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有人说新闻是碎片,是片段,是转瞬即逝的信息,但当这一切连缀在一起,它就是雄浑长河,就是苍茫时间,就是历史本身。

自2009年起的每年岁末,《中国新闻周刊》评选并发布“年度影响力人物”,挖掘当年令人难忘的人和事件,用影响力的尺度去关照现实的变化与发展,用心去发现理性的力量和切实的行动。与此同时,让我们再次翻阅2022年那些曾经重要的节点,将它们连缀成一条长线,它记录着不应忘记的过去,映照着当下的现实,也指向即将走入的未来。

2022年1月,本土奥密克戎感染者的出现,意味着中国正式《迎战奥密克戎》。

当时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想到,这一传播力极强的新冠变异株,让各地陷入艰难的鏖战,而走过三年的疫情防控也终于在2022年年末进入全新阶段,迎来了《防疫新形势》。

2022年2月,俄罗斯军队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分多路对乌克兰境内发动军事进攻,三个多月的俄乌对峙最终走向了军事热战。

这是“21世纪以来欧洲最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也打破了本世纪欧洲“和平大陆”的神话。这场军事冲突不仅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冲突,更是俄罗斯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冲突。

如今,激烈的冲突已经持续了十个多月,却依然看不到和平的希望。面对无情的战火和惊变的局势,我们不禁要问:这场战事究竟是在怎样的政治、观念交锋中爆发的?如何避免战事的持续升级以及类似悲剧在其他区域的重演,如何走出导致冲突失控的安全困境、为人类和平筑起更牢靠的安全围栏?

2022年3月,全国“两会”如期召开,民间对于妇女权益保障话题的讨论仍在持续,受俄乌冲突叠加美国证监会将五家中概股列入预退市名单等因素影响,中概股、港股和A股连环下跌……我们邀请余永定、管涛、王锡锌等权威专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解读。

2022年,无论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还是中国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均处在深刻变化之中。面对诸多疑问,《中国新闻周刊》邀请各领域的“大咖”,为读者答疑解惑:杨伟民建议,要争取中国的经济增长重回疫情前水平;王小鲁就当下的房地产业危机如何化解、土地财政等问题作了犀利的分析;针对“十四五”期间中国总人口将进入负增长阶段,杨凡作了独到的解读。

2022年4月,两场艰难“战役”同时打响。一个是全国多地的疫情阻击战,另一个是各行各业的经济民生保卫战。

上海疫情焦灼时期,不少工业企业一直保持封闭生产状态。想用一个“泡泡”把工厂包裹在里面,把病毒挡在外面,要付出多少努力?全国多地的疫情防控让物流系统出现了大量的断点、堵点,如何保卫物流?电影院、餐饮行业等受疫情影响成了特困行业,相关部门出台的纾困政策如何落地?

面对经济运行中的痛点和挑战,我们策划了《保卫电影院》《物流保卫战》《保卫就业》《保卫制造业》《拯救烟火气》等一系列封面故事,连续聚焦备受关注的经济话题,展现行业真实声音、传递最急迫的民生诉求,助力决策部门出台更精准的纾困政策。

2022年5月,中国和荷兰迎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2022年是中国“外交周年”极为密集的一年。50年前的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继而形成推倒多米诺效应:中国与英国、荷兰、日本、联邦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8国或建交,或恢复邦交,或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往事”栏目以多篇“外交往事”,标记了1972这个外交“大年”。

此外,我们还从历史的细节深处重现了宦乡、王佐良、周珏良、卞之琳等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史老人,钩沉了鲜为人知的“军委二局”往事,记录了北京联合大学这个“小联合国”的50年、中西女中这所百年女校的前世今生……在对这些共和国往事的重访与重叙中,我们看见时代的变迁,看见当下与未来。

