系统开发巨头的脸色。

陈彬面临的担忧同样存在于其他智能单品创业团队身上。武汉一家创业公司开发出了一款智能灯泡,定位于睡眠唤醒,结果无人喝彩。而该公司推出的智能插座标价300多元,也让客户望而却步。

在成都从事风险投资生意的吴浩去年投资了两项智能家居单品,但都处于不上不下的状态。吴浩指出了其中玄机: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单品的推出节奏加快,数量暴增,但从市场接受度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失败的。因为这些单品要幺找不准刚需,功能不实用,要幺定价太高,市场不接受。

吴浩说出了智能家居单品团队的出路,要幺做成一款爆品被巨头收购,要幺加入到某个开放的智能家居平台。

系统陷阱

与陈彬们的困惑相比,90后创业者万园则是另一个版本的迷途者。

在重庆大渡口的一个创业园区里,万园与他的团队每天都在开会,讨论的主题只有一个:是继续做智能家居软件控制系统,还是转向做智能硬件单品——这其实与陈彬转向做生态系统的最高计划刚好相反。

2013年,万园创办了一家微企,专门开发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手机对门锁、窗帘、灯光、电视和空调进行远程操控。2014年3月,万园卖出了第一套控制系统,单价1.8万元。但一年过去了,这套系统一共卖出了不到二十套。销售情况不佳、市场接受度不高、成本迟迟不能收回……当丰满的理想遭遇到骨感的现实,万园开始反思产品。

万园认为控制系统中的某些功能是不实用的。某一天,当万园兴致勃勃地为客户演示手机操控电视机的开关时,客户的一句话让他陷入尴尬。“明明可以用电视遥控器,为什幺还要用手机操控,这不是没事找事儿吗?”

另外,万园还发现,目前智能家居的生态系统概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幺受欢迎。中老年群体认为基于手机控制的系统操作太复杂,而年轻人则觉得1.8万元的价格太贵,难以接受。

但是,即便解决了实用问题和价格问题,他的控制系统能干得过大平台商吗?

当偏软件的控制系统无法打开市场的时候,万园琢磨着调整方向做智能硬件单品。这真是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事实上,智能单品刚刚风靡的时候,万园对那些小玩意儿不屑一顾——要做就做功能强大的控制系统。没想到的是,现在他却不得不走上与自己原定计划相反的道路。

至于接下来到底做什幺类型的智能硬件单品,万园还没想好——不过让他聊以慰藉的是,其他做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公司遇到的问题几乎同出一辙。

杭州一家专做室内智能控制系统的公司成立两年来,先后研发出三代产品,但同样因为没有找到刚需以及价格偏高无法打开市场。这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冯剑表示,公司还是会继续做系统,但也会考虑开发一些实用的智能单品,毕竟,先打开市场最重要。

做单品的想构建整套系统,做整套控制系统的又想做单品,对于创业团队来说,单品与系统像极了围城内外,一个想进去,一个想出来。

平台攻伐

谁的青春不迷茫?与创业团队一样,巨头们何尝不是处在困惑之中?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悉数杀入智能家居战场的巨头们基本上由两大阵营组成。

一个是以BAT、京东、小米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企业,另一个则是以海尔、美的、格力等为代表的传统家电厂商和其他硬件厂商。

为了抢占有利身段,巨头们既想依靠智

能单品在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又想通过打造平台来实现不同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从而进行生态布局。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家电厂商,都不可能封闭地单打独斗,于是巨头们开始了跨界合作。

为了弥补硬件生产上的弱势,2014年底,小米投资12.66亿元入股美的电器,而美的则看中了小米庞大的用户规模与强大的营销优势,二者各取所需,一拍即合,高调声称共同打造智能家居平台。基于同样的理由,魅族也与海尔和阿里巴巴携手,宣布合作打造智能生态圈。此外,360与格力也传出绯闻,意欲联手进军智能家居战场。由此可见,家电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深度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新的问题又来了,巨头们的跨界合作是为了取长补短,但依然没有实现不同品牌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反倒是各个平台呈现出混战的态势。

