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拉欣·莱希
1960年生于伊朗什叶派圣城马什哈德,毕业于库姆神学院,1980年进入司法系统工作,2014年担任伊朗总检察长,2016年被任命为伊朗最大的慈善基金会主席,2019年起任司法总监。2021年任总统。

  2023年2月13日,伊朗总统易卜拉欣·莱希(下文称莱希)访华前夕,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文章《老朋友是未来合作的最好伙伴》,其中有这样一段:“睦邻友邦是伊朗政府的首要外交政策。在这一方面,我们向所有邻国伸出了友谊之手,并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区域一体化。”近一个月后,当一条爆炸新闻从北京传出时,许多人似乎突然领悟了莱希此话的意思。
  3月10日,中国、沙特阿拉伯、伊朗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宣布沙伊两国达成协议,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在至多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双方同意两国外长举行会晤,启动上述工作,安排互派大使,并探讨加强双边关系。
  这场堪称大手笔的和解,是由中国斡旋、在中国完成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说:“这是对话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为当前动荡不安的世界提供了重大利好消息,传递了明确信号。”

北京会谈取得巨大成功


  沙特和伊朗是中东最有分量的一对冤家,已经被断交难题缠绕7年。两国在北京宣布复交,给了世界一个惊喜。
  此前,外界对这场会谈几乎一无所知,历时5天的对话没有预告、也未披露细节,保障了会谈得以不受干扰地进行。据德黑兰大学副校长马兰迪透露,莱希访华之际,中方提议三方在北京进行会谈,伊朗方面随即答应。马兰迪曾问莱希未来与沙特复交的前景,莱希“没有漏一丝风”,中方和沙特也严格保密,直到谈判成功。
  由于种种复杂原因,沙特与伊朗长期关系紧张。2016年初,一名沙特籍什叶派教士被沙特方面处决,引发伊朗方面抗议,两国断交。此后,两国多次剑拔弩张,甚至一度滑向战争边缘。“长期以来,中东地区四大主体民族各方矛盾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加之外部大国的挑拨和利用,中东安全困局难解,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严重冲击地区稳定。其中,沙特作为阿拉伯世界的重要国家和逊尼派‘领头羊’,与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的伊朗之间矛盾尖锐突出。这也成为影响中东和平的根源性因素之一。”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钱峰说。
  莱希任总统后,推动伊沙官员在伊拉克和阿曼磋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分析:“沙伊两国过去几年深陷冲突漩涡,付出巨大代价,在内外压力下,两国都意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发展才能促和平。”与此同时,中国一直在做斡旋和倡导工作。2021年3月,王毅以国务委员兼外长身份出访中东6个国家,访伊时签署为期25年的中伊全面合作协议。去年1月,他在江苏无锡会见沙伊等国外长。这些活动提升了中东国家对中国的信任,润滑了正在缓解的沙伊关系。
  去年12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沙特,双方“同意应在尊重地区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协商实现地区热点问题的和平政治解决”;莱希今年2月访华时发表声明称:“伊方欢迎中方提出的实现中东安全稳定以及促进波斯湾地区国家对话的倡议。”访华前,莱希就和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举行过会谈。莱希曾公开表示,伊朗和中国的友好合作可以上溯到上千年前。中伊都是文明古国,两国很早就通过丝绸之路相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伊朗方面都非常赞同和支持,也努力在落实这些倡议方面同中国密切合作。
2023年3月10日,王毅(中)在北京主持沙特和伊朗对话闭幕式。沙特国务大臣兼国家安全顾问艾班(右)、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沙姆哈尼(左)出席。

  作为善意、可靠的斡旋者,中方忠实履行了东道主职责。中国和伊朗关系良好,与沙特等海湾阿拉伯国家也有广泛合作,这是斡旋能成功的重要因素。正是有了这些条件,沙特国务大臣兼国家安全顾问艾班、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沙姆哈尼最终在北京达成协议。正如王毅所说,无论问题多复杂,挑战多尖锐,只要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进行平等对话,就一定能够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用“中东巨变”评价沙伊和解。有分析认为,伊朗和沙特在地区均有巨大影响力,双方和解或将为海湾地区带来缓解诸多矛盾的契机。比如,卡塔尔因不愿追随沙特对抗伊朗,曾受到制裁,如今沙卡关系有望进一步修复,促进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团结;与伊朗共同组成“什叶派之弧”的叙利亚,有望重返阿拉伯国家联盟;也门什叶派胡塞武装被沙特指责为伊朗的地区代理人,伊朗则批评沙特在干涉也门内政,如今胡塞武装可能会与沙特继续对话,为结束也门战乱带来希望;巴勒斯坦哈马斯运动曾受沙特资助,也与伊朗保持良好关系,沙伊关系恶化后与沙特反目;而由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支持成立的黎巴嫩真主党,更是长期不受沙特待见。随着沙伊和解,这些复杂而紧绷的关系可能会迎来缓和。
  与沙特的关系“冰雪消融”,中东秩序的齿轮重新转动,这符合莱希的愿望。2021年上任后,他就着力改善与沙特等海湾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他来说,和沙特复交是努力扩大与海湾国家合作关系的关键一步。而伊朗处于中东矛盾“风暴眼”的敏感位置,其外交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世界整体形势走向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务实的“斗士”