2022年6月,伴随着暑期的到来,去户外成为一种风潮。虽然因为疫情,我们的生活一度被分隔为“必要”和“非必要”两部分,但聚会、旅行、电影院和演唱会……这些生动的、有趣的、多彩的“非必要动作”,却应该是让人们看见希望与未来的“必要生活”。由此,我们策划了《去户外》《剧场突围》《动画归来》等多个封面专题,聚焦多彩生活,在疫情的阴霾中,为人们带去希望。

2022年7月,各行业半年报陆续披露。虽然经济整体面临挑战,但汽车、手机、运动鞋服,却因为亮眼表现成为中国制造的三张“新名片”。

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中国汽车出海的格局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在“1.0时代”,中国车企更多依靠性价比优势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而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正在改变这一态势。2022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手机结束高增长,年轻人不爱换手机了,在市场下行阶段,国内厂商加速高端化布局,“往高端走才有活路”成为新的行业准则。2022年上半年,中国运动鞋服市场格局被彻底改写,运动国货千亿时代正在到来,国潮的兴起只是一个开端。

我们策划了三期封面故事,《中国造车蝶变》《手机生变》《国潮汹涌》,讲述以品牌化、国际化和整体实力提升为路径的“新国货”故事。

2022年8月,我们以“传说与信史”为题开启了“中华文明探源”的系列报道,通过聚焦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的时间节点和考古史上独特的遗址地点,希望能从文明的深处,全景式地窥探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面貌,而由此让读者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2022年9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位于苏格兰的王室住所巴尔莫勒尔城堡逝世,“世纪女王”的传奇一生走到了终点,享年96岁。

漫长的岁月中,女王已存在于每个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带给英国人一种前所未有的“时代感”。与此同时,是否需要维持君主制、是否应当维系王室的巨额开支,则是英国争论不休的话题。

不仅是英国女王逝世,还有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身亡、美国中期选举、朝鲜半岛局势、卡塔尔世界杯……这一年里,我们一如既往,秉持中国立场,从世界的眼光看世界,用理性、专业的态度对全球热点进行持续报道和深度解析,打开一扇多元认知的“世界之窗”。

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这是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影响深远。

在外交方面,从年初开始,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展一系列重大元首外交行动,从2月“冬奥之约”“新春之会”到6月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从9月中亚之行到11月东南亚之行、12月中东之行。

不确定的时代,不确定的世界,中国正在努力注入确定性和正能量。我们一如既往地观察和记录,中国在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一种怎样的新思路、新选择,这个过程又将怎样影响你我的点滴生活。

2022年11月,河南新郑三中一名女教师在上网课时遭入侵“爆破”后去世,让网暴再次引发全民关注。通过深入采访,我们全面解析网暴,并呈现网暴事件背后专业水军如何推波助澜。

关注社会热点,回应民生关切,我们一直在努力。

2022年3月21日14时20分左右,中国东方航空一架波音737客机在执行昆明—广州航班任务时,于广西梧州上空失联,机上132人全部遇难。本刊记者第一时间赶赴广西现场,报道事发前后经过。

2022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出现罕见的“主汛期反枯”,鄱阳湖70余年来最早一次进入枯水期,我们调查江西、湖南等地干旱现状,提出要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

2022年12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着名演员郑榕在北京逝世,成为今年又一位远行者。

2022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告别。有心理准备的,没有心理准备的;平静的,难以平静的。一些人永失我爱,一些行业痛失精英。

这一年,我们以多篇“逝者”报道为去世的人送行。他们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两院院士,有大学校长,有小说家,有老演员,也有“布衣”长者和普通人。他们走了,但他们的亲朋故旧不会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

2022,百感交集,有人等不及要与它挥别,有人依然被它缠绕。在时间长河中,一年不过是一瞬,但在每个人的记忆中,这一年给所有人都留下了不同的瘢痕与烙印。就像我们所做的这些报道,都是时间的刻度,我们来年将会继续刻划,为时间和记忆留下注脚。2023已经到来,让我们记住过去,相信未来。