尽管巨头们都高喊开放平台,统一接口,用资源换市场,但这一目标仍然难以实现。比如,即便海尔会开放接口,但美的的冰箱、格力的空调会愿意与海尔的智能家电对接吗?已加盟京东超级App的TCL净化器、志高空调事实上就不同意!这些厂商认为,只有第三方平台才可能实现互联互通,无论是海尔还是美的,他们要建立的其实只是自己的“地盘”。

合纵连横,共同攻伐。智能家居已从单一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一个平台和另外一个平台,一个联盟和另外一个联盟之间的竞争。

其实,当初正是巨头们的竞相布局与圈地,才使得陈彬、万园这样的创业者追风跟随。然而,也正是因为巨头们没有和谐统一的“齐步走”,才导致了创业者们乃至整个行业的思潮混乱。

关键问题还是在于标准的缺失。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制定智能家居国家标准的建议》的议案。雷军表示,在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情况下,不同领域、不同企业之间各成体系,智能家居产品五花八门,很难实现系统兼容、信息共享以及互联互通。智能家居国家标准的缺失,成为制约整个产业发展的瓶颈。

很显然,未来谁能把平台和生态做得最好,成为标准的制造者,谁就能够成为行业的领先者。

黎明之前

那一扇门开向大海。浪潮之下,整个行业都在期待大爆发。

据相关报告研究分析,预计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年增长率将达到25%左右,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3500亿元。

一切看上去很美。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平台或服务运营商将是整个行业最大的利益分享者,巨头们拥有抢占这个领域的先天优势。

奔着风口去的创业公司机会在哪?

陈彬认为,如果无法获取足够资源实现平台化,还是做好单品才是出路。谁把产品和用户体验做得足够好,谁就可能赢得市场。但陈彬也承认,智能家居最终的方向还是平台和生态。

万园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创业公司做单品,最终还是要加入平台;而平台成熟之后,单品自然会主动加入,这种趋势是必然的”。

大风始于青萍之末。在智能家居的风口上,互联网公司、运营商、芯片公司、家电公司、安防公司、单品创业团队……每个参与其中的企业都有自己的机会。而他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追风的路上,成为一个好的风语者。

智能家居冰火两重天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儿子给老妈介绍一款智能扫地机器人,列举了很多优点。在耐心地听完介绍之后,老妈勉强对这个新鲜玩意儿表示了认可,但当儿子说出几千元的价格时,老妈默默地转身去厨房了,只留下一句话,那还不如我自己扫。扫地机器人打不过老妈,这是智能家居目前所面临的尴尬。钱很热,创业很热,但用户不热,智能家居正处于一个冰火两重天的境地。 现阶段,智能家居之所以没能进入寻常百姓家庭,面临着几个尴尬的瓶颈: 一、始终没有找到刚性需求。现在的智能插座、万能遥控器、扫地机器人等单品,确实能让一些使用场景更加方便。但用户在新鲜度过了之后,这些新玩意就会沦为摆设,因为这些都是可有可无的,并不是刚需。 二、过度依赖手机控制。目前很多智能家居产品都需要手机进行控制,而App则是控制核心。手机控制确实能够给一些应用场景带来方便,但是另一个问题来了,半夜想去卫生间,但是手机不在,就要先找到手机才能开灯,那还不如直接手动开灯来得快呢。智能的目的是让人从家庭管理中解放出来,而不是反受其累。三、价格偏高,性价比成难题。目前各类智能家居产品普遍价格偏高,普通消费群体很难主动接受。比如,在传统家用电器价格普遍下降的情况下,用户去选择智能家电就会考虑性价比问题了,毕竟是要做饭、洗衣服,而不是为了远程做饭、洗衣服。 智能家居不是简单的智能操控,而是应该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创造一种“聪明”且“懂你”的生活。因此,智能家居真正的爆发点应该发生在产品全面走向普通家庭的过程中,而不是眼下大小厂商集体奔向风口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