  在公众场合,莱希总以戴黑头巾、穿黑袍表明自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上任以来,他以反腐着称,也是出了名的反美斗士。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务实的人。  1960年,莱希出生于伊朗宗教圣城马什哈德附近一个小村庄。莱希的父亲是当地一位颇有声望的神职人员;他虔诚的宗教态度、广博的知识,对莱希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15岁那年,莱希如愿进入伊朗最具权威的神学院——库姆神学院学习。莱希求学期间,积极投身于宗教领袖霍梅尼的伊斯兰革命运动。革命成功后,霍梅尼成立伊斯兰共和国,莱希被选中参加培训课程。授课教师中有后来成为伊朗最高宗教领袖的哈梅内伊。两人从此结缘。
  在政教合一的伊朗,大法官、大律师多为神学专业出身。莱希毕业后也走上司法之路。1980年,20岁的莱希被任命为一家地方法院的书记员,第二年升为当地首席检察官。1985年,他成为首都德黑兰的副检察官。1989年,哈梅内伊成为伊朗最高领袖。在恩师提携下,莱希先是担任德黑兰总检察长,2014年任伊朗总检察长,2016年又当上伊朗最大慈善基金会主席,2019年担任伊朗司法总监。
  莱希的岳父宗教地位极高。同时,莱希和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或许正因为有这些资本,他敢以铁腕手段打击贪腐。他先后调查过包括第一副总统贾汉吉里、总统办公厅主任瓦埃齐等在内的约60名高级官员,连时任总统鲁哈尼的弟弟侯赛因都曾被他抓捕入狱。莱希因此也被称为“反腐斗士”。2021年6月,莱希以62%的得票率,当选成为伊朗第四位高级神职人员出身的总统。
  莱希上任后,首先要应对通货膨胀失控、股市腰斩的困局。经济上,伊朗需要摆脱制裁,获得较好的外部环境,以走上经济复苏正轨。在这样的背景下,莱希延续前任鲁哈尼执政后期趋势,多方寻求务实合作。他曾明确表示,希望改善与邻国的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合作,不允许外国势力干涉地区”。
  2022年2月21日,莱希抵达卡塔尔首都多哈,展开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这是伊朗总统11年来首次访问卡塔尔。其间,双方签署多达14项合作协议,涵盖航空、贸易、海运、外交、能源等诸多领域。莱希还呼吁地区国家通过对话加强合作,管控各种危机,实现内部和区域性合作。
  结束对卡塔尔的访问之后,莱希出席了在多哈举行的天然气出口国论坛第六次领导人会议。该论坛有卡塔尔、伊拉克、阿联酋等19个成员国和观察员国。莱希在会上称,“伊朗有很高的能力生产天然气供自己使用和出口”。分析称,他的目的是与其他能源大国建立一个比较好的沟通合作机制,为本国能源经济谋篇布局。
  在莱希看来,与邻合作的好处很多。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说:“伊朗与西亚阿拉伯国家有着深厚联系,因此能够与它们并肩打击恐怖主义,并在实践中证明,维护邻国的和平、稳定和主权符合伊朗的利益。”

“永远不再成为美国的奶牛”

年轻时的莱希(右)。

2021年6月19日,莱希的支持者在他赢得总统选举后庆祝。

  对每一位伊朗总统而言,美国是绕不开的话题。莱希遭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至今仍在美国制裁名单中。他说,美国以所谓“侵犯人权”制裁他,仅仅只是因为自己担任过司法机构的负责人。当选总统后,莱希被问及与美国总统拜登会晤的可能性。他直截了当地回答:“不会。”2021年9月,他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大一般性辩论。在这次外交首秀中,莱希把多数时间用来痛批美国。2022年9月12日,莱希首次接受美国媒体采访,再次批评拜登政府延续其前任的对伊制裁措施。他又被问及是否会与拜登见面,回答是:“我不认为与他见面或会谈有什幺好处。”“美国希望通过制裁和孤立来减缓伊朗等国的发展步伐,但伊朗不会让其阴谋意图得逞。伊朗43年前获得了自由,现在决心永远不再成为美国的奶牛。”莱希后来向中国媒体坦率表达了对拜登政府的看法。他说,拜登宣称其前任实施了错误政策,但其政府在行动上与前任政府没有区别,都寻求对伊朗实施制裁和打压。他们都是嘴上说想达成协议,但言行不一。
  对美国制裁伊朗的真相,莱希看得很透彻。他这样告诉中国媒体:制裁是美国的施压工具,以前美国曾对伊朗采用军事手段,现在换了个叫制裁的工具。这其实也是战争,只是手段变了。而制裁是非常残忍的,甚至病人急需的药品也被列入制裁名单。他回忆,新冠疫情暴发后,美国将新冠疫苗也列入制裁范围。他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见面时,后者向他表示歉意,说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让美国取消这种疫苗制裁。“他们声称制裁针对的是伊朗政府,但是制裁的苦果要人民吞下。”莱希说。
  在莱希看来,美国应当解除所有制裁,重返伊核协议并全面履约。2015年7月,伊朗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伊朗承诺限制其核计划,国际社会解除对伊制裁。这是自2002年伊核问题产生十余年后,各方做出积极努力后达成的协议。可美国始终未按协议内容全面取消对伊朗的制裁,更在2018年5月退出伊核协议,随后重启并新增一系列对伊制裁。莱希表示:“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15份报告都证明伊朗信守承诺,但美国没有履行其解除制裁的义务,反而继续对伊朗人民施加更多的制裁,伊朗不再相信美国所做的承诺。”
  在莱希看来,美国长期干涉并试图控制中东地区,挑拨矛盾,是祸乱地区和平的主要外部根源。“多年来,美国都致力于在中东拼凑一个‘反伊朗联盟’, 通常是‘拉一派打一派’,煽动对立,由此来实现对中东局势的远程控制,这也是导致过去沙伊两国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丁隆说。
  而沙特、阿联酋等国家,如今同样渴望和平发展,所以才和伊朗相向而行。“近年来,中东国家间掀起了一波缓和潮,地区国家之间的关系得到明显缓和。沙伊作为两个中东大国,地区影响力大,两国关系又是中东诸多矛盾的主线,所以一旦达成和解,对中东一系列矛盾解决都会有推动作用。中东地缘政治格局有望迎来洗牌和重构,当然,是朝着积极的方向。”丁隆说。
  古特雷斯发表声明,感谢中国促成对话,称沙伊睦邻友好有助于促进海湾地区稳定。不少外媒也肯定中国的作用,认为这是中国的“外交胜利”。但也有一些美媒略带酸意地称“这不会让华盛顿特别高兴”。

赞同中国的发展理念


  近年来,伊朗国内支持发展对华关系的声音迅速增强。莱希在今年2月访华前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把中伊两国紧密地联系起来,两国都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伊朗将继续推动加强双边关系。在此后的会晤中,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农业、贸易、旅游、环保、卫生、救灾、文化、体育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
  对伊朗来说,“向东看”是一条务实的道路。观察人士认为,中国和伊朗在能源和地区安全问题上存在着广泛合作空间。莱希可以借助中国的经济成就提振国内经济发展,同时他也希望中国在多边机制中为伊朗合理的诉求与抗争提供支持,尤其是在伊朗核问题上主持正义。
  “自2014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以来,中国持续为推动中东安全笃行不辍。过去几年中,中方奔走于中东多个冲突方之间,不求私利地为中东和平付出努力,先后提出海湾安全框架和解决巴以冲突的倡议。沙伊两国‘修成正果’,说明中方提出的和平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丁隆说。
  在钱峰看来,中国的“建设性介入”使得两个地区大国化敌为友。“在过去几个月,与中东有关的积极事件几乎都涉及中国,反映了自中国旗帜鲜明地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以来,通过真诚斡旋,以沙特、伊朗为代表的中东大国,日益认同中国提出的新安全观。这也表明,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可以成为平息国家冲突、化解地区矛盾的时代路线图。”
  而莱希所赞赏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外交斡旋。对中国的发展理念,他同样很赞成。他说:“发展必须基于公正合理,但一些发达国家嘴上说发展,却对其他国家人民甚至本国人民进行压迫。中国则努力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一些发达国家表面上将人民挂在嘴边,实际上却只有少数人从发展中获益。“我们所需要的发展是让所有